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感怀李锦宗



张永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星洲日报》每年元旦日出版的新年元旦特辑,都有一篇文坛动态的全年回顾,这一惯例持续了好多年,在1975年与新加坡《星洲日报》分家之前,多由观止(方修)执笔。后来《星洲日报》有了马来西亚版的副刊,就改由<文艺春秋>主编甄供执笔,至甄供1989年离职,前后约13年。这期间,其他报纸也纷纷仿效,其中《马来亚通报》、《中国报》、《亚洲华文作家杂志》、《南洋商报》等刊物,先后都邀约李锦宗为各自的机构整理马华文坛的年度回顾。同一段时期,李锦宗也为《斗士月刊》、《星槟日报》、《新明日报》整理马华文坛的新书出版与作家介绍。

李锦宗的马华文坛回顾,主要是按文艺书籍(分散文、小说、诗歌、论文、别集、合集、少儿文学、其他)、文艺刊物、文艺副刊、文艺创作比赛、文学出版基金、文学讲座、文学组织、文艺争论等项目,巨细靡遗的加以梳理。他总是小心谨慎的,“尽量以客观的立场,进行全面的记录,力求完整齐全”(《80年代的马华文坛》,页258)。他不置喙人事是非,采取不褒不贬的客观态度细细整理。这是他做整理工作的特点。

李锦宗除了用本名发表文章,也有其他笔名如黄梅雨、嘉应子、林洋、林湘、巴依等。他多年来著作颇丰,先后出版了《马华文学纵谈》、《80年代的马华文坛》、《陨落的文星》、《新马文坛步步追踪》、《马华文坛作家与著作》等书。

我第一次登门拜访李锦宗,应该是1993年。那年,《星洲日报》举办第二届花踪文学奖颁奖礼,计划在颁奖礼设立一个“向前辈作家致敬”的环节,表扬老作家,邀请60岁或以上的前辈出席颁奖礼,上台接受献花。不过,如何找出尚还健在的前辈作家呢?要怎样才能避免挂一漏万?工委会最终议决咨询居住在报馆总社附近的马华史料家李锦宗。因此,作为颁奖礼的总务,我即刻联络李锦宗,并获得他爽快的答应。次日,我与当届的颁奖礼主持人林春美专程造访,以为需要至少费三几个夜晚才能整理出名单来。谁知与李锦宗见面时,他笑吟吟的请我们在堆高书报的客厅里喝茶,并交给我们一叠A4纸手抄稿。原来他已经将有关前辈作家名字与联络方式,漏夜整理出来了。此举让我们惊讶其效率,并对他的积极和热忱感动万分。

1994年我转到《南洋商报》上班,并于当年在<南洋文艺> 推出一个持续好几个月的专题系列 “字辈倒数”,轮流点评和推介马华各字辈的作家。“3、2、1字辈”的作家专辑,即请李锦宗负责点评。他有感于前辈作家的逐渐凋零,写的文章题为<那些曾经发亮的文星越来越稀疏>(1995年3月17日)。那篇文章,以“黄梅雨”的笔名发表。

1999年,我趁马华文学发韧80年的时刻,推出【80年马华文学】特辑,评价马华文学八十年来的发展。十年后的2009年,我又在【马华文学90年】特辑里,邀约作家谈论近十年马华文学的转变。也基于2000年以后,各报已经停止刊登马华文坛年度回顾,我建议锦宗在这特辑里填补这一空缺。后来李锦宗就写了<近十年来的马华文学书籍>(2009年10月6日)和<近十年来永别马华文坛的作家>(2009年10月27日)。这些宝贵的资料,后来结集在《马华文坛作家与著作》(怡保观音堂法雨出版小组,2017)。

在我的编辑生涯里,李锦宗在我手上写过好几个阶段的专栏,包括<五彩>专栏版写“文星陨落”(1992年至1993年)、<星云>版写“文坛钩沉”(1993年至1994年)、<商余>版写“文海波澜”(2006年至2007)。这期间,遇到作家离世,李锦宗经常第一时间帮我整理出相关作家的生平简介,或写些回忆文章。常年梳理作家成果、老衰、疾苦、亡轶的资讯,大概让李锦宗了悟人生。晚年李锦宗患癌,2017年去世死后捐献大体作为医疗用途,其藏书及资料成果捐赠大学图书馆,让后人方便引用,遗爱人间,让人感怀。

稿于23/7/2021

(文艺春秋,24/8/2021)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断枝

/张永修

有时断枝有其必要
虽然枝头还结花串或未成熟的果子
有时不必再等待攀墙的风哓哓以对

有时断枝后龙盘虎踞
有时招摇街市调不对心情
决绝会腾出孤立的宽广

有时难免被利刺袭击
伤口结痂记录那年失血事件
再过一阵子新芽冒出或者还有花苞

(文艺春秋,13/8/2021)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528145.html?fbclid=IwAR1HXkD2wqdXcgtPNJKAh8jMqE2IPshPAdbgsgLvZSHHAwOozmxk-jlFu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