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站在近处,所以也免不了有被金属碰击出的星火灼伤的可能张永修
1
如果把文学论争形容为战事,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马华文坛真是炮声轰轰,战事连连。其中论争课题相互关联,并且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余震久久未见平息。我作为文艺副刊编辑,先后在星洲、南洋两个战地近处观战,对有关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晰的掌握。当然,因为站在近处,所以也免不了有被金属碰击出的星火灼伤的可能,只是,这些都不足为外人道了。
1992年我在《星洲日报》主编《星云》的时候,禤素莱自日本给我寄来〈开庭审讯〉一文,内容是有关日本教授对马华文学定位的争议。在当时《星洲日报》正以隆重其事的花踪文学奖把马华文学推向国际之际,马华文学的名与实问题实在有被关注与讨论的必要。于是我马上发稿,安排该文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主题篇的显著位置刊登于《星云》,并设“文学的激荡”栏目召唤读者对此课题的探讨。读者的回响非常热烈,矛头全指向狂妄的日本学者,其中也不乏可读性较高的文章。当中,黄锦树〈马华文学“经典缺席”〉一文(28/5/1992),因为置疑马华文学的水准,而引发更大更持久的文学激荡,论争余波耗时近十年,至今仍未平息。在20世纪结束前夕,我在《南洋文艺》的“80年马华文学”特辑的系列专访中,设“寻找经典”小栏,并就此询问较具代表性的马华文学史研究者,如方修、杨松年、张锦忠等人的看法,算是为这个论争课题做个小结。
1994年5月我接手《南洋商报》《南洋文艺》版。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的批评体制的建立,不仅有助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而且对创作者而言,也起着一种鼓舞与督促的作用。因此,我有意识的在《南洋文艺》刊登了相当大量的文学论述。黄锦树与林幸谦最初关于中国性的讨论,就是在“双月文学点评”系列中出现的。至于“奶水论”,那是几年后爆发的另一场与此相关的论战了。
而“文学研究与道义”课题的论争,也可追溯到我所做的一个特辑里的一篇评论文章。那是在1996年9月,我趁中秋佳节推出“但愿人长久”系列,其中方北方特辑“大河的水声”,邀请了黄锦树评论方北方。黄写了〈拓荒播种与道德写作:小论方北方〉(27/9/1996)之后,请我协助收集方北方的作品资料,以便更全面的了解这位拓荒播种者。我向方北方道明原委,并请其公子方成与方昂帮忙影印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我转交黄锦树。1997年杪,黄锦树发表了有关方北方文论及其三部曲的长篇论文〈马华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这篇措辞严厉的论文很快的就引发了一场论争,而其中最广为谈论的话题是:既向作者索取资料,那么在道义上应不应该对他做出负面的评价?这场论争伤及多方,我作为“知情者”,只能把事件的始末略记于此,并将相关的较为重要的文章结成一辑,一切是非对错,留待后人评说。
在上述论争事件中,《南洋文艺》只收到两篇针对〈马华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的论点作出论辩的文章,因为就文论事,所以予以刊登。其他漫骂式的文稿,可能有“先见之明”,没有投寄《南洋文艺》。但是即使投来,它们的命运只有两种:有关漫骂部分被删除修润,或被投篮。一个编辑如果连这个关都不能把好,他的版势必将充塞许多垃圾。
1996年作协决定出版大系,开始在报刊上公开征稿。大系不比其他选集,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菲,而且对于将来文学史的撰写也将起着重大的作用。有鉴于这是继方修所编《马华新文学大系》约30年之后的第二套大系,意义非凡,因此我在《南洋文艺》特设“大系探讨”栏目,邀约关心大系编纂的作家集思广益,以期作协能将大系编得更完善。“大系探讨”栏目获得多位马华作家积极与热情的反应,他们充满建设性的意见与专业的精神,造就了马华文坛难得一见的论事(而非论争/论战)现象。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因大系仍未出版,温任平为文质疑编委的编辑方式,引起碧澄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的身分与温任平一来一往的笔战,以至某一方开始漫骂。我与当时的总编辑王金河讨论后,将有关漫骂的段落删除,以“洁净版本”给予刊登,并同时宣布停止刊登已经失去意义的有关大系论争的文章。由于第二波论战文章已经超出《辣味马华文学》这本书的时限与选稿标准,因此不予收录,特此交代。
2
今天的人事,都会成为明日的历史。在一个不重视历史的社群里,很多东西,重要和不重要的,都随光阴的流走而渐渐消逝隐没。我们即使有满室资料而没有好好整理,宝贵的东西也会在杂乱中消散遗佚。
1997年11月,我应留台联总学术研讨会之邀,整理了一篇〈马华文学论述在南洋文艺(1994年5月—1997年6月)〉的报告,引起东方企业出版社负责人张济作的兴趣。张济作有意思将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议课题的文章结辑成书,问我是否有上述剪报。
一般作者通常只会收集自己的文章,多数不会将所有相关文章收全。而作为编者,90年代的较大的文学争议课题,如“马华文学的定位”、“经典缺席”,及当时正在闹烘烘的“台湾口味及中国观点”等课题,凑巧大部分是出现在我在任时期的两个副刊(即《星云》和《南洋文艺》)上,我刚好有大部分上述资料。不过,因为马华文坛向来有“隔报论事”(如在《南洋文艺》与《星洲日报》)、“隔版过招”(如在《南洋文艺》、《言论》、《人文》版)的“习惯”,要收齐全部资料似乎就不是容易的事。对于那些不是刊登在我所负责的版位的文章,本书虽然也尽量收集,但并不排除沧海遗珠的可能。
这些论争文稿,多少反映了世纪末马华文坛的思想意识,于文学/文化历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市场价值,在阅读风气低靡的马华社会,却可想而知。因此,当东方企业不计亏盈,愿意将这些资料结集出版,我能无动于衷吗?
这本《辣味马华文学》,原本打算在1999年杪或2000年出版。不料好事多磨。首先是张济作离开东方企业,后来接手的罗志昌虽也有继续出版的美意,但最后终因一些因素而耽搁下来。在等待出版机会的期间,我们多次对文选做了增删调整,以期更完善的呈现90年代马华文学泼辣而蓬勃的一面。
这一次,《辣味马华文学》终于能够顺利出版,必须感谢林春发及陈亚才的热心张罗。当然也要感谢雪华堂与留台联总促成此书顺利出版。此外,也要感谢前辈作家陈应德、陈雪风、温任平,史料工作者李锦宗,文友黄锦树、张锦忠、林建国、胡金伦、杨善勇等提供意见及补充资料。最后,感谢张光达以及林春美,在编选此书的过程里给予全力的支持与配合。
(按:《辣味马华文学》推介礼于14/12/02下午2时假雪华堂举行,并由陈志成推介,甄供、安焕然讲评。)
14/12/2002南洋文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