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星期一

作家心态与创作——《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读后随笔

叶斌【文学观点】

作家的心态如何与创作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作家生活在社会中,总会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因此他对社会就会有自己的特有的心态,从而必然会以此心态为视点来看生活;视点不同,其所看到的和判断的也就很不相同。
然而什么是作家心态,作家心态又是怎样构成的?有论者说:“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的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是由客观的生存环境与主体生理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显然,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每个人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环境而存在。因此,社会环境无疑是影响作家心态的第一要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生理机制,如体质强弱、气质类型甚至体征、血型之类,也都会直接影响作家心态之形成。而重要的是,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起作用,只有在作为整体的心态构成中才起作用。因此,可以说作家的心态在多方面因素的薫陶和影响下,它必然是复杂的,具有其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异性的。
而正因为作家心态的具有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异性,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决定了他们创作道路的曲折,也决定了文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在对文学研究中,也只有结合作家的复杂心态,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评价作品,也才能更好地总结和探讨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
基于此,在这部由杨守森教授主编,并由十多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的巨着的绪论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在这个电闪雷鸣、大浪淘沙的伟大世纪,一代一代的中国诗人、作家,以各个不同的个性心态,在文学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或怀着民族新生与祖国富强之梦,以笔为武器,投身革命大潮,高歌猛进,英勇奋斗;或悲愤于时代与个人的苦难,抒发不平,长歌当哭;或出于守旧心理,为封建传统文化的衰落唏嘘不已;或固守心灵的宁静,在爱与美的梦幻中聊以自慰;也有的则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人格,苟且钻营,成为历史败类。”所以,这样的一部《心态史》,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史、演化史、发展史。
《心态史》书共724面,论述内容广泛扎实,论点具独创性,富启发性。内页除了序、绪论及后记外,此书从1901年论起迄至2000年长达一个世纪,全书共分9章。
展读了《心态史》这本著作,让我们更坚信,在新的世纪里,不管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将与人类共存!”希望广大的诗人、作家们“更该有信心地调整心态,放眼未来,努力攀登人类文学艺术的高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独诗的贡献。”

(南洋文艺,29/8/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