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金花集》50年后再版

张景云

张景云【反刍云烟】

以往谈威北华,总会说到他有一首诗,〈石狮子〉,曾经由王赓武教授译成英文,收在1960年代初出版的一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多民族语文创作选集《Bunga Emas》之中。这部诸家选集收录3种语文的作品,英文领头,中 夹着最单薄的华文作品,最后殿以印度人的创作,就是没有马来文的作品,是不是因为马来语是国语,早有官方的强势荫庇,资源短缺的私人界何必去攀附。

收3种语文作品

马来文bunga emas,字义为金花,但在马来民族的历史上则是代表贡品,譬如19世纪及之前吉打王朝向暹逻王国进贡金银花;编者显然是把这部创作集作为礼品向这个多元种族的年轻国家/民族致敬。
T. Wignesan

《金花集》的编者,T. Wignesan,是个奇人,他于1933年诞生于吉兰丹瓜拉吉赖,自言毫无学历。又说在英文小学只念到四年级,曾在伦敦、海德堡、柏林、马德里和巴黎工作和求学,1962年不知何故被马来亚踢出国门,大概从此变成他自称的无国籍人士。1961年出版诗集《漂游者的足迹》(Tracks of a Tramp)。
此集初版和去年新版(增订版)的自传资料,一个像模像样,一个大放烟幕。当年的自述说他于1950年从吉隆坡维多利亚中学(V.I.)辍学后,曾游历印度和锡兰,翌年返马。1954年他远赴英国,嗣后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习法律、政治科学、哲学和文学;在《金花集》出版之前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包括洗碗工、工厂工人、快递员、大学讲师、翻译员等等,60年代后期起主要在出版业从事编辑工作,著作多种。

初版由两国出版

《金花集》初版是由马来亚和英国两边的出版商联合出版,英国方面是Anthony Blond,马来亚方面是Rayirath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老板N. R. Menon原来是在丹绒马林教书,后来改行编写教科书,并自行印行,《金花集》主要由他筹印。Wignesan这位神通广大的无国籍人士获得总部设在巴黎的文化自由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主脑是《Darkness at Noon》的作者柯斯迪勒[Arthur Koestler])的赞助,出资让他飞回新德里-吉隆坡-耶加达-马尼拉寻访和收集资料,编印这部多种族/语文创作选集。
华文创作辑的选稿人有3位,主要是王赓武教授,当年他是在分家和移回吉隆坡之后的马来亚大学文学院任院长兼历史系教授;另两位挂名为选稿者的人是李廷辉(记得是60、70年代新加坡学术团体新社的要员)和吴之光,这就是方修。
方修和威北华是星洲日报50年代的同事,也是好友,那时威北华已经去世(1961年),方修对威北华的创作当然很熟,知道威北华在1959/60年编印过一本《爱诗集》,收录本地作者的诗作三、四十首,威北华的〈石狮子〉就收在里头。《金花集》只收纳3首华文诗和4篇华文短篇小说的翻译,另二首诗作是杜红的〈画〉和坚石的〈我不唱〉,到图书馆或什么有老书的地方去查一查,就会发现这2首诗都收在《爱诗集》里头。3首诗的译者都是王赓武,他还写了一篇马华现代文学概况之类报告附在书后。
4篇短篇小说是:苗秀的〈挂红〉、韦晕的〈乌鸦港上黄昏〉、宋雅的〈绿叶〉和贺巾的〈小茅屋〉选章。
印裔作者的作品共收5人6篇,全都是取自淡米尔文源流,作品有诗、散文诗、短篇小说和一篇人声(广播)短剧。
1964年版《金花集》封面

英文作品辑44篇

英文作品辑收11人44篇,新加坡文化部长(后转任外交部长)S. 拉惹勒南有3篇“笔记小说”,主编本人也有3个短篇;编者在序文中透露有两位名诗人拒绝让作品收入此辑中,一位是马六甲峇峇Ee Tiang Hong,另一位是新加坡大学英文系(后来任主任,60年代的系主任还是英国名诗人D. J. Enright,他后来返英任《Encounter》月刊主编)的Edwin Thumboo。
还有一点,《金花集》卷首志明敬献给Stephen Spender,这位30年代名诗人(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参加过共产党)当年是《Encounter》的英方主编,这个由文化自由大会主催的政论/文化杂志设定有两位主编,英美,各一人,美方的前后两任主编后来都成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健笔。
2014年版《金花集》封面

《金花集》增订版于去年由银鱼书店(Silverfish Books)出版,距离初版年份正好是半世纪。50年,马来西亚各民族语系文学创作的互译介绍(马来文/国语这个肥田区块不必我们浪抛青眼)做出了什么成绩?有谁敢问?又有谁敢回答?


(商余,19/6/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