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

一隻猛獸的悲憫 --讀《鬓边的那朵梅花》

一隻猛獸的悲憫 --讀《鬓边的那朵梅花》

何啟良

一、

飘贝零诗集初稿以《飄貝零詩鈔》为书名。远方寄来,这书名似曾相識。再翻閱張塵因《言筌集》(1977)最後一頁,有“即將出版”字眼,下列《飄貝零詩集》、《沙禽詩集》。原來依稀的记忆在此。 張景雲第一本詩集出版後再無詩結集,人仍在江湖,卻冬獅般出沒,人尊之為文壇長者。沙禽40年詩作,到了2012年才慢條斯理有《沉思者的叩門》的誕生。芙蓉出水,顛倒眾生後,詩人獲頒馬華文學大獎(2013年)。 那麼阿飄呢?那另一位形影相弔的獨行者呢?人在哪裡?詩在哪裡?浪跡天涯偶然在記憶的某個角落裡,懸崖邊深深呼喚卻無回音。風,把一切吹得很遠。 如今詩集在眼前,算是老年讀詩,聽不見雨聲風聲了。年輕時的純正、睿智、迷懵,以及破衣行者的憂傷、“她對我嫣然微笑”的傾訴、酒後的愴然、青春的搖曳、時間的凜冽、方生和方死的逼問,一一歷歷在目。飄者、零者、背向我的悲憫者,你在何方?

二、

我憑“感覺”讀飄貝零詩(這只是一種讀法),觸摸到許多深處的隱痛、內傷,窺看到久跪後膝蓋留下斑斑的血跡,凝聽到午夜垂眉捻珠讀經聲,更多是,在天涯海角這邊,感應到那輾轉反側的呼吸,有時緩慢,有時急促,卻不曾停止過。在詩人深邃的眼神中,這靈魂之窗啊,是貪婪生死的滲透、撕裂愛情的暈眩、蔓延生命的憫惻、敬畏天神的洗盡。我重複閱讀<天然>這一首詩,明白了一切。飄貝零的詩,是: 渾一的美感建築伽藍 單調的色彩摻和眾花的意識 呼吸、天籟丶迥音 奇異的交應(<天然>) 這種“奇異的交應”是我讀每一首詩的觸覺。讀沙禽詩有涼意與臆想,讀景雲詩有沁意卻是早熟的蒼老,讀飄貝零詩有冷意、烘意與幻覺。奇異,因為飄貝零多情的佛心是騷動的,千里冰封,在地下卻是溫馨的火在燃燒著。“詩人以佛心默契一切流形”(<一瓣心香>),這是詩人要讀者看到的表象,大家以為很靜寂,其實喧鬧的很。烘意來自於必須敏感觸摸內心最深處的火把(“他向我的墓穴/討取/一點火焰和眼淚”<神女>);來自於人性最原始的沸騰:

我就是這樣悄悄地愛上了妳少女鬢上的一朵永遠的素淨的梅花嗎 肌腱賁張之後,它就投入了感覺的湖沼裡奔放出如琉璃似的光亮(<我只要你鬢邊的那一朵梅花>)

而魔幻,來自懺悔滌罪(“模糊朝向月色以及精緻/扭痛墳墓裏的一根屍骨”)。我仿佛走進了但丁的幻遊地獄,是獄火,但是窟裡還是有寒意的。在蒙太奇式的敘述、錯落綿密的語詞裡,飄貝零戲謔地映照“一道冷冷的屏牆”( <我只要你鬢邊的那一朵梅花>),如此造就了詩的“欺騙性”。 聰敏者如我輩,豈會被捉弄?

三、

用意象構成的文字才能成為詩。飄貝零的詩質,令人感覺到,其實詩就是應該如此。也就是說,他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的詩充滿意象(主意象、次意象、外意象、內意象),意象背後是個人哲想和特殊的經歷,包括信仰、夢幻、世界萬物的光線與陰影。因為如此,讀者是無法一一破解每一首詩裡面的“密碼”的。意象的心理空間、背後的哲理,有許多“象外之音”,更多的是“言外之意”。詩人的意圖為何?或許無需多問。

