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星期三

在那淤血斑駁虚弱的年代



在那淤血斑駁虚弱的年代
——序艾文詩集《魚之象徵》

張光達

        艾文寫詩五十多年,他的詩作的風格與特色獨樹一幟,早有定論,如同其他出色的前行代現代詩人,他在馬華現代詩史上應佔有一席位。大致而言,我之前的論述焦點多集中於艾文在1970年代《艾文詩》時期的現代主義詩風,以及1980年代後糅合現代與寫實的語言特色,2012年出版的詩集《十八層》主要描繪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貼近現實社會生活的脈搏,詩的主題以現實爲依歸,進而反思現實生活事物的現象與意義。但他從寫實的表象出發,轉化爲寫意的意象符號和象徵語言,溢出寫實的表層,彰顯艾文現代主義的語言魅力,筆鋒所及,在他幾近冷冽的文字下,往往有出人意表的曲折幽微、暗潮潛伏。讀他近年的詩,實不宜以一句現代主義或現實題材草草帶過。

        在這本詩集《魚之象徵》内所收的詩作,我們可以得見艾文對歷史、地方、旅遊的投注和生動敘述。《魚之象徵》共收29首詩,從2012年到2019年,間中有幾年完全没有作品收入,不算多產,但整體上看詩作水準還算均質。這本詩集有著艾文一貫的短句和斷句的排列組合,製造跌宕起落、參差錯亂的語音效果,但與以往稍爲不同的是,他書寫的關懷旨趣投注聚焦於歷史、地方、旅遊這三個面向。當然我不是說艾文没寫過這三個主題的詩,在那之前的詩集《十八層》中也有地方記敘的林明去來感受林明,也寫下北京、台北、高雄、新加坡的旅遊印象,但絕不像這本新詩集那樣集中寫這類詩,旅遊組詩感受西藏一輯6首,走一趟絲綢之路一輯12首,地方記敘寫怡保、馬六甲、檳榔嶼、吉隆坡,尤其是以往艾文較少觸及的歷史記憶,更是這本詩集的焦點所在,寫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1948-1960)的歷史事件的組詩緊急狀態側面一輯13首,另外同題材的組詩1950前後一輯11首,展現了艾文少見的歷史書寫的大手筆。

        地方感懷的詩作,在吉隆坡側影中交融了歷史與現實的觀照視野,四則簡短的側影或速寫,吉隆坡在打結的交通系統中淪陷,歷史人物葉亞来在現實中被有心人强制壓縮動彈不得,一雨成災的現實困境,茨廠街的身份指認的尴尬,成爲吉隆坡的盲腸,構成詩人的吉隆坡印象,帶出對吉隆坡强烈負面和不快感受的觀點。平心而論,這首由四則小詩組成的吉隆坡側寫,並没有超出我們一般對吉隆坡在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吉隆坡紊亂的交通與閃電水災是現實的複寫,葉亞来的歷史功過壓縮成短短的四行,雖說側寫的著重點不在於歷史,被壓縮的狹小空間與簡短的四行敘寫可資對比,但是我認爲還是過於輕巧,需要多一些的篇幅來承載這個複雜的題旨,至於把茨廠街比喻爲盲腸,並没有跳脱出游川的茨廠街詩作的期待視野。這些吉隆坡的側影,是盲腸,是大蟒蛇,是壓縮的空間,是淪陷的地方,直接告訴讀者吉隆坡在詩人心目中的負面看法,或存在詩人心中的陰影,詩最後提到吉隆坡如同一對筊杯的一半,有意帶出大馬華人文化身份的失落,與其尴尬處境。藉現實環境的諸如此類負面認知,聯結到對個人或族群文化身份失落的反思,或許是詩人書寫地方感懷的寄託所在。

