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2011年 南洋文艺回顾

筑文艺之墙守护家园
·执评论之笔引领风云
——2011年《南洋文艺》回顾
 
杜忠全【文学观点】
 
 
 
“文学反稀土厂”不只是《南洋文艺》的特辑,暂且不说它还将“遍地开花”,未来几个月内陆续在其他文艺领地蔓延,只说缘于“你用我的乡/来释稀/你的愁”的“稀土厂事件”而触发的艺文界联合行动,这或意味着当代马华写作人在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跟前开始结合,再以作品介入与回应焦点议题。
 
(1)

文学究竟是什么,那是文学课堂上或专论著作的繁复论述,无需在此讨论。仅就《南洋文艺》的编辑风格来说,编者每对当前牵动人心的社会议题或区域乃至全球事件皆有所回应,包括主动策划有关的主题特辑,或在特辑以外针对特定作者的创作导向邀约文稿。此外,当然也有作者感于当前议题而有所针对的投稿作品,而编者每每都能在最短的时限内将有关作品予以刊登,以求在新闻焦点之外留下即时的文艺省思。2011年期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而审视本年度的《南洋文艺》,这一方面的作品首先应获得关注。

如前所述的相关作品,如3月11日日本仙台县发生世人瞩目的地震与海啸,遇灾者众,灾后的连锁影响尤为媒体长期追踪报道。为此,与此事件相隔十日后,《南洋文艺》即率先刊出邢诒旺的<震央侧记>及eL(林颉乐)的<这空虚是来自内部吗>等诗,随后的数期则有方路<仙台笔记>、木焱<大海啸>、钟可斯<日射>、陈伟哲<劫后>等诗作相继见报。同一月份的缅甸“3.24”地震后,相隔半月余便有陈伟哲的一诗发表。

10月20日利比亚独裁者卡达菲被俘获并击毙,同样也是半个月余即有秃橡的<哀卡达菲>诗,而5月1日奥沙马被美军击毙,3个月后则有方路的<对于奥沙马最后逃亡地址的研究>新闻摄影诗。

此外,4月3日中国艺术家艾未未遭禁,此事引起全球关注,虽然迟至6月中旬才有陈伟哲的<内部的细节——致艾未未>一诗见刊,但编者在4月下旬即推出辛金顺的<五首监狱诗>,这样的主题难免引人遐思,难道是纯属巧合?

此一方面的呈现而言,本年度最是举国关注的国内事件,除主流媒体不便处理之棘手课题外,大概就数澳洲莱纳斯公司在关丹设稀土厂一事了。此事影响深远,反对该公司设厂的声浪从当地居民蔓延到全国各地,厂方、为政者与居民、社会工作者、非政府组织乃至网民等之间展开角力之外,出身关丹的导演陈翠梅登高一呼,国内艺文界反稀土厂行动自此启动,文坛当亦有所呼应。及至岁末年终,关丹稀土厂事件方兴未艾之际,《南洋文艺》率先推出了两辑“文学反稀土厂特辑”,即12月13日由八字辈之那天晴组稿的首辑,周若鹏、曾翎龙、杨嘉仁、翁菀君、龚万辉和那天晴等人分别以诗、散文、小说与人物素描等体裁声援反稀土厂行动;12月20日见报的次辑则由编者张永修邀约,包括木焱、冯垂华、eL、邢诒旺、陈伟哲等人的诗与小说。该两特辑以诗文画作筑起一道文艺之墙,与当地及全国有识之士一起守护我们的乡土与家园。

“文学反稀土厂”不只是《南洋文艺》的特辑,暂且不说它还将“遍地开花”,未来几个月内陆续在其他文艺领地蔓延,只说缘于“你用我的乡/来释稀/你的愁”(《稀土侧记》/邢诒旺)的“稀土厂事件”而触发的艺文界联合行动,这或意味着当代马华写作人在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跟前开始结合,再以作品介入与回应焦点议题。此特辑大致涵盖了马华文坛的七、八、九字辈写手,这虽然不能就此让人轻易评断,谓马华的中、青生代写手较积极于在创作层面上参与当前议题的结论,但仍不失为一有趣的现象,值得有心人继续追踪与观察。

(2)

每年农历年期间推出的年度文人特辑,近年来已成《南洋文艺》的特色。今年的年度文人是以文艺评论称誉马华文坛的张光达。张光达出身马大,是理而涉文之典范人物之一,他早年写诗,大学时感于马华文坛“低迷的评论风气兼保守的观念态度”,尤其当时读到的本地文评多“谈论的焦点都不在文本上或关于文学自身”,反而以外在的社会道德观来审视与评断作品乃至作者,遂“有意识的撰写评论来让属于文学的将它归还给文学”。张光达自身的创作以诗为主,涉足评论后,明显“有企图的、有计划的针对某项主题来写”,迄今在马华新诗评论方面成绩可观,2001年以来分别在马、台两地分别结集出版了三部论述,是当代马华文艺评论中堪具分量的一支笔,今年以评论之笔膺年度文人,可说别具意义。

