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2007年 南洋文艺回顾

终点与起点 文学何所凭依?
——2007年《南洋文艺》回顾



◎张光达

1。

2007年,马华文学界有3位资深作家先后逝世——小说家雨川(1940-2007)和方北方(1918-2007)、诗人游川(1953-2007),可谓马华文坛的重大损失。

《南洋文艺》对这几位作家的辞世办了悼念特辑,对于他们毕生对马华文学无怨无悔的付出与奉献,表达了高度的肯定和敬重,也对他们的离去致予最深切的哀悼。

雨川原名黄俊发,1940年生于北马吉打州,2007年3月24日病逝,一生贫苦坎坷,事业颇多波折,他出身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却能凭着一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毅力,在文学道路上踉跄独行近50年来没停歇过,共出版4部中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长篇小说。诚如编者张永修所言:“他用近乎三分二的生命谦卑的追求进步,创作几无中断。”有关雨川创作的生平轶事或烧窑工作的艰辛生活点滴,可参阅悼念特辑中菊凡、宋子衡、慧适、温祥英等同路朋辈作家富含感情与同情了解的文章。刊登于《南洋文艺》的散文〈荒村〉是雨川的最后遗作,字里行间洋溢著一股浓厚的时不我予、时代变迁与身世感怀的感伤。这篇散文如同雨川发表于3月10日、13日《南洋文艺》上的另一篇小说遗作〈永远的青山〉,可以笔者2006年《南洋文艺》回顾中的一段话作为注脚:“小说在平淡静定的敘述语气中自有一股怀旧的情绪挥之不去,旧的时代与未来不可知的变数,是雨川那一辈作家成长的岁月,令他每每能够借小说人物的思考反省,以诚恳理解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变化无常、感伤执著。”

游川是马华著名诗人兼广告设计人,原名林友泉,1953年生,2007年4月10日病逝,上个世纪70年代中以子凡的笔名发表诗作,集结成诗集《鞋子》、《呕吐》、《回音》,在当年马华诗坛的现代派与写实派的修辞两极之间,游川诗的精简语言风格,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关于游川这个时期的诗歌表现与语言风格,详见笔者发表在《南洋文艺》上的“悼游川”特辑中的评述文字〈游川(子凡)诗的“现实”问题(及其辩证)〉,及498期《蕉风》上的评论〈游川(子凡)诗的“现实”观照(及其辩证)〉。80年代后有四册诗集出版,在80年代末与其挚友傅承得、小曼、田思等诗人发起的“动地吟”、“声音的演出”等诗歌朗颂发表会,一度是上个世纪末马华诗界的盛事。特辑中小曼的〈诗人骤然远行〉一文娓娓述来,叫人动容,彷佛诗人那抑扬顿挫的朗诵余音回荡。透过两篇散文〈成名之前的游川〉和〈加星山下万家灯火中〉,得以让我们一窥诗人早年的生活点滴和生命热情。诗人说:“将来,人们不会记得我的广告,希望有人会记得我的一首诗。”

方北方原名方作斌,1918年生,2007年11月11日逝世,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国内及国外文学奖,历任大马作家协会会长一职,为马华文学界资深及德高望重的作家,生平共出版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7部、报告文学集2部、散文2部、杂文2部、文学评论集4部,可谓集大成者。在众多文类出版品当中,方北方以小说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风云三部曲》和《马来亚三部曲》上个世纪中出版以来,曾多次再版,脍炙人口,足见其小说对马华文学读者群造成的深远影响和广泛共鸣。而他一贯关注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念,也可见于其4部文学评论集中的诸篇文字。方北方的作品以他一贯的写实笔法和朴素的风格,处理马来西亚独立前后(华族)历史悲欢,书写族群身处乱世与动荡社会的互动纠葛,小说题为“风云三部曲”和“马来亚三部曲”,试图以过来人的身分为大时代的风云诡谲与历史变迁留下见证。借由大时代中低下阶层卑微但不屈不挠的生命片段,社会秩序中坚持人性的尊严,带著些许浪漫理想的执著,方北方成功塑造了马来(西)亚华裔族群历史经验的共相。

2。

2007年《南洋文艺》的年度文人特辑是马华现代派诗人沙河,如同编者所言,沙河是马华文坛的多手观音,一手拨弄现代诗,一手操作“极限篇”,一手书写“百字专栏”,另有笔名勿勿来分身变奏。沙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已经开始写作现代诗,现代主义的语言风格形象鲜明,被选入温任平主编的《大马诗选》中的诗作都是力作,颇为耐读,我在论文中称他为马华现代主义的前驱诗人,可谓恰如其分,以那个时期的政治现实与社会处境来窥探诗人早期的诗作,每每有发人深省之处。而在90年代复出,迄今越写越勇,2007年夺得花踪诗推荐奖,可谓实至名归,出版诗集《鱼的变奏》,也算是诗人写诗数十年成果的一个总结。

除了前辈诗人沙河,其他诗人如黄远雄、李敬德、辛金顺、黄建华、杨川、方路、冼文光、林建文等人在2007年《南洋文艺》上所发表的诗作,也颇有可观处,其中4位年轻诗人邢诒旺、无花、邱绯均、刘富良,更展现了丰沛精彩的诗生命力。

散文方面除了有钟可斯、文戈、冰谷、林春美、王润华、李有成、陈大为、朵拉、杜忠全、林幸谦、马盛辉等人的佳作,另外有数篇新秀作品值得一提,虽然不能说完美无暇,但是文字中所流露的清新亮丽的抒情魅力,令人惊喜,如林政权的〈叫你姐姐〉、苏欣怡的〈禾风吹过的那一座城〉、黄美锦的〈只属于我的漫画记忆〉、林仕妆的〈蜕变〉、严爱玲的〈逝〉、叶秀芬的〈狗的二三事〉、吴小保的〈黑夜背后的血红〉、何启智的〈学笑〉。这些散文书写岁月逼人的感慨、回顾成长的经验往事,为过去的点点滴滴留下感人或惆怅的记录,可对照两代作家的不同语言表现和观照视野,前者如钟可斯的〈戏终人不散〉中老练世故的生命寄托文字,后者则是苏欣怡、黄美锦、严爱玲散文中细腻切身的生活光景和得失感受,已经显露出他们早熟的才情。

小说方面则是菊凡的〈过年〉、柯云的〈校长的干儿子〉、宋子衡的〈加冷河那醉人的月色〉等作值得细品。勿勿和雅波的“极限篇”是2007年《南洋文艺》上的佳肴,短小精悍。另外文学评论则有何乃健、黄锦树、陈政欣、陈蝶、刘育龙等人献上一份心力。

2007年的马华文坛可谓多事之秋,一代前辈作家相继逝世,划下生命的句点。2007年《南洋文艺》的新生代诗人及一群更年轻的散文作者,他们的笔尖自有一种强烈的自信与自许,行文运字力求突破,令人耳目一新,预示新世纪的马华文学又一阶段的世代交替,面对书写格局的终点与起点,文学何所凭依?势必要我们深思。

(南洋文艺 2008/01/0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