飄貝零的詩就是抽象的譬喻與感覺的先驗糅合的總體。詩人的意象裡有花草和動物,與俗世和宗教感情混在一起。花草如梅花、紫羅蘭、橄欖、野藤、玫瑰、天竺葵、巨樹、薔薇、蓬花、蓮花、蒲公英、亞森樹、寒梅、小白花。詩人難言的、難抒的,都由這些意象婉轉成為代言。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我看到意象運用的轉化。詩人心中,芳草不是寄託別情離緒,落葉並不蕭瑟,它的脆弱像是惜嘆人生。開始時,山間裡的橄欖,是“我追溯/原始,澀澀之苦根”<山橄欖>,然後,“嚼爛的山橄欖溶化成一顆甘露”(<一瓣心香—寫詩人南子>)。這是一種苦盡甘來的滋味。這“苦根”隱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出現:“我的陰魂緊附著天竺葵潮濕的苦根”(<天然>)。原來,我們看到的是表象,舌尖感覺的是埋在地下吸取養分卻是難為人接受的苦澀酸楚。

表象還是美麗的,雖然虛幻,如花萼。飄貝零的花兒,令人憐憫,尤其是那朵梅花,其實就是他所追求的一切(“我什麼也不要/我只要你鬢邊的那一朵梅花。”<我只要你鬢邊的那一朵梅花>)。這首長詩淋漓盡致,以詩集裡最豐沛的詩情、最長的詩句、最獨特的修辭、最華美的語詞,把現在與過往、靈與肉、哀與喜、冥想與憂患交集在一起。“我就是這樣悄悄地愛上了妳少女鬢上的一朵永遠的素淨的梅花嗎”,他還是猶疑著。讀此詩,令人窒息,但是詩人最後卻輕描淡寫再寫一次詩題,詩句縮短,回歸原點。經過翻天覆地的付出,他的情感還是聖潔的。

如果說花草是詩人的歎息,那麼動物作為意象則是詩人的呐喊。你聽:

啊 馱著生命的十字架 罪愆的戰悚丶絕望、癲癲 豁月 寂寞的真理! 我是狼 我要向它呐喊 一千年!一萬年!(<吼月>)

近似魔幻的詩句,“血淋淋的吃蟻獸” (<鯪鯉及恐月症>),都幾乎與動物有關。餓鷹、螞蟻、彩蝶、牛羊、黑鳥、蝸牛、蜘蛛、粟鼠、蛹、蠶、鳩鳥、青狼、神龍、八爪魚。<鯪鯉及恐月症>一詩,詩人自評:“風雲詭譎的氣質及其心象營築”,即是其心機。目閱數行,有一些讓你驚駭的經驗:

啊,像蠕動的蟲 我的手在他損壞的傲骨摸到一只動物(<搖櫓的老人>) 這裡我一樣看到一個詩人與動物之間的轉換過程。開始是比喻,最後是等號: 一隻猛獸 從我體內跳出(<跪>)

他不是比喻自己是狼,他就是一頭狼!

四、 其實飄貝零寫起伏的心象,也寫他周圍踽踽的人物,以及感悟到的生死。從早期的詩,到後期的,有一個脈絡,即“我”是與存在的互聯。詩人不必濟世,經驗與觀察後卻搖身一變,是一位神女、一位賭徒。他與幾位新加坡詩人的唱酬(牧羚奴、蓁蓁、南子),寫老人、行者,以及父親、表妹,都不是簡單的描述之作,牽涉到的是內心最深處的感觸, “月照進我的心臟” ( <抽象的你>):

燒指,我牢記 您之教益 默契著偉大的心靈 請永恆示我 天龍一指彈 我攜一瓣心香朝您(<一瓣心香—贈詩人牧羚奴>)

寫賭鬼,原來是寫時間的變奏(“額上的皺紋/畫下豐滿的小臉廓”<老賭鬼—致時間的變奏之二>);寫叔父,原來是寫生死( “我以一粒山橄欖鼓勵自己” <過程>);寫搖櫓的老人,其實是寫修行(“他的感受懸著碩大的古鐘/他輙痛苦地嚼爛沉默的視覺/試將/無可言喻的苦根/鍊成爽口的甘霖”<搖櫓的老人>)。這或許就是飄貝零詩的言外之意了。

生死本來就是一個永恆的題材。飄貝零常常冥想,詩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瞑目/盤膝在原始的巨石上/滲透生死” (<天然>)。幾份無奈,幾份憂鬱,最後是“盤膝”,宗教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尋求安慰的。在大佛身側,偏向生?偏向死?知生方能知死。 記憶擴展 昂首而視整個宇宙的神祕 我参透生死(<造化>)

