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2005 南洋文艺年度文人:陈大为_2


参赛与写作(3) 
——访陈大为

访问者:林春美(林)
受访者:陈大为(陈)
日期:2003年10月
地点:台湾台北
整理:张妙妮


 


于坚得奖之后,有人模仿了他,得奖了。那个人再模仿第二次,还是得奖。第二个年轻个诗人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写,还是得奖。所以,同一个模式得了4次奖。这种情形,可以怪决审委员,他们的诗的阅历不足,才没发现非常明显的因袭现象。

林:你说跳出马来西亚,是指……


陈:跳出马来西亚的评审结构,进入台湾的评审系统里考验一下自己,因为台湾是比较有包容性的地方,相对于马来西亚。当然,他们有些对异地文化视野上的不足,所以可能产生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一个是很喜欢,因为他不懂;一个是完全排斥,也因为他不懂。你要怎么样取得这个平衡,其实是技巧和书写能力上的问题,而不是题材的东西。

林:多数评审都会表示自己并不忽略语言、技巧等问题,不过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可能不是这些。当然,这也因评审而异。

陈:文类很重要。如果该文类的语言技巧占的比重比较低的话,主题倾向会比较强烈。就诗来讲,诗的好坏,根本的不是题材问题,而是作者怎么去写。就以2003的“联合报文学奖”新诗组,在参加作品中写两伊战争的有很多,都是同样的题材。可是为什么其中一首诗能脱颖而出呢?就是他在写作的技巧上比其他同一题材的作品来得强。评审就是看到这一点。如果你说马华题材进入台湾系统之所以能够获得肯定是因为题材的缘故,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粗糙的看法。每年参加台湾两大报文学奖的马华作家不少,但成功的不多。

林:当然,我们都明白并不全部都这样。

陈:也许我们会觉得张贵兴的作品专写热带雨林,如果只是一次奏效的话,可以解读成一种陌生文化产生猎奇感觉;但他却是接二连三的受到肯定,台湾评审大多已经熟悉了知道了他的主题内容,早已没有什么新奇感,他还能够陆续获得肯定,这就是一个较纯粹的艺术层次之解读,而不是题材层面的好恶而已。

林:当然,这不是就每次的评审结果而论。某些特别的情况下……

陈: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他可能占一点便宜。可是我们别忘了:雨林书写,其实有很高的难度,张贵兴真的很不容易。

林:你怎么看一些复审的意见?这当然无法从报纸得知,不过如果我们跟复审有一些接触,听他们的评语,会觉得原来他们一致都认为应该是最好的那些反而是被评审所忽略了。他们勉强把它放成……

陈:最后捡上来的。

林:对。

陈:这种情况出现过很多次,包括我自己去评的时候,有时候当决审,有时候当复审。我想这是一个文学代沟的问题。这代沟没有谁绝对是正确,谁是错误的。也许以我们三十几岁的人看一些比较属于生命中沉淀下来、平淡致远的题材,会觉得没有创意,黯然无光,不会喜欢。可是当我再活10年,甚至30年,回头再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才发现一种很深沉的生命价值,也说不定。所以,以我们现在的生命经验为省思的基础,我们会肯定一些东西,否定一些东西。可是,它进入决审之后,由另一批相对年长的文坛前辈来看的时候,他们也许看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当然,他们可能会忽略一些我们这个世代才看得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评审过程是一篇作品面对不同门槛的冒险历程。如果一篇作品能够跨越我们的手,然后再进入决审,能够得奖的话,一定有其理由所在。只是,我们的观点不同而已。至于说“吊车尾”捡进去的,这个责任是在于复审。你为什么把它捡进去?你不能够怪决审为什么让它得奖。某一年,我去评“联合报文学奖”复审的时候,就碰到一首诗,它高度模仿了过去某几首诗的写法,最原始的出处是于坚〈坠落的声音〉。于坚得奖之后,有人模仿了他,得奖了。那个人再模仿第二次,还是得奖。第二个年轻诗人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写,还是得奖。所以,同一个模式得了4次奖。这种情形,可以怪决审委员,他们的诗的阅历不足,才没发现非常明显的因袭现象。可是,复审也有这个责任。所以我们决定不要让决审委员再犯第5次错误,就把它挡下来了。从经验判断,这首诗进入决审一定会得奖,因为他确实写得不错。可是,他的阴影很大,整首诗都是别人的东西,又学得不够好。我们担心决审委员读不出这个阴影,就贸贸然给他得奖。那,罪过就在于我们复审委员。


林:我想到一个跟你刚才讲的东西有一点关系的,因为你讲他模仿了一次得奖,第二次又得奖,4次也得奖。那么,跟刚才你讲的猎奇心态,初次看到热带雨林的时候得奖,看了4次也得奖,会不会也是同样的一种情况?当然,我没有质疑张贵兴。不过只是突然想到。

陈:这个可能是存在的。确实是可以存在。也许在第一次发表之后,大家都看到,很喜欢。然后第二次出现的时候他们还是很喜欢。为什么他们会继续喜欢呢?这是一个问号。刚才我否定的是创作因袭的一种心态。可是,当你是同一个作者,你的风格建立在这个题材上面,你也许花了10年时间写了好几部相关的小说,更不是抄袭任何人,而是在发展自己的东西。加上,他反复受到肯定,这一点应该朝正面的角度去看。

(3,待续)
 
 
【陈大为主编书目年表】
《马华当代诗选(1990-1994)》,台北:万卷楼出版社,1995
《马华文学读本I:赤道形声》,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0
《马华文学读本II:赤道回声》,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4
《台湾现代文学教程5:当代文学读本》,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2
《天下散文选Ⅰ,Ⅱ:1970-2000台湾》,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
《天下散文选Ⅲ:1970-2003大陆与海外》,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
《天下小说选Ⅰ,Ⅱ:1970-2004世界中文小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
《时空断层下的诗人与诗》,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4
 
 
南洋文艺 2005年2月19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