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不在大马制作的马华文学

张锦忠【Azeotropia共沸志】


不管台北人有没有听过这群“他乡来的作家”的名字读过这些书,在台北,这大概是“史上出版最多马华文学书的年代”。

5月底的台北,梅雨季过去了。闷热。我北上那天天空阴郁,一点都不希腊。
那是“2015台北市文学季”的尾声了。我去松菸文创园区一家没有书的书店,参加一个叫“从台北看大马”的座谈。题目颇耐人寻味。台湾人对“从台北看天下”这样的“管锥篇”并不陌生。
对那个闷热阴郁午后,在“阅乐书店”的众人来说,从台北看大马,其实是在台北“遥想”马华文学。
从台北看大马,能看见大马的什么?台北可不可能看见大马?

看不见“大马”

在台北,其实是看不见“大马”的,即使你有千里眼,也无法穿透南中国海,无法看到古晋、怡保、或马六甲,顶多看到的是“马来”,或“麻六甲”。
前一阵子替某出版社审订某马英作家的小说中译稿,小说的背景在马来半岛,我希望小说的“在地语境”可以译出来,不过书出来后,书腰介绍那位马英小说家,还是说他是“首位荣获……奖的马来作家”。那位马英小说家是陈团英(Tan Twan Eng),他当然不是“马来作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北人欢喜简称“马来西亚”为“马来”,于是我们都变成“马来人”,或“马来侨生”。
最好是啦。“马来人”是卜米布特拉/布特利。我们不是。
话说回来,要在台北看见大马,的确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在台北可以看见大马的地方,可能是在“忆马当鲜”,或“马来风光”这些餐厅。马来风光里头有一面大马国旗。当然,看见大马国旗,不一定就“看见大马”。但是,如果这不是看见大马,那什么是看见大马?
在“唐山”,一家我在台北念书的年代常去的地下室书店,可以找到《大马青年》杂志,这是一本“长销书”——出版了10年还买得到的书。 那是某位大马有为青年——吴子文——在台大念书时,“从台北看大马”的产物。这家书店还可看见木焱自已“后制作”的一两本诗文集。不过,木焱得奖后,就不再“自己的诗集自己搞”了。这么多年来,传说中的《大马青年》 偶尔会出现一两期,但是肯定不会在“唐山”跟你“巧遇”。

多大马作家在台出书

木焱后来的诗文集,由秀威或酿出版。秀威资讯旗下还有“要有光”等品牌。这些年,木焱、邢诒旺、辛金顺、陈伟哲、原上草、小黑、冰谷、云里风、姚拓、年红、马仑、李忆莙、李宗舜、温任平、谢川成等马华作家在“秀威”、“酿”或“要有光”出书,其中包括诗集、小说集与评论集,杨宗翰功不可泯。
不管台北人有没有听过这群“他乡来的作家”的名字读过这些书,在台北,这大概是“史上出版最多马华文学书的年代”。我的意思是,这些作者,除了木焱,多半是“在地马华作家”,他们没多少“台湾关系”或经验(有的话也是留台那几年)。那么,在地马华作家为何不在马六甲(那可是中文排版印刷的发源地)、槟城或八打灵再也出书?他们为何要在台北出书?
他们的书是——“马华文学,Not made in Malaysia”吗?

(商余,22/6/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