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2008 南洋文艺回顾

文人出土 · 诗结繁花
2008 《南洋文艺》回顾

◎杜忠全

 除了被动地刊载作者寄投的作品之外,本年度的《南洋文艺》,编者的主动规划仍旧占了相当的比重。首先要注意的,当然是年度文人特辑。


(1)

2008年的《南洋文艺》,首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版面的小扩充,二是新栏目“文学Q&A”的推出。

自编辑在年初公告版面扩充之后,这一年来大致能维持3小版的局面,让关心马华文艺者甚感宽慰。过去数十年来,马华文学的发展都与报章文艺紧密关联,目前的文艺版虽未及过去的两大版,但在晚近本地报章的文艺园地趋向“缩水”的情况下,编辑极力维护与经营此一文艺园地的用心,首先应予肯定。

其次,则是文艺封面版不定期推出的“文学Q&A”。此新栏目既包括马华作者的答编者问,也穿插国外的转载文字。前者是编者从事文艺编辑以来长期接触作者,对一些作者的写作风格或关怀点之延续或转变多所留意,因而配合作品的发表来拟题发问,俾作者在作品以外直抒胸臆。一年来陆续登场的,有邢诒旺谈情诗及其“效用”、郑秋霞针对写作与舞台的答编者问、陈志鸿谈旅游书写、辛金顺谈孤独与寂寞是否有助于诗、黄远雄针对社会乱象与文学之关系抒发观感、截至去年为止接连13个年头为《南洋文艺》撰写年度回顾的张光达总结其观察与期许、“急诊人”廖宏强谈他在医务与写作之间的时间分配及文字风格的转变、陈强华谈写作与疗伤、李宗舜与他在生活繁忙间隙里的诗情等。透过编作者的互动,写作人藏在作品背后的思索与见地,也就有一直接抒陈的管道。此外,转载文字则包括国外名家或跨出国门绽放光芒的马华写作人,其中包括高行健、余光中、李永平、骆以军、《狼图腾》的作者姜戎、移民美国后以英文写作的华裔作家哈金、Mohsin Hamid、以《追风筝的小孩》蜚声国际文坛的巴基斯坦籍小说家Khaled Hosseini等等,这等于在马华文艺园地打开一道对外视窗,让人窥见外面的无垠天地;此一部分只要不过量以致挤压马华作者珍贵的发表园地,仍是深具意义的。


(2)

除了被动地刊载作者寄投的作品之外,本年度的《南洋文艺》,编者的主动规划仍旧占了相当的比重。首先要注意的,当然是年度文人特辑。
 
今年(2008)的年度文人是马汉。作品累积量颇大的马汉,其正职原是教师,但自言“以当作家作为终生志愿”,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身在教育岗位或离休下岗以来,马汉都不曾停止写作。早年以小说和杂文为主要的创作方向的马汉,80年代以来更侧重于实践与推动儿童文学的创作,其本身成果累累,受其鼓励和提携而投入耕耘的后进,据知也不少。按此,说马汉是当代马华儿童文学的推手应不为过。


半个世纪以来创作不辍的马汉,是老生代作者熟知的老朋友,也是中生代后生代的马华写作人绝不陌生的前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好少年》到90年代以降的《青苗》、《小作家》等学生刊物,马汉一直都参与策划乃至编辑撰稿,尤其他身在其中指点文字江山,坐镇平台评点兼指导写作幼苗的角色,往往在后辈写作人脑海深深烙下其鲜明形象。马汉获选为年度文人,应该让同辈写作人感到欣慰,或许也让不少的文坛后辈忆起当年爬方格笔耕的文字前尘。(然而,许育华在逾半年后发表的《阅读,未竟的事业——记〈小作家〉停刊》一文,却是让人深为感叹的。)

年度文人之外,今年除了照例有“诗人节特辑”外,也推出了“元宵情诗特辑”。后者是配合所谓的中华情人节而应景征诗,前者则接续去年的“以诗抗战”,让诗人向天灾人祸所引发之心灵悸动贴近,让诗心在人间的苦难中历练与升华。因中国汶川地震和缅甸风灾而策划的“向灾场献诗”特辑反应热烈,前后蔓延了4期有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编者除了征求相关主题的诗作之外,也邀约诗家各陈诗观;如再加上“文学Q&A”,那么,本年度的文艺版大概是最让诗人作家“掏心掏肺”的,一旦“接招”,就得站到作品的前头直接表白了——专事研究马华文学的学者该会欢迎这些作者的自我剖白。



(3)

因八十诗翁余光中来马一事别具意义,有关的应景特辑乃邀约两位在台而与诗人深有渊源的马华学人,来各自为文评述余光中其人其诗兼及马台的文学渊源。此外,更让人感到欢欣的,恐怕还是“出土文人艾文诗特辑”以及“李宗舜诗辑”——重归大山脚、潜伏近两年的陈强华着手整理“烂泥诗选”的同时宣布行将重新出发,也是马华诗坛今年的“利好消息”之一。

近三数年来,大山脚的前辈文友在搁笔多年后纷纷携笔复出,在温祥英、宋子衡、菊凡等人相继归队之后,艾文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了。今年终于再次出发的艾文,诗兴不绝,且诗笔刚健,个人的诗作发表统计显示,艾文是今年文艺版个人诗作发表率最高的诗人,几达40首之多!至于李宗舜或黄昏星,早期的《蕉风》或《学报》读者,肯定都不会忘记。但是,诗人自90年代中期以后曾有10年之久的完全停顿,此后也极少发表新作。“李宗舜诗辑”的9首新作,则是诗人近年来最大量的一次性发表了,诚属可贵。

今年是诗的丰收年,呈现繁花盛放的景象,一年来,以诗为专辑或当期主文的次数达14次之多,而全年的发表统计,也以诗人的“出场率”最高,共有不少于40位诗家发表超过250首诗作,主要的有辛金顺、邢诒旺、、陈强华、木焱、何乃健、冼文光、无花、钟可斯、柯世力、沙河等等,马华的“在役诗人”,大致都罗致其中了。

散文方面,则大致维持“一人一篇”的情况,在此最低基本数之上的,有以小说名家的陈志鸿以及黄琦旺、文戈、廖宏强、何乃健等人。近年偏好旅游/心情出走的陈志鸿继续耕耘旅游散文、文戈继续经营其“黑水镇怀旧系列”、廖宏强书写急诊人较之他人而言相对失序的时间,而黄琦旺的3篇则文情浓密度最高。

小说方面,除了陈志鸿的短制和贺淑芳的得奖作品各一篇之外,其他则都是前辈作家,包括马汉、温祥英、菊凡、陈政欣、朵拉、苏清强等合计8家11篇,不可谓丰收——年轻的小说家多休歇养兵了?温祥英的<三迁>和<蜘蛛人>都是小说家近取生活来写小说,熟识他的人,应该都能读出小说背后的生活原型;陈政欣的<五指神庙的秘书>则以虚构与史实相间的方式来书写大山脚地方发展史的一个侧面,细心的读者,往往能将之“还原”——虽然小说家不一定愿意让读者这么做!

较之短篇或极短篇,极限篇还是收获较丰的,雅波和勿勿是此中经营最力者。评论方面,除配合特辑的特约评论之外,丘苑妮剖析方路极短篇小说的一篇,应是最见学术深度的,而严文灿翻译Samad Said的<从文学作品管窥华族社会生活>一文,则从非中文源流之文学工作者的角度,提出马华文学所遗漏的一环重要交流,读来发人深省。

(2008年12月13日完稿)
 
 
南洋文艺 6/1/2009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