        相比詩人對吉隆坡的負面生活環境和充滿不快的心理感受,在另一首書寫馬六甲和檳榔嶼的地方系列中投注了較多的感情,道出詩人對這兩地的歷史時代感懷。這首詩一改艾文擅長的短句和斷句,以較長的詩句、舒緩的抒情語調,書寫兩地迭經時代變遷時間流洗的歲月人生,語帶感傷,兼具一絲反諷,讀來予人無限低迴沉思的餘地。馬六甲的歷史交織著神話傳說,那是西方殖民者初來乍到、鄭和下西洋的大航海時期,馬六甲的歷史地表於焉浮現,三保山、三保井、三保太監、漢麗寳,在歷史過渡爲神話傳說,或傳說回歸爲歷史的隙縫間,填補詩人(以及我們)對馬六甲的文化記憶與地方感。稍晚的20世紀40年代,另一個殖民者登陸了,把檳榔嶼改號爲彼南,經歷了歷史上一段黑暗屈辱的歲月,詩中銘刻和面對了歷史創傷,詩人亟亟於告訴讀者的是,這段歷史加諸於地方生活的暴力,一至於斯,要我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二端,思考辯難,摸索前進。現實題材在這幾首交織著歷史傳說的詩中,運作於兩個層面,一爲我們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一爲詩人對現實的觀照把握角度,一種自覺的理解層面,現實通過歷史的思考,來顯示詩文本語言對現實的獨特把握。後者的運作雖立基於對現實的精確掌握上,但它同時也是現代想像的產物,它通過對地方歷史的創造性生成,在現代生活重構一種訴求,型塑一種寓言體的形式,以滿足歷史在特定地方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積極效用。如此理解艾文詩的現代與寫實交相爲用,可以使我們擺脱有關現實與文本之間反映論的狹隘觀念,把注意力轉移到探討詩語言的生發和其物質效應。

        艾文書寫地方的詩,與歷史記憶總脱不了糾葛的干係。在這本《魚之象徵》裏,兩首書寫歷史的組詩緊急狀態側面1950前後,更成爲整本詩集的焦點,在那之前,艾文從來没有在詩作中如此大肆鋪陳歷史,直面某個時期的政治歷史,因此特别引人注意。艾文透過這兩首組詩,記敘馬來亞歷史上一樁對馬來亞政治發展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時間上跨越1948年到1960年,歷史學家稱這段政治歷史爲緊急狀態時期。這一段歷史事件發生在二戰後,在1946年到1948年,二戰後的馬來亞陷入經濟蕭條,當地罷工和示威頻仍,英殖民政府採取嚴厲的手段對付示威者,示威者也報以激烈的攻擊,而馬來亞共產黨尋求自治和獨立的訴求,也遭到英殖民者越來越嚴酷的鎮壓,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馬來亞共產黨和其他左翼政黨成了非法組織,英聯邦軍隊全面展開圍剿馬來亞共產黨成員和其他左翼人士,馬共被迫於無奈,由陳平領導的馬共開始與英聯邦軍隊展開武裝鬥爭,英殖民政府把馬共標簽爲恐怖主義分子,1957年馬來半島獨立後,民選政府延續英殖民政府的政策,繼續剿共行動。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緊急狀態,一直持續到1960年才解除。衝突期間,有多達數千共產黨成員或人民解放軍遊擊隊成員被殱滅,數千共產黨人被俘虜和投降英軍,英軍則有數百人被殺,還有數千平民被殺或失踪,可謂是馬來亞當代史上最血腥的政治戰爭事件。馬來西亞民間學者咸認緊急法令的實施是英殖民者壓制民族解放運動,封殺馬來亞人民尋求自治或爭取獨立的鎮壓手段,但同時很顯然也是一場國際冷戰的較量。以上不無簡約的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艾文上述兩首詩的歷史脈絡。

