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近十年来永别马华文坛的作家

【马华文学90年】系列5

近十年来永别马华文坛的作家

◎李锦宗【文学钩沉】





从1999年以来,表面上看来,已经逝世的马华作家似乎不多,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因为只有少数比较出名的作家,例如方北方、游川、征雁和姚拓等人的去世新闻才能在报章上刊出;几位作家,例如雨川和黄琼等人与世长辞之后,他们的家属在报纸上刊登讣告;一些作家,例如雨川、游川、芸亦尘和姚拓等人撒手人寰以后,文友在报刊上发表悼念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过世的消息就或多或少地传开了。



另外一些去世的作家,例如佩韦和游牧等人,他们的家人在报章的地方版上刊登讣告,一些文友在地方版上发表悼念文章,这只让某个地区的人看到,难怪其他地区则不得而知了。还有一些作家逝世之后,无声无息,罕为人所知,也不知道有没有寿终正寝的新闻抑或讣文,例如刘前度和张逸萍等人。因此,在这10年来,已经去世的马华作家其实为数不少,然而确实的数字却难以统计。

大多数的作家由于健康出现问题而患病,提前永别人间的,只有少数年迈无疾而终或者在意外事件中离世。

一般上,那些知名度较高的作家逝世之后,报章副刊和文学刊物都会为他们出版纪念特辑,例如方北方、游川、雨川、征雁和姚拓等人。

然而,现有的马华文学组织似乎不习惯为那些较有成就和贡献的已故作家举办追悼会抑或盖棺论定式的研讨会。

那些离开出生地远去的作家,例如刘柳(1914 - 1999)、杜运燮(1918 - 2002)、米军(1922 - 2004)和韩萌(1922 - 2007)等人以及那些跟马华文坛结过文学因缘的外来作家,例如谢冰莹(1906-2000)、杨际光(1925-2001)和马宁(1909-2001)等人,也在这段时期内离开人世。他们也为马华文坛做过一些事情,令人怀念。

这些永别了的作家都曾竭尽所能,精心写出他们的作品,有的同时参与推动文学活动,他们为马华文坛所作出的贡献,不论多少,都值得珍惜的。那些在创作上才华横溢,有特出表现的,抑或在马华文坛上有巨大贡献的,肯定会在文学史上名留千古。

以下是在2009年10月15日之前10年期间永别马华文坛的作家(如有欠缺,容后补遗)︰     【2009】

姚拓(1922 - 2009)
原名姚天平,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历任《学生周报》和《蕉风月刊》主编及社长30余年。从1950年开始,即从事小说、散文和剧本的创作,著作等身,其中以散文集《美丽的童年》最为脍炙人口。他最后一部著作是自传式散文集《雪泥鸿爪》。


沈安琳(1926 - 2009)
原名冯绮璋,战后南来,在柔佛州龙引和峇株巴辖等地的中学担任几十年的华文教师。她的作品以散文为主。1999年8月出版3部散文集︰生活小品《自由的召唤》、旅游小品《难忘的旅程》和人物小品《一串情谊》。


李寿章(1939 - 2009)
曾任新闻界记者20年, 从事创作数十年,著有诗集《胶林恋歌》、《永恒的生命》、《生活之旅》、《燃烧之歌》和《黑暗中的生命》以及诗文集《哀伤的日里河》和《取经的牺牲者》。他的诗歌创作讴歌祖国和人民的抗争和呼声,同时反映时代的面貌和苦难人民的心声。

江帆(1927 - 2009)
本名吕少雄, 1958年印行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后第一部诗集《创造之歌》,内容多属反殖意识甚高的诗歌。后来在国内时评上笔耕不断,著有《三年零八个月》、《时事风云》、《时事风云二》、《政工回首三十年》和《多此一指》等书。

佩韦(1947 - 2009)
原名黄秀坤,南文会及峇株文艺协会财政。1984年开始投稿,创作杂文、童诗,最擅长散文,曾荣获全国散文赛冠军等多个奖项,著有散文集《回忆拷贝》。     【2008】

叶玉昭(1949 - 2008)
曾以叶恬为笔名。她写微型小说、福音散文和专栏文章,著有散文集《既然是我》、《30%那一边》和《十年抗癌不言败》。

李一文(1935 - 2008)
本名蔡存堆,受过英文中等教育。20世纪50年代,在砂拉越曾热衷于工运、文化事业,并积极参与争取独立的斗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和历史等等。著有小说集<青春在欢笑>,<漳泉人物小传>,回忆录<生活·思想·道路>和<不让往事如烟>等书。

