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解读温祥英<蜘蛛人>

菊凡【文学观点】



温祥英写作一向都着重自由发挥,读者必须按图索骥,花费心机,用尽联想,才能走入小说的重心。否则,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作者要表现什么。

温祥英发表在《南洋文艺》的<蜘蛛人>就是一篇需要花读者一些时间才读得懂的小说。

其实读老温这篇小说——<蜘蛛人>,你必须要有基本的西方国家生活背景及各种地方环境的认识,然后要用你敏感的联想力、就比较容易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或主题了。

小说内容是说一对移居英国的父母带着他们在英国土生土长的儿女回来槟城探望公公婆婆,晚上他们出来热闹的夜市蹓跶,这种热闹得如嘉年华会的夜市,在英国是看不到的。夜市里头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外,还可看到卖各式各样男女的衣着,家庭日用品等等,令小孩眼花缭乱,所以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的孩子看来是很新鲜的;更令小孩惊异的是那被形容为“蜘蛛人”的残障者,在马路中间爬行着向人群讨钱。从英国来的小孩眼里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事。他们和本地人的见怪不怪绝然不同,小孩流露了人类原有的天性,对<蜘蛛人>产生了同情心而向父亲要钱作为施舍,并好奇地问父亲:

“他们从什么地方来,回去什么地方?谁带他们来,由谁带他们回去?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上帝为什么惩罚他呢?……”妹俩为这问题引起争吵,父亲就找个理由说:“上帝为了让你救济他。”

其实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重点不是在蜘蛛人,而是要令我们联想到在西方国家,不可能会看到身体残缺的人在人群中讨乞,因为国家有义务收留并照顾残障人士,从而反映我国对人权做得不够好;对残障人士没有给予尊重和照顾。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呢?公公婆婆就乘机把人云亦云的捉小孩去断肢然后就叫被断肢的小孩回到人群中博同情向人们讨钱的故事(当时民间的确传说有黑帮专绑票小孩弄成残缺后,送到各地去为集团讨乞的新闻),用来警惕小孩要小心。这是我们平常用来教导(恐吓)教育方式,但对从英国来的小孩却是不管用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事故发生过,所以小孩听了老人言便要作呕,根本就不相信,对他们来说完全起不了唬吓的作用。作者的意思也许认为我们的教育向来都是以恐吓的方式处理,所以只会制造恐惧感,没有再陪孩子们的爱心。其实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让小孩亲身去体验,去看,去摸,去听,去嗅,甚至去尝,去试。或者这才是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

接下来在这里出生长大的父母看到酸酸辣辣的小食,心中就会像被搅动的捞杂(Rojak) , 回味起过去许多舍不弃割不开的事事物物,见了不吃就不甘心似地,(所谓情意结吧?)而小孩却只对可口可乐,雪糕(西方食品)和宠物(金鱼,天竺鼠)有兴趣。东西方观念不同,所以对吃喝甚至对小动物的宠爱也不尽相同。

在后一个阶段另个蜘蛛人的出现,已不再吸引他们的好奇心,但孩子的父亲还是找借口让孩子离开。后来孩子不在意地离开大人,独自去逛去看各种喜爱的宠物,听陌生的马来话语,作者好像有意要制造“这不知世风险恶的小孩”会随时面对被拐骗而失踪的危险,让读者为他捏把汗。但是作者却认为这种担心是无谓的,因为小说的结束是:“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南洋文艺 2012/1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