        緊急狀態側面詩題中的緊急狀態,就是敘寫上述英殖民者對抗馬共的緊急狀態時期1950年前後詩的年份指的是1948年到1960年期間的這段血腥殘酷的鎮壓經歷。艾文出生於1943年,如果從1948年開始算起到1960年,即是由一個5歲的小孩成長爲17歲的少年,親身經歷了馬來亞上個世紀這段血腥的政治事件,當時的所見所聞想必給他日後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由此來看,這事件所帶來的歷史記憶與心理創傷,其後延效應依然持續到今天,讓半個世紀後的艾文執意寫下大篇幅的歷史詩章,孜孜記載和重現這段史實的使命,控訴馬來亞獨立前英殖民者迫害和殘殺無辜人民的血腥暴力。這兩首組詩,是詩人遲來的歷史見證,以那一代政治受難者的過來人身份追憶過去、書寫創痕,他要表達的毋寧是歷史和政治曾經加諸我們的暴力,以詩記取和見證政治歷史的一頁斑斑血淚。緊急狀態側面寫緊急狀態時期的戰爭畫面:鐵蒺圍藜麻木不了漫山烟霾//一顆顆炮彈獰牙獠齒肅清  剿山,在詩人筆下,馬共成員與遭受牽連的無辜人民成了哀鴻遍野的老鼠倉惶的老鼠失措的猴子惶恐的山豬,寫被英軍圍剿殱滅的馬共成員:是某夜野狗混沌群吠整條港門鎖住眉頭//摸到隱姓埋名蜷縮地下活動的遊魂//冷兮兮一口短槍。在這裏艾文用了頗多的短句和斷句,製造受害者棲棲惶惶退無可退的局面,帶給讀者懸疑緊急的心理氛圍,以及大量以荒山野地的動物如山豬、野狗、猴子、老鼠等來形象化被壓迫的一方,在睡夢中被圍剿醒來時已經無路可逃,變成形象奪目的桃紅宣紙和變調了的榴槤:醒來描繪變成一張桃紅宣紙一顆坦蕩蕩剖開胸膛腥噴噴的榴槤

         1950前後寫這段時期被英殖民者强迫集體遷移入新村的民眾,新村就如美國二戰時期的集中營,其目的是管控防堵民眾與馬共的接觸,切斷民眾爲馬共提供生活食物資源。英政府實行新村的計劃成果,就是迫使50萬鄉村地區的居民,遷移到方便管理監視的新村,這些新村由帶鈎的鐵絲網、警崗和照明燈所包圍,新村的居民出入行動都有很大的限制,以管控和切斷他們與馬共的接觸。詩中一再出現的村眾指的就是新村的居民,一輯十一首多面探討和敘述了新村民眾的生活作息,他們被殖民者不合理不人道的對待,被强迫遷入新村有如入牢獄般:以鐵蒺藜箍頸的沙腔說安保 講自衛什麽的村眾 真的提心又吊膽一眾孔武惡煞的紅毛兵一顆谷種也不容錯失放過偶爾風吹牛羊雞犬捕風捉影的槍桿赫赫直指風寒的胸膛驚恐的寒毛似餿味的咸菜屏著呼吸窺視忐忑不安的米牌占卦命運 風水 流年,用鐵蒺藜圍住新村,說成是保護村眾的人身安全,實則是杜絕民眾與馬共的接觸,米牌是英政府發給村民一種管制購物的牌卡,防止村民有多餘的食物提供給馬共。新村居民的生活困頓,失去人身自由,遭受不合理的對待,12年的歲月引頸期盼,却看不到未來,語帶悲愴,大嘴巴的新村含二百二十四户口在那淤血斑駁虚弱的年代輾轉深呼吸,輾轉在短句和斷句的抑揚頓挫中,跌宕起伏,迂迴曲折,讓那段塵封的往事,那湮没的血淚,那不堪回首的過去,衝出記憶之繭。召喚歷史記憶,如同學者李有成所說的,具有糾錯導正,追求公義,讓受屈辱者可以獲得安慰,並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見李有成《記憶》,允晨,2016,頁16

        這幾年書寫馬共緊急狀態時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方面,累積了一些成果。在詩方面並不多見,詩人方路寫過一首這類題材的詩六瓣雨記緊急狀態時期失踪的親人,另外王潤華以新村、馬共、反殖民戰爭和英殖民地爲主題的詩抄,結集而成一部《新村》(The New Village, Ethos Books, 2012),書寫緊急狀態時期的新村生活與英軍馬共的戰爭,記載這段時期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是此類題材的代表作,不容錯過。如果說方路的緊急狀態時期詩作是後記憶的書寫(透過父母或前代人反覆述說得來的記憶),那艾文與王潤華的緊急狀態時期詩作是記憶的書寫、歷史的見證,兩者是同時代人(王1941年生於霹靂金寳,艾文1943年生於檳城威省),緊急狀態時期都是在馬來亞生活長大,親身經歷過這段非人道殘酷黑暗的歲月。

