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9日星期二

如果沒出國 , 周樹人會進化為魯迅嗎 ?

黄晶然

魯迅在很長的時期 , 會繼續是個談不完的話題 . 其文 , 其人及其時代 ,交織成一幅文化上罕見的錯綜復雜景象 , 精彩如中國風光模型 , 有他自喻的淵博藍海 ; 有江南水鄉 , 泊著在觀劇的數只烏蓬船 ;喧嘩而波潏雲詭的上海灘 ;蟻群似的行人冷酷的面目依稀可辨 ;長江上外國軍艦耀武揚威 ; 而崇山峻嶺間正進行兇惡的戰斗 ……
在本地談魯迅 , 以局外者身份 , 當會比海峽兩岸三地更客觀 , 不受顧忌所限 。本地文壇能者多 , 但不知為什麼 , 很久都沒有人要寫魯迅 。
10月19日是魯迅逝世66年忌辰 . 這段歲月 , 僅是歷史長河的瞬間 ,卻已有不知多少”偉人”和一度偉大的理論 , 作品 , 像渣滓般沉淀下來 , 帶著當時人類社會的夢魘一同往文明記憶的深層 , 逐漸隱沒 。
魯迅迄今是其中一個例外 。
今天來讀魯迅的創作 , 借助他的冷眼觀察 , 仍會更容易解讀族群 。
魯迅的作品 , 仍然是當代炎黃子孫一面清澈的鏡子, 而照到靈魂的 , 便是《阿Q正傳》。在當時來說 ,那是登峰造極的白話文 。即便今天, 也沒有一篇中文作品能有那麼深刻的主題 , 能那麼鮮明地描繪人物 ; 行文流暢 , 夾議夾述 , 起伏轉折多端 ,有幽默有反諷 , 時而一本正經地咬文嚼字 , 演繹出遺老們的迂腐 , 令人忍俊不禁 。全篇看似漫不經心地揮洒而成 , 不見斧鑿痕跡 , 十足文豪風範 。
阿Q人微言輕 , 卻有一句話嬴來喝彩 . 那便是他臨刑前遊街示眾時留下的名言 。 悠悠80年來 , 中國不時發生特大罪案 , 有好多次主犯定罪後正法前 , 獲記者訪問為何槍斃在即能那麼從容無懼 , 回答竟一再是: “沒什麼好怕的 , 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
不諱言 , 直至不久前, 神州仍似視人命賤如草末 , 是否與這觀念有關?1979年的中越邊境戰 , 越南兵還有許多美國大兵遺下的鋼盔可用 ,天可憐 , 中國兵竟然仍戴著游擊戰時代的”解放帽” , 沖向前線 , 視死如歸 。一切口號和理論教條或許都太抽象 , 還是阿Q 那句話最實在 . 那,歷時僅一個個月的戰事的陣亡數字 , 至今不見公佈 。
阿Q最令人詬病的特性曾是精神勝利法 , 但今天有不少人給予肯定 , 認為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 不然會有精神崩潰的危險 , 甚至把它推荐給當代的打工族 。今天來談阿Q , 或應聚焦在他性格中那自卑自大的元素 。
落泊的時候 ,便可憐兮兮 , 卻絲毫無礙他那雙”法眼”看到別人的任何缺點 , 即便最小的 。所以阿Q絕不會欣賞別人 , 對別人就是不滿意 。一旦得勢 , 便橫行無忌 , 非把一切看不順眼的人剷除清光不夠痛快 。不消說 , 他也毫無自信 , 忌才妒能 , 唯恐位子被奪去 , 而只有比他更卑微的才能在他身邊生存 。
近百年後 , 阿Q的子孫們肚皮狀況終於改善 , 甚至有謂本世紀是華人世紀 ,心態竟來個大U轉 , 從前被公認而廢棄的各種弊端 , 如今都要一一挖掘出來 , 重新供奉了 。 要是按他們的說法 , 以前的其實都完美 , 那麼從譚嗣同 ,孫中山到李大釗等無數人以頭顱和熱血換來的每一丁點改變 ,豈非多餘 , 那班人簡直是庸人自擾了 。如近年不止一名學者便表示沒必要廢除帝制---你瞧人家英國的皇室制度便很好嘛 。好幾年前便有讀經運動 , 叫步伐還不穩的雀嗓子兒童去死背最艱澀難懂的四書五經 。近期有大學搞作文比賽 , 一名大學生便以文言體寫作得獎 。恐怕不多久 , 學者最出位的言論 , 便是鼓吹文言文復辟 。
我們這里更”激退” ,連魯迅深惡痛絕 , 荒謬無人性的廿四孝 , 也有人抬出來準備大力提倡了 。
看來炎黃子孫萬變不離阿Q , 就是死命守著那根辮子, 拒絕進化 。 周樹人進化為魯迅 , 可分三個階段 :一是出走南京入現代學堂 , 二是獲官費到日本學醫 , 最後是學醫一年後又受刺激而改學文藝 。
竊以為 , 儘管清朝末年 , 朝廷在慈禧老婆子的操縱下昏庸腐敗不堪 , 有千種的不是 , 卻還能落實選派優秀學子出洋留學的政策 , 也仍不乏清廉公正的地方官員 。所以 , 周樹人和那些改造中國思潮或領導新文學運動的主將如胡適等無數作家 , 學者 , 才得以憑優異的學業成績 , 領取獎學金紛紛留學東洋或西洋 , 縱然當時政府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學成富國強兵之道 , 以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 。