黄戈二(1936 - 2008)
原名黄国海,毕业于师资训练班后,一直从事华文教育工作。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创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铁蒺藜内》和散文集《铁蒺藜》。

符肇流(1940 - 2008)
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作品刊于本地各报刊,著有诗集《巴冬河之歌》(1975,1984年第2次印刷)、《燃烧的红烛》( 1981)、《剑与鲜花》 (1992) 和《菩提树》(1995)。

李定华(? - 2008)
他曾在柔佛州担任华小校长多年,20世纪50年代写了不少的短笃小说和散文,著有小说集《永远的期待》。   【2007】

方北方(1918-2007)
本名方作斌,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到1990年荣休。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成立后,被推选为第一届副主席,第2届主席和第3届主席。他曾获“第一届马华文学奖”、第2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文学终身成就奖”。教余辛勤写作,主要的著作是小说,其中包括《娘惹与峇峇》、“风云三部曲”和 “马来亚三部曲”。他也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评论集。

芸亦尘(1943 - 2007)
原名黄鸾,曾在华小任教33年。从198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散文和新诗。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描述抗日与社会伦理的长篇小说《渡越》和散文集《肝胆红尘》。

晴川(1938 - 2007)
原名陈应德,马大文学博士,中文系副教授,1995年退休。他于1974年开始创作和翻译,著有诗集《迟开的玫瑰》,散文集《待风集》,社会评论集《吾爱吾乡·吾爱吾土》。他也搞翻译,曾把冰心的小诗集《春水》译成马来文

游川(1953 - 2007)
原名林友泉,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诗,其中部分诗歌选编为诗集《鞋子》、《呕吐》、《回音》、《中国茶蓬莱米饭》、《血是一切真相》、《美国可乐中国佛》和《千年莲子》等书。他去世后,大将出版社为他出版《游川诗全集》、《游川式评论与纪念文集》和《江流如镜--游川诗手稿选集》等书。游川的诗歌是以朴素的手法、浅白的语言和诚实的态度,写出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因此,他的诗歌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极富人间性及人情味,非常适合在“动地吟”朗诵。由他亲自朗诵的诗歌,效果往往令人震撼。

雨川(1940 - 2007)
原名黄俊发,只受过中学二年级的教育,辍学后投身陶器业, 1998年退休。1959年开始创作小说、散文和诗歌,已出版的著作计有中篇小说《生活的历程》、《茁长》、《河志》、《广福宫》和《沙河长流》以及小说集《埋葬了的鲜花》,《村之毁》和《轮椅上的琴声》。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尽量以最新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力求创立自己的风格。     【2006】

萧冰(1939 - 2006)
原名郑式侨(华侨),生前在吉兰丹巴西布爹经营盘碗店。棕榈出版社成员。著有《萧冰短篇》。他受到印度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影响,他的小说一直都很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相关怀、互相爱护。

水沬(1925 - 2006)
原名颜龙章,1994年底离开教育的岗位。他擅写旧诗词、对联、新诗和散文。这些诗歌都跟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他和部分人士的观点和愿望。他著有诗词专集《湖畔跫音》和《龙吟雅韵》。

征雁(1937 -2006)
原名陈达人,最初从事小说创作,过后编写独幕剧,从此以戏剧作品在马新文坛上奠下重要和崇高的地位。他也写散文和评论,著有戏剧集《封锁线》、《夜渡》和《征雁剧作集》, 散文集《后方的诗篇》,小说集《穷途》,中篇小说《升旗山下》以及别集《在高天外看春秋》。

林潮(1920-2006)
原名罗曾教,在教育界服务至退休。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写作,作品以散文为主,散见各报刊,著有散文集《野火》和《燃烧集》。林潮的散文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散文诗,大多以素描的手法来创作,行文简洁,用字经济,写来朴实清新,情感丰富真挚,内容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2005】

黄润岳(1921 - 2005)
早年毕业于重庆政治大学,来马居住48年,以教书为生,教余写作,著有多部著作,包括《英伦见闻》、《黄金时代》、《龙引14年》、《闲思录》、《此生此旅》、《枫情琐记》、《丰盛之旅》和《恩雨润岳》等书。

朱晋韶(1922? - 2005)
生前长期在中国报撰写专栏,内容涵盖甚广,政经文教、生活保健、谈古讽今,无所不谈,著有《朱墨集》、《商海40年》、《大陆探亲记》、《孙子兵法今释今用》和《现代聊斋》等书。

周清啸(1954 - 2005)
原名周聪升,天狼星诗社与神州诗社元老,擅长现代诗、散文及评论创作,曾与黄昏星(李宗舜)出版诗歌合集《两岸灯火》及散文合集《岁月是忧欢的脸》。