         21世紀,艾文寫下這兩首長篇組詩,爲這個政治歷史素材補上了精彩的一筆,拓寛了馬華現代詩的歷史視野。在他的寫詩生涯裏,帶來重要突破,他寫詩的功力及視景,畢竟不可忽視。在馬來西亞國家政權更替的今天,在513事件和茅草行動歷史平反的籲求成爲各方朝野人士的關注焦點之際,艾文以詩見證上個世紀50年代這段歷史真相,藉由生命片段的回溯,填補官方歷史和大敘事所遺留的缺口,行文運字,在在具有現代詩大家風範。詩集《魚之象徵》的同名詩作,詩中那倒立的魚,失措呆滯,直瞪瞪地望著天空,排除整串長長的骸骨,形成一奇觀的時空架構,歷史的錯愕,引申出的族群政治文化身分的沉淪,放在詩集的政治反思與歷史記憶來看,因此便具有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寫於14/9/2019 大山脚

艾文《鱼之象征》书简介




艾文《鱼之象征》简介
诗集《鱼之象征》的同名诗作,诗中那倒立的 鱼,失措呆滞,直瞪瞪地望着天空,排除整串长长的骸骨,形成一奇观的时空架构,历史的错愕,引申出的族群政治文化身分的沉沦,放在诗集的政治反思与历史记忆来看,因此便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本诗集收录作者从2012年至2019年发表的29首诗作,有对历史、地方、旅游的投注和生动叙述。本书列为枫林文丛丛书2,由张永修主编,陈志英张元玲基金出版。书售价每册RM20(含邮费)。ISBN:978-983-40186-9-6.

【 诗人张光达 推荐文 】  
艾文书写地方的诗,与历史记忆总脱不了纠葛的干系。在 这本《鱼之象征》里,两首书写历史的组诗〈紧急状态侧面〉 和〈1950前后〉,更成为整本诗集的焦点,在那之前,艾文 从来没有在诗作中如此大肆铺陈历史,直面某个时期的政治历 史,因此特别引人注意。艾文透过这两首组诗,记叙马来亚历史上一桩对马来亚政治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时间上跨越 1948年到1960年,历史学家称这段政治历史为“紧急状态时期”艾文为这个政治历史素材 补上了精彩的一笔,拓宽了马华现代诗的历史视野。在他的写诗生涯里,带来重要突破,他写诗的功力及视景,不可忽视。

【作者简介】
艾文原名郑乃吉,一九四三年出生于槟城威省打锡肚。 一九五六年马章武莫启新华小毕业,后至大山脚日新国民型 中学求学。一九六三年于槟城日间师训学校毕业,执教职,后任 华小校长。六十年代初开始写作。其他笔名有北蓝羚、郑变、 西尔,东提等。为海天诗社、金石诗社和棕榈社成员。出版的 诗集有:《路、赶路》(1967)、《艾文诗》(1973)、《十八层》(2012)。诗作曾收入《大马诗选》(1974)、《马华文学大系》 选集(一)、(二)(2004)、《母音阶》(2017)、《纪深渊归来》2019 

【邮购资料】 
郑乃吉 CHANG NAI KIT
地址:43, JALAN BUKIT MEWAH 15, 
TAMAN BUKIT MEWAH,
43000 KAJANG, SELANGOR.