要是周樹人不曾到日本留學 , 得到各種現代正規學識的修煉 , 並加上出國的見識 , 而是呆在家鄉 , 在那個時代 , 終其一生的最高成就 , 恐怕不過是寫訴狀非常出色的一個紹興師爺,絕無脫壳蛻化為魯迅的可能 。
這雖是假設 , 究中國上世紀歷史 , 幾乎每一位著名的學者 , 文人 , 教育家 , 思想家 , 改革家 , 都曾出國留學 . 少數的例外之一是老舍 , 從未上大學 , 無論留學 。但他卻以教員身份獲派到英國學英文好幾年 , 因而閱讀了大量現代英文小說 , 激發了他寫小說的潛能 . 中國本土 , 直至40年代 ,才產生一位農民作家趙樹理 。 很遺憾 , 他的作品筆者從未讀過 , 無從與留學回家的五四作家做比較 。 但這位作家 , 也必與沈從文一樣 , 以魯迅及五四時期以還的大量作品為營養 , 才可能茁壯成家 。
經典作品不會橫空出世 , 要不是有<三國演義>, <水滸傳> , < 西遊記 > , <金瓶梅>等等流傳在先 , <紅樓夢> 會誕生嗎 ? 沒有從<詩經> 起逾千年詩歌形式和內容的演進 , 中國文學史會出現李白和杜甫嗎?
魯迅便曾述說他要擺脫文言體影響, 以純白話文寫作的高度困難。
今天我們常把”配合”掛在嘴上 , 例 :大家要密切配合。要是在1922年 , 這是極大的笑話 . 當年魯迅所寫的一篇小說<免和貓> , 便有這句 :” 我曾經害過貓 , 平時也常打貓 , 尤其是他們配合的時候 。 “原來用於動物的”交配” 一詞 , 當時竟然還未創出 。所以 , 要是沒有上述古典白話小說 , 胡適等人所倡導的白話文學運動實行起來要困難百倍 。
來看本地文壇。戰前華文教育不夠發達 , 人們也實在窮苦 , 普遍只有小學程度 , 能中學畢業的便是難得的人才 . 如馬華作家原上草 , 20年代出生 , 只有初中程度。本地華文報的新聞報導 , 直到50年代中還是半文半白 , 無法嫻熟運用白話文 . 那時代 , 中學課本是以文言為主 , 現代文學讀物也頗少 , 文學愛好者想多讀 , 絕不像今天那麼容易。
近年有論者卻完全不考慮到背景 , 時代 和 環境的局限 , 對本地文壇大肆踐踏 , 譏為毫無經典之作 , 更點名原上草等人 , 嘲笑他們在五四時代的水平踏步 (大意)。上文已提到 , 五四作家們都要比本地前輩作家們幸運得多 , 能有政府照顧 , 供他們出國留學 . 眼界 , 學識都比國人大增 , 寫出優秀作品正是他們的義務 . 原上草和 方北方等人以那樣惡劣的條件 ,無獎勵酬報可言而堅持寫作 , 其嫻熟優美的白話作品 , 可比美五四作家 , 已屬了不起的成就 , 值得國人引以為榮 。同理 , 本地在殖民地時代出現的傑出人物不多 , 僅辜鴻銘 , 伍連柏醫生數位 , 都是英校出身 , 華文源流似無一人 , 但從來無人會無知到譏諷華文教育者差 , 因為他們根本無機會像辜 , 伍等人獲英殖民政府頒予獎學金到英國留學 .近一世紀前的本地 , 教育等等文化基建還在草創 , 要是不出國 , 誰能奇跡成才 ?
站在前人的肩膊上看得更遠的人 , 竟轉過來往前人的頭上撤野 , 這等滑稽荒唐 , 可詮釋為 ”精神返祖現象” , 也唯有北京猿人穿越時空跳將出來才會鬧出的。
近年評論魯迅的人 , 老是透露一種遺憾 : 要是魯迅沒有向左翼靠攏 , 那才算無缺憾而更為崇高 。又說 , 應該把封賜給他的 “革命家”虛銜摘掉 ,還原為文學家才對 。
“革命家” 的稱號 , 正是毛澤東”賜” 給魯迅的。 要是沒有參與行動 ,作為黨主席 , 毛會為了宣傳, 拉攏 ,隨興叫人”革命家”嗎 ? 何況 , 誰是自己的同志 , 他當然最清楚 。 遭槍斃的中共領袖瞿秋白 ,在上海時便與魯迅過從甚密 . 他有幾篇文章 , 便收在魯迅的雜文集中 。這還不夠說明一切嗎?
我對魯迅參與中共的革命。倒是持著開放甚至同情的態度 . 個人主義兼浪漫精神的魯迅早就明白共產黨的厲害 ,除了感情和信仰的最終選擇 , 他也是大勢所迫。遭受列強凌辱了半世紀的神州大地 , 正面臨日本大舉來犯 , 隨時國破家亡 .毫無公理正義可言的當時國際 , 竟偏袒顛倒是非的日本 , 獨裁者卻寧把整個東北乖乖奉送 , 也要抽出手來繼續瘋狂內戰。熱血的魯迅和當時無數的中國人 , 你說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