参透之後,就再也沒有恐懼了。詩人倖存後,在死亡中找到歸屬:

垂垂老矣,你說 落葉歸根 再瀟灑,你說 也不是一朵雲了 生於斯,死於斯 安天知命 謝謝您 一根平凡而不俗氣的牧笛賜我 我可將厚實的胸膛吹成萬里無雲的渺渺…… 我要學習您 吹走心中的陰霾 同時為您噓醒爽目的晴天(<頌贊>)

所以最後他是坦然的,“將我一生的情愫及罪愆/輕輕地化為明朝曦陽和露水”(<破衣行者>)。行者,遠行者,那不是終點的終點,是最後的依歸。

五、

我們年輕時有過一段對話。 我:“在愛情最深處感覺到絕望。” 阿飄:“愛最終是空虛的。” 我:“一個無洞的深淵,感覺到死。” 阿飄:“因為沒有相愛。”

他好像很懂得愛情,很瀟灑,很從容。畢竟個人的體悟別人難以理解。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裡感悟生死。我中年體悟:“原來抽搐的愛與撕裂的恨是這麼一回事/原來毀滅與新生是這麼一回事/原來人與獸是這麼一回事”(<五十自述>)(2004)

飄貝零體悟似乎更早。然而他的有關愛的詩為什麼又如此失措? 我的一卷情詩刻在墓碑上 後來變成一群螞蟻咬嚙我(<彩蝶>)

張景雲私說飄貝零:“生存狀態無非情來情往,情網擒心情奴自在自甘,詩本無心以情為心。情詩一體,詩人者情人也。”這不妨是進入飄貝零詩心的一把鑰匙。 其實詩人曾經如此渴望過:

啊,我哆嗦的心欲祈求一点亮光的温暖我那源泉萬斛的心欲祈求一點雨露的滋潤

然而這個愛恨經歷的卻是駭人的:“生命中絕無僅有的一次雷霆”、“自沉澱中迸發出來的咆哮”、“猶如阿拉伯火葬場上燒熬成神的不死之鳥” (<我只要妳鬟邊的那一朵梅花>)。天地的霹靂、人性的絕望、遠方的火葬場、涅槃的鳳凰,原來都可以和愛恨聯繫在一起。 平靜之後,詩人卻也可以如此溫柔:

我會常常坐在一塊墓碑的前面輕輕地彈奏著豎琴 不似八音硼磕奏唯如葉子輕擊的溫柔 不若往日的急躁但如大海之奔赴眼底 我愛妳,永遠,永遠……(<她對我嫣然微笑>)

其實飄貝零有許多極佳的短篇,都隱藏在長篇裡。讀者會被長詩的氣魄迷住,震撼之餘忘卻欣賞段落的優美。欣賞飄貝零的情詩,讀者必須耐心細讀長篇,讀其磅礴、蒼莽;也可以選其中一段來讀,讀其纏綿、悱惻,如這一段:

唉,摯愛的- 妳曾聽過逮逮老者的腳步聲嗎? 任誰也不能想像他的形象 而我們都是一羣睜眼的瞽者 如奉綸音,誠惶誠恐 熟悉的聲音,繪聲繪影 像脈膊一樣跳動 在識田播下了種子 當前途祇見芊綿的荊棘 一枝生花妙筆 我將妳的音容活色生香 而妳遠天涯,妳近似咫尺 時間的達摩尊者岸然 站在歷史的洪流上一葦而渡……

其想像、其瑰麗、其負戴詩境,不讓沙禽<文字吟>(“啊,你竟是永遠年輕美麗的女子/以無窮的變幻深不可測的心機/誘我血脈洶湧的神思”)專美於前。

六、

六首長詩,才是《鬓边的那朵梅花》的精華所在:<吼月>、<舊事>、<鯪鯉及恐月症>、<我只要妳鬢邊的那一朵梅花>、<她對我嫣然微笑>、<頌讚>。讀飄貝零的長詩,需要耐心、勇氣、冥想,也需要不顧一切的恬靜。