2020年1月3日星期五

序《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序《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林春美(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二○一八年三月,在大山腳出席一項研討會期間,林韋地邀請我再編一本馬華當代散文選(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見到林韋地吧?如果不是,也應該是第一次交談)。我一口答應了。那時,《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已出版了五年多。我想,若接續其下限,編至二○一八年底,六年,剛好是《與島漂流》時間跨度的一半,按一般選集篇幅,在文章收錄方面,應該可以從容和寬容一些。上一本當代散文選在最後關頭要協商篇幅、要淘汰文章的經歷,回想起來雖然已經沒什麼感覺了,但還是不要重溫為好。
二○一九年初著手這本選集的編輯工作時,才知道林韋地計畫四年出一次當代文選,他提出的下限是:二○一六。我不知道以四年為一個跨度的標準是什麼。我的擔憂是:四年,是否足夠累積數量充足,而因此可以總結為「當代」馬華散文高度之體現的優秀作品?編一本以四年為限的「馬華得獎散文選」大概不成問題,但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所以我跟他說,等我把這六年的資料都看完了再說。
(也許並不)意外的是,最後選錄在這本書裡的得獎散文竟然不多,統計起來只佔全書文章總數的約百分之十五,那就是方肯〈夜〉、梁靖芬〈漏網〉、牛油小生〈四分之一世紀進化論〉、曾翎龍〈孩子芭〉、龔萬輝〈女優圖〉、許怡怡〈高塔〉、許裕全〈女兒魚〉,和李宣春〈慢速行駛〉。這些文章中,年紀與科技的競走,青春期的情慾揭秘,可能是近年馬華散文中較新穎的題材(若從題材方面考量,我原本更屬意牛油小生的〈菜鳥記者期末報告〉,而非收錄的此篇)。但老生常談的課題亦不乏其引人入勝之處,寫「父親終於死去」的那篇尤是。
同樣意外的是,讀這幾年的散文,讓我再次覺得,最觸動人心的,還是最能顯見作者之本色的散文。作為最有我的文體,散文最允許作者直探自我內心,甚至經不經意地闖入被記憶遺忘的角落。而觀照心靈最深幽之處,勇氣、真誠,可能都比技藝來得重要。尤其當面對一去不復返、不可再生的昨日之日,以及不足為外人道的、時間始終治癒不了的創傷。
方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即其一。這篇散文最讓我感覺震撼的,並非其中所寫的至親之逝,而是沒有機會做出的回答最後變成了靈魂的拷問:「我會答應嗎?我會不答應嗎?」然而逝者已矣,況且他們——可能基於了解,以及愛——甚至不曾提出要求。(前輩作家方北方的去世, 再度勾起一些人對上世紀末遺留下來的一場「舊恨」的記憶。那真是馬華文壇一宗傷心的公案,不論從哪一方的角度而言。)
〈波暖月明君且去——祭念唐珉〉一文,處處挑動女人之間、文人之間極度纖細的敏感神經。這是許多人意會而不言傳的,但陳蝶以她慣有的爽直之語直抒胸臆,即使在死亡面前也毫不避忌。傅承得的〈我的童年「班級照」〉等篇,則處理得幽微許多。許多隱痛,都變成模糊的從前,剩下的是昨日夕照的溫度。但情感刻度有時很難隨意調整,過去種種總在眼前,避無可避。那就是現實。而現實總是殘忍的。賀淑芳的〈柴薪〉與馬尼尼為的〈故鄉是母親留給你命中的一塊糖〉,因此總是讓我讀得心悸,因為感知其中有真實。
抒情大概是散文最強大的武器,只是各人手下力道有別,所以風格各異。薇達〈別無其他〉等篇濃鬱;抽屜〈共生〉等篇淡遠;周若鵬〈寫字〉幽默溫馨;黃琦旺〈竈腳〉有一種理性的內斂; 黃錦樹寫幾個舊日同學壯年猝死,不可置信的死亡,轉換成華美的意象:「銀色腳踏車」;林春美〈歷史不透光的書頁〉如果少了抒情的向度,或許就成了單純有關馬共的報道文字。