卢惠敏(1959 - 2005)
在诗巫修完小学课,在农场工作多年,过后加入教会工作。生前勤于创作散文,在砂拉越各报文艺副刊发表。她蒙主恩召之后,她的哥哥卢友雄为她出版了3部散文集《浪子回头金不换》、《爱有希望》和《让我们的眼睛明亮》。    

【2004】

翠园(1923 - 2004)
原名彭士驎,1950年南来,任教于怡保霹雳女子中学,1954年升任校长,1978年退休。擅写散文,著有《夜窗闲话》、《书灯絮语》、《校里干坤》、《珍藏偶记》、《徘徊画廊》、《缘在山中》和《晚晴幽草》等书。

翻腾(1949 - 2004)
原名黄仁华,担任过小学教师和副校长以及作协理事和柔佛州联委会主席,著有《自尊的代价》和《希望的幻灭》。

方理(1936 - 2004)
原名张慎修,1957起从事中小学华文教育,擅写散文和儿童科普文学,著有《美丽的彩虹》、《迟来的喜讯》和《童声飞扬》等书。



【2003】

何谨(1959 - 2003)
原名陈和锦,曾任《中国报》和《南洋商报》副刊主任以及《福报》总编辑。常写散文和专栏文字, 著有散文集《一碗潮州粥》和《平常心》,作品也收入散文合集《守候著鼓声》和多部文学选集。


铭锦铃(1963 - 2003)
原名王绣晻。从1978年起,他开始创作一些各种体裁的作品,著有别集<白灰阁的回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成立朋友出版社,为当时年轻的作者出版文艺书籍。

蔡洪钟(1915-2003)
原名蔡钟英。他是砂拉越一位集文学、音乐和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家。1941年离开中国到砂拉越任教。退休后,他在画室开课招生,同时不停作画,也不停写诗,著有诗集《海潮集》、《池畔集》与《塑像集》。


【2002】


刘子政(1931-2002)
原名刘恭煌,在商余对砂拉越华族史料的搜集、保存、记录和流传作出极大的贡献,并致力于著述,从1952年迄今,已出版多部散文集和砂劳越历史著作。

游牧(1936-2002)
原名游禄辉,假期师训班毕业后,投身教育界至退休。教余致力于文艺创作,著有小说集《生与死》、《那些过去的》和《演剧者》以及散文集《游牧散文》、《风尘录》和《云思集》。

朱昌云(1933-2002)
他从香港新亚学院和澳门华南大学学成归来,长住怡保。他曾与人合编学术及文艺刊物《学源》,主编《新潮》和《建国日报·霹雳河畔》。他在50年代末期开始写有关旧诗词的文章以及专栏和散文,著有书信集《书囱寄语》和《书囱寄语二集》以及人物评论集《人物随谈》、《人物随谈二集》和《诗词人述评》。



【2001】

黄磻溪(1919?-2001)
怡保养晦书室主人,生前热心于社会文化工作,教授古文逾50年,对诗文和书法酷嗜成癖,著有韬光庐乔梓诗文集《报业兴替话山城》和岭南三家诗文集《三国演义人物述评》。



【2000】

张逸萍(1926-2000?)
原名张奕东,台湾师大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和师训班讲师,教余投身于小说和散文的创作,著有小说集《希望》和散文集《重逢不如怀念》。



【1999】

原上草(1923-1999)
原名古德贤。1978年出任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第一届主席。1998年荣获第五届马华文学奖。1941年开始写作,著有小说集《韭菜花开》、《诗人方如梦》、《房客》、《迷途》、《水东流》、《乱世儿女》、《风雨榴梿坑》以及散文集《万家灯火》和《原上草散文选》等等。

劭安(1919-1999)
原名谢名平,1953南来,曾在美里、泗里街和汶莱执教。著有散文集《脚印》和《劭安小品》以及小说集《蜕变》和《大蓝图》。他的遗著《谢名平文集》由美里笔会出版。

斐楼(1900-1999)
原名匡光照,从事教育工作。1969年退休后,勤于创作散文、小说和旧诗词,著有《斐楼文集》。

文彪(1914-1999)
原名李文彪,1936年南来,曾任教师,后来在森美兰州晏斗经营洋货店,一向对写作极有兴趣,作品以杂文和评论为主,著有《水浒传杂谈》和《凡鸟凤凰烽烟时代》,并与儿子李维建合著《两代集》。

黄琼(1925?-1999?)
原名黄月娟,1949年南来,在槟城和吉打州的中学执教,1980年退休。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了不少的短篇小说,后来选出部分作品,编成小说集《杏花时节》。

(南洋文艺 2009年10月27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