就詩的張力性而言,長詩、長句,都是考驗。這是飄貝零新的藝術探索嗎?如果是,那麼他很早就做了嘗試。我不知道他相不相信“長詩寫作才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終檢驗”或類似的說法。我讀到的,是詩人瞬間靈感閃現一蹴而幾的長詩,是他冗深的呼吸、蓬勃的氣脈、充沛的精神、濃烈的血質。“詩質”是精神層面的表達,也是心靈的遨遊。如何把控題材,駕馭語詞,反而是次要的。

<異象>這首詩是詩集的一個分水嶺。仔細讀,會發覺前後題材、意象、心態有一點分別,當然整本詩集的風格還是一貫的。最大的分別,在於短篇、中篇和長篇的寫作。

長詩<我只要妳鬢邊的那一朵梅花>、<她對我嫣然微笑>可以作情詩讀。這兩首長詩(連續性的)包含了豐沛的詩情、華美的語詞、張弛的句式,顯得搖曳多姿。<吼月>、<鯪鯉及恐月症>, 是生與死的秘數和未知,反復渲染的寫作手法,烘托詩作中奇幻的氣氛,創作情感激發而出。<舊事>、<頌讚>,在戲謔的口吻中滲透著不易察覺的憂悒與哀憐。

問題是,為何要用這麼長的篇幅來處理這不是述事的題材?

詩人對存在痛徹之感促使他如此做。冷峭筆觸的背後,是熱血;字裡行間散發著源自詩人對生命的凜冽與膜拜。宿命與輪迴、冤屈與畏懼、冥想與憂患,全部融合在一起。超觉、观想幫助書寫,飄貝零的視野更加開闊了,筆端更有力度了,破碎世界的挽歌更長了。 不只是詩長,詩句也長。飄貝零的長句,詞語奇崛、語調激越,句法的密度、強度與速度都很高,以及充滿思辨、追問的語勢,表達了對於個體處境的審視。太多類似的句子,只錄兩段:

如果你允許我藉著語言的應用以演繹我心象諸種之作業 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則我將質詢的僅是那無形的權威觥觥 但從虛虛實實的似是而非的迷惑中你所發出的一隻小舟將永遠抵達不到彼岸(<她對我嫣然微笑>)

這些都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才情。 那是聖潔的或者猥褻的 或者其含沙射影似的包孕以及生息之嬗遞或週而復始的水土的記憶 都一致紮根在大地富饒的胸懷裡歡愉以另一番被隱祕的更新面目 而在無垠大地吐濁納清的綿綿密密之呼息裡,載浮載沉 反正我是不感到害怕了,也不致於忿憤 我但看見枯死的蓮花在山壁的蔭涼裡搖曳(<我只要妳鬢邊的那一朵梅花>)

張塵因說他自己的詩都是“不完篇”:有段無篇,有句無章。飄貝零的詩恰恰相反,有篇、有段、有句。

七、

飄貝零,原名羅海源,祖籍廣東大埔,出生於馬六甲野新(Jasin),Jasin就是茉莉,難怪他對花朵特別情深。在家鄉讀完小、中學,後短暫到新加坡謀生,在這個時期開始接觸文學與現代詩,發表詩作。現在讀他20歲左右的最初幾首詩,已經讀到他特具個性的句法和詩質。之後回到吉隆坡,一直在报馆任职,从校对升任新闻助编。提早退休後經營小生意,夢想是購買農地歸隱山村。一生與文字為伍,但是創作量算是小產。常聽他說會遺失未完成的稿件(小說、評論、詩、雜文),也沒有收集自己發表過詩作的習慣,所以真正的產量,應該不止此數。

阿飄比我大三歲,喜在Mamak檔閑坐,點一根煙、一杯拉茶,可以閒度一個下午。和他在一起時,我從來沒有聽過他訴苦,卻常聽到他講他生活裡一些小人物的趣事,悲憫之心比我深十倍。他的鋼筆字很特別,搖晃的橫豎,顫動的彎鉤,令我着迷。我曾經要求他寫他一首詩給我,他只是笑笑。他的微笑永遠是那麼腼腆,呵呵的笑聲裡充滿了童真。

我不知為何他取“飄貝零”做筆名,沒有問過他。他是飄在宇宙間的一顆星星,轉向了零點,也是生命藏着慈悲卻不能解脫紅塵的一隻猛獸。孑立月下,其吼聲撕破了萬籟的靜寂。

2020年3月3日/3月8日修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