李憶莙〈尋訪蕭紅的商市街〉、區秀屏〈邊境的事〉和林悅〈雨季˙ 次大陸〉,雖是遊記, 但抒情色彩同樣鮮明。其中,林悅的長文最為別緻,千山萬水,好像都是傷心之地;此恨綿綿, 卻又讓我閱讀愉快。她著作頗多,但似乎不曾被歸入「馬華文學」的範疇中討論過。
談美食而能夠同時料理文學,過去馬華文壇做得最好的是林金城,如今翁菀君的「文字燒」亦別有趣味。〈薄情羊腩〉等篇原本刊登於美食副刊,刪節食譜之後,竟可成散文選的材料。文學越界乍看之下誠是好事,然而實際情況是文藝副刊日漸窮途,不是消亡,就是縮減;要不就是版名不時變換,從這點看來報刊本身也不打算為自己打造某一面「名牌」。菀君的散文我本來要收錄的是更為深刻的〈獨語台北〉,但那已被收錄在黃錦樹等人編的《我們留台那些年》裡。單那本選集,就有近三分之一的散文適合收錄於本書。為免重疊起見,於是決定凡已收錄在其他散文選集裡的作品一律不予選錄。
因此我必須承認我到了後來才發現,曾維宏的〈橡膠生態園〉竟是一尾漏網之魚。但那畢竟是一尾色彩斑斕的魚,棄之可惜,只好選擇在此向讀者「自首」。曾維宏不算馬華「作家」,這篇他大學作文課之外唯一的文章,細膩有趣的展現了已然消逝的舊日膠園之諸種生態。其中野趣, 殊異於潘碧華相似背景的〈消失中的老家〉。類似曾文一般巨幅細緻存照舊日的,本書本還欲收錄鷹童的〈亂世童年〉。這位被黃錦樹視為「筆力遒勁,非一般寫手可比」的先生也不知是否作家,輾轉聯系之後,收到轉發的答覆是,此篇還待「補足闕漏」,故婉拒收錄。同樣拒絕被收錄的, 還有鍾怡雯〈麻雀樹,與夢〉一文。
本書收錄的資深作家之文,分別有對往昔與今時的觀照。黃遠雄〈出遠門的交通工具〉等篇, 勾勒半個世紀前在半島遠行的交通情況,如今看來頗如「奇觀」;章欽〈木薯〉,藉食物憶舊, 文辭素樸;李有成〈傷悼——懷念何乃健〉傷詩人何乃健之逝,並側寫一九六○年代馬華文藝青年的身姿;溫祥英〈先利其器〉,拉拉雜雜,卻隱約呈現具英文教育背景的「一位馬華作家之誕生」的故事;劉放〈以人為鏡〉與文戈〈行苦之境〉等篇,頗有積歲長者的生活體悟;也是長者但算不得資深的劉諦書寫無常亦常,其〈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九日那天……〉的另一意義,是記錄了白垚未完遺著《縷雲前書》的整理經過。
壯年作家方路、黎紫書、辛金順,近年筆鋒仍健。方路出版的著作頗多,各種文體皆有;黎紫書主力不在散文,〈十六號會面室——寫給S.O.〉是少數幾篇之一;辛金順散文與詩都不少, 〈時光的悼詞〉是其中題材較不同的。
賴國芳、羅羅、戴曉珊、何啟智、盧姵伊、黃子揚的散文近年多有所見。他們其中有些是八、九字輩的新秀;有些已出道多年,比如賴國芳,一九八○年代已開始寫作,當時多從事詞曲創作, 過後匿跡多年,晚近才重新活躍於文壇。最後要談談翁弦尉的〈故居˙ 鄉音˙ 平行蒙太奇〉和陳湘琳的〈爬樹的羊〉。
翁弦尉要處理的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方言母語、父姓族魂,多重的身份與認同的糾葛。諸多大我的問題歸結到最為個人的層面(借一句女性主義者的話,個人的即是政治的),那就是作者從小立下的一輩子的志向:「只要不像父親就好」,終究遭到日常現實的回絕:「你永遠只是你父親的兒子」。在重重規限與看似合理的期待下逐漸的與「志」相違(或練就爬樹的本領),那不是正是陳湘琳散文中的那隻羊嗎?我甚至覺得「爬樹的羊」,就是我們/馬華文學集體處境的隱喻。因此,盡管陳湘琳曾很謙遜地拒絕,我最後還是堅持以《爬樹的羊》作為本書之名。
這本散文選最終可以二○一六為下限了。它所收錄的是四十三名馬華作家的總共五十三篇作品。本次收成當然是可喜的。然而,編輯時間與選集下限之間的時差,卻讓我不得不為無法選錄某些文章而覺得可惜。這包括陳建榮《歲月的回眸》(二〇一七)和祝快樂《祝快樂·掟日子》(二〇一九)裡的文章。對於類似無法查證最初發表日期的作品,我只能以書的出版年份為根據。本書的編輯陣容在最初的構想中其實包括多個本地文藝版的主編,但其中一些人以事忙推辭了,最後剩下在本書時限之內主編〈南洋文藝〉與〈商餘〉的張永修,和負責《東方日報·文學傳燈》的蔡美燕。感謝他們為本書推薦了在他們各自園地中發表的佳作,也感謝陳湘琳與我共同擬定了本書目錄。這些,都是有情而無酬的工作。

