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

评廖宏强〈会飞的猫〉

在异度空间的无尽等待
刘育龙【文学观点】


壹、正反之间的魔幻写实

廖宏强的〈会飞的猫〉虽然只有区区一千两百余字,故事内容也非常简单:某年轻男子因发生意外导致双眼失明,由于行动不便,只能终日呆在房间里。在百无聊赖之际,他竟然“看见”一只能在空中漫步的猫……但却是文字相当精致(例如开头第一段对于那只猫的精细描绘,从形貌到动作,从色彩到声音,从神态到情境,可谓丝丝入扣),内容的密度也很高的佳作,予读者非常丰富和多面向的想象和玩味的空间。

小说中的“我”双目已眇,生活在黑暗的天地中,按照常理是不可能“看见”任何东西的。如果这是一篇稳扎稳打的写实作品,作者大概会让“我”借着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铺陈情节,然而作者志不在此,反而反其道而行,一再地细细描绘“我”如何“看见”那只猫,如何与那只猫“对视“,如何“目送”它消失在黑暗中,最特别的是,这只猫居然能够漂浮在半空中!作者借着近乎白描的写法来叙述违反常理的情景,一正一反的拉扯间,营造出非常魔幻写实的氛围。

此外,作者若是有意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制造高潮,他大可故布疑阵,把“我”是个瞎子这件事情刻意挪到最后一两段才做出交代,从而令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惊奇效果(这是微型小说的“高潮派”的典型手法)。然而,作者却早在第五段就暗示此事(“轰然巨响过后,我的世界已永远陷进黑暗中。”)。到了第十五段,作者更进一步,借着“我”的友人直接道出“我”的情况(“你的眼睛都瞎了,对着窗口干吗?”)。作者应该无意借着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来为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做出诠释。那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到底是什么呢?



贰、梦境与梦境的层层交叠


对于〈会飞的猫〉这篇作品,我的解读是:作者正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梦,一个非常城市的,灰色的梦。我的意思是:整篇作品从头到尾,描绘的是一个大梦,而在这个大梦里,又包含了几个小梦,梦与梦重重交叠,“我”和那只猫在不同的梦之间往返,连接成没有止境的,梦与梦首尾衔接的圆环。

类似这种梦中有梦的故事模式,在一些东西方作家的笔下多有着墨(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波赫士的〈环形废墟〉(The Circular Ruins)),后来连一些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包括一连拍了三集的《黑客帝国》(The Matrix)以及其他比较不出名的欧洲电影)也利用这个模式来编织故事,算不上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会飞的猫〉的全部时空是彻彻底底属于梦境,由始至终都不曾醒来。正因为在梦中,所以“我”即使失去视觉,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那只猫;正因为在梦中,所以那只猫可以在虚空中漫步;正因为在梦中,所以“我”变身为猫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谁的梦? 是“我”?是猫?还是完全不曾在文本中出现的第三者? 相对于这个梦,真正的现实是什么?“我”真的是瞎子,还是那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 猫是客观的存在,还是“我”所想象出来的?(或者可以倒过来问:“我”是客观的存在,还是猫所想象出来的?)这种庄周梦蝶式的辩证思考,正是本篇作品耐人寻味之处,也是使得它的意境远远超越一般的极短篇的关键所在。

对一个在“城市夹缝里头挣扎着讨生活的上班族”来说,压力重重的生活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像是身处在浑浑噩噩的梦中,许多看起来耳聪目明的人,心却在争名逐利的当儿而越来越麻木,最后变成心盲的行尸走肉。在人生这场大梦中,如果还能保有一颗会感动的心,即使不能化身为自在和不受束缚的猫,多少还是能获得片刻的清醒和超脱,然后再回到那个直到生命终结才能醒来的梦乡。


完稿于2006年5月28日

(南洋文艺 200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