张光达以诗出身而以评论成一家言,故而该特辑以“评论的工程,诗的艺术”为题,即侧重其致力最深的文艺评论,也未忽略其诗艺。主要的呈现为邀约曾被他评析过的多位诗人,包括不同世代的张尘因、黄远雄、沙河、吕育陶、刘富良等人来抒写“评后感”之外,也有其同乡、同学兼文艺道上的同行挚友夏绍华侧写其文艺成长轨迹。至于创作方面,光达仅交出诗一首,这或也是近十余年张光达仍致力耕耘文艺批评之一种反映吧?

除了辛卯年文人特辑,本年度另一值得关注的,是配合6月份诗人节而推出的特别企划。该系列特辑含两部分,即其一eL(林颉乐)诗展及其二李恒义诗展。林颉乐是八字辈,李恒义则是六字辈,后者早期兼写诗与小说,90年代以来一度停笔十余年,去年(2010)始重新出发。目前除了工作上的少年小说书写与出版外,迄今其文艺创作仍专注于诗,直谓“写诗的日子比不写诗快乐”。及至其个人诗展刊出的6月份,据知他在短短一年间写就了近两百首诗,大有向眼前的时间追讨过去十余年创作空白的迹象。

此外,本年度尚有“文学马六甲”和“拉曼文学奖”特辑。前者是配合马六甲之“相约鬼门关”跨年活动而制作,含参与演出之创作人及在地作者如傅承得、王修捷、吴鑫霖、吴彩宝等人的诗文,后者将拉曼大学文学奖的小说、散文与诗等三大组别之首奖作品予以刊登,作者包括李建豪与黎杰荣,显示编者在版位极其有限之下,对成长中的年轻写手仍未忽视。

(3)

自2011年4月开始,木焱与杨邦尼每月皆以专栏形式合写“魍魉之书”,全年累计有9次之多。“魍魉之书”双人专栏的书写内容,结合了作者的所读所思以及生活境遇,让文字与生命穿透并结合,即有直抒胸臆之笔,亦有借他人之酒浇一己块垒之迂回书写,类似的“隔海书”(专栏之始及岁末暂休之时木焱人在台北)不乏透过无声文字碰击出澎湃火花之处。

投稿作品方面,本年度也颇多亮眼之作。首先,在散文方面,刘放、温祥英、李宗舜、方路、许裕全、廖宏强、孙彦庄、李敬德、何启智、梁志庆、陈志鸿、杨邦尼、许通元、牛油小生、邱苑妮、翁菀君等等,都交出了一定分量的作品。许裕全近年来在国内外屡获散文奖项,本版发表的<水魅>与<河杀>两文都写出了本色。无法忽视的,还有李宗舜和陈志鸿的两篇长文,前者的<乌托邦幻灭王国——记十年写作现场>乃过来人回溯当年在台的神州诗社,自是一部“我方的历史”;陈志鸿的<椰脚街纪念日>文长逾13万字,是马华文坛少见的散文长构,该文自少女时代的母亲起笔,实乃作者书写个人成长史,惟其借祖父之口回叙日军登陆投弹之时两位年幼伯父不幸命丧老街之一段,结合该文的其他散片,则约略带有家族史的影子了。

小说方面,老中青作者皆有长短不一的作品,作者群包括了宋子衡、雅波、勿勿、棋子、曾永、王修捷、吴鑫霖等人,而这一年间的小说发表量最丰的,无疑是张柏榗,他在微型与短篇小说皆有所着力,无疑是后劲无穷的新世代小说作者。

至于诗,除了上文提及的作者仍发表不少作品之外,尚有李宗舜、何启良、艾文、马盛辉、刘庆鸿、翁弦尉、冼文光、谢永就、曾永生、秃橡、苏清强、无花、郑变、周天派、柯世力、洪伟健等等,作者众多,无法尽予罗列,可见马华文坛诗家颇众——今年内结集出版的诗集即有多部,可见是诗花盛开的一年。

最后,关于评论方面,除了张光达仍为编者企划约评的首要作者外,尚有林建国谈钟怡雯散文、陈政欣分别论述宋子衡小说与大马华语语系文学、陈蝶写许通元之饮食散文、杜忠全谈方言民间文学、谢永就写诗观、何乃健夹评夹序李宗舜等三人之诗作及杨邦尼评析林嘉运的人类学随笔新书等,成果略有可观。

(2011年12月15日完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