郵購: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436159

2020年1月2日星期四

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新書】
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主編:林春美、陳湘琳
文類:散文
出版:馬來西亞三三出版社
定價:RM60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ISBN:978-967-2086-15-4
版式:右開直排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348頁

/內容簡介

★ 接續《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的馬華當代散文選!
★ 收錄四十三名馬華作家總共五十三篇作品。
★ 2019年重磅出版品!

讀這幾年的散文,讓我再次覺得,最觸動人心的,還是最能顯見作者之本色的散文。作為最有我的文體,散文最允許作者直探自我內心,甚至經不經意地闖入被記憶遺忘的角落。而觀照心靈最深幽之處,勇氣、真誠,可能都比技藝來得重要。尤其當面對一去不復返、不可再生的昨日之日,以及不足為外人道的、時間始終治癒不了的創傷。——林春美
林春美(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陳湘琳(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語言暨應用語言學系高級講師)
張永修(楓林文叢主編)
蔡美燕(東方日報《文學傳燈》責任編輯)

【目錄】
2 林春美 | 序《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
12 薇達 | 別無其他 / 15 我的女孩 / 18 命運為她做了抉擇
21 方路 | 時光雨滴
28 章欽 | 木薯
32 黃遠雄 | 出遠門的交通工具 / 34 渡口的拖船服務
37 劉放 | 以人為鏡
43 周若鵬 | 寫字
48 方肯 | 夜
55 梁靖芬 | 漏網
62 黃錦樹 | 銀色腳踏車
67 牛油小生 | 四分之一世紀進化論
74 馬尼尼為 | 故鄉是母親留給你命中的一塊糖
79 翁菀君 | 薄情羊腩 / 82 清粥小菜
85 曾翎龍 | 孩子芭
92 龔萬輝 | 女優圖
100 抽 屜 | 共生 / 103 椅子們 / 106 溢滿
109 賀淑芳 | 柴薪
119 羅 羅 | 神獸
122 黃琦旺 | 竈腳
126 李有成 | 傷悼—— 懷念何乃健
132 李憶莙 | 尋訪蕭紅的商市街
138 戴曉珊 | 人情不成交
146 林春美 | 歷史不透光的書頁
166 溫祥英 | 先利其器
172 區秀屏 | 邊境的事
179 何啟智 | 風雨同路
183 文戈 | 相依為命 / 186 行苦之境
189 許怡怡 | 高塔
196 許裕全 | 女兒魚
206 傅承得 | 我的童年「班級照」 / 208 最後的親近 / 211 記憶的源頭 / 214 最後一場電影217 曾維宏 | 橡膠生態園
234 盧姵伊 | 安放
237 賴國芳 | 一個人的馬拉松
242 方昂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252 黎紫書 | 十六號會面室—— 寫給S.O.
262 辛金順 | 時光的悼詞
270 潘碧華 | 消失中的老家
276 陳湘琳 | 爬樹的羊
280 林悅 | 雨季· 次大陸
301 翁弦尉 | 故居· 鄉音· 平行蒙太奇
314 黃子揚 | 第十一戒
318 劉諦 |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九日那天……
326 李宣春 | 慢速行駛
334 陳蝶 | 波暖月明君且去——祭念唐珉


封面設計:eleven27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