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星期五

雪隆潮籍作家

李锦宗(1947-2017)

李锦宗遗作

(前言:此稿是锦宗在病榻上念,我替他打成的。他要完成这篇稿,因为张树林给他带来一本书,他发现关于潮籍作家方面的资料有遗漏和错误,他觉得必须纠正。他现在没有胃口吃东西,人越来越虚弱了,也不能坐起来打稿。玉蓉17/6/2017)

雪隆潮州会馆几年前拨出巨款,与华社研究中心共同推行“雪隆潮州人研究计划”,由詹缘端、徐威雄和童敏薇联合执笔,写成《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把雪隆潮州人过去在各领域的历史记录下来。雪隆潮州会馆会长吴俊标在〈序一〉中指出:“目的是要保留及收集潮州同乡当初在雪隆区的开埠历史,不让这些点滴跟着时间一起流失。”
分5类
《海滨潮乡》在缺乏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终于在大约3年的时间内出版成书。由此可见,这种开创性的工作,的确不容易。因此,各领域出现沧海遗珠的缺憾是所难免。在雪隆潮籍作家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本书整理出来的雪隆潮籍作家、报人和学者大约有24人,这显示执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极度缺乏。
雪隆潮籍作家大约可以分为5类人士,第一,南来作家,例如方修和张荃等人。方修生于广东潮安,1938年随母南来巴生和父亲团聚,1940年到吉隆坡,做过商行学徒,《新国民日报》校对兼见习记者。1942年日军南侵马来亚半岛,与友人南下新加坡,加入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开办的文化青年干部训练班,接受有关抗日的文化宣传工作训练。1945年返回吉隆坡,担任吉隆坡《民声报》外勤记者。1946年担任《中华晚报》记者。过后,先后在柔佛、廖内群岛、新加坡等地担任小学教师。1951年2月,受聘为新加坡《星洲日报》任新闻编辑,后来成为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去世。
张荃,广东揭阳人,7岁跟随外祖父游学京沪。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国文系毕业后,受聘于浙江甬江女子中学。曾任母校之江大学和厦门大学讲师。1946年赴台,先后应聘为台湾大学和师范大学副教授。1951年随夫陈恺南来,先后任教于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和马大中文系。因患溶血病在吉隆坡逝世。
第二类在雪隆地区土生土长者,例如叶健一、重山和许书芹。第三类是为了求学或工作而曾经短期居住在雪隆区,当中在学业完成后回去各自州属发展的有:林燕河、小黑、方昂、菲尔、林颉轹等人,而因为工作曾经短期在雪隆区居住者有:林惠洲、王涛等。
第四类是,在雪隆区完成大学教育后留下来工作并落地生根,他们包括陈应德、许友彬、孙彦庄、张惠思、刘树佳、叶宁等。还有大批从其他州到雪隆区谋生而定居下来者,例如钟松发、吴维凉、萧雨然、采多、陈雪风、吴志超、黄泽荣、张木钦、张树林、谦君、林清福、林雪乐、慧适、叶逢仪、庄延波、蓝天蝎、连铜、李锦宗、秦海凡、方路、陈小梅、承尘、冬竹、刘艺婉、商晚筠、鱼简、许友庄、李宗舜、张昭敏、淡灵等等。
第五类是长期或短期居留在雪隆地区,后来因为工作、学业或其他原因而移居国外或其他地方的作家,例如杨白杨、王涛、忧草、郑良树、郑辉、方成、辛桑、辛鸥、辛汉光、辛金顺、灵缤儿、张锦忠、丘庭芳等。

资料勘误
在《海滨侨乡》一书中所列出的24位雪隆潮籍作家、报人和学者中,叶啸并非潮籍而是闽籍作家。在印尼出生的黄纪达只能说是支持报业的商人。许博义也不应列为潮籍作家,他只曾学习翻译几篇马来小说。洪松坚和锺启章也只是名噪一时的报人,而林放早年从事文艺创作,后来也投入报人的行列。

(商余,23/6/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