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不见一箩谷

锺夏田【满庭芳】

只是上屋搬下屋,尚且会不见一箩的谷子,说明迁移或者搬家,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损失。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搬过家,对搬家一定有深刻的体会。中国人安土重迁,把搬迁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所以,农家有一谚语:“上屋搬下屋,唔见一箩谷”。只是上屋搬下屋,尚且会不见一箩的谷子,说明迁移或者搬家,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损失。
住在城市,租房棲身的单身蜗牛,是“逐水草而居”的现代游牧民族,他们的居所视工作地点而定;换工作地点,当然要换居所,才能方便上下班。不过,单身男女还算简单,带着随身物品和卷起个铺盖,便完事。但有了家室便不一样,一年积一年,不但自己的东西多,老婆、孩子的物品,一卡车也装不完。你说,搬家是不是很头痛?
我自1960年代来到吉隆坡谋事,50多年来,搬家的次数少说也有6 次。头几次单身寡佬,行当小而轻,拿了就走。比较笨重的是那几十本书和杂志,但一辆德士也就搞定了。然而,结了婚,有了孩子,便不是那么回事。我的大迁徙一共有3次,一次是从马六甲迁回吉隆坡,一次是从孟沙区迁到双威镇,最后一次是从双威镇搬到哥文宁城。

不能面对只好避
第一次由于结婚才年余,只一小孩,搬动床灶物品和一些杂物,还比较单纯,但也要动用一部中型卡车。到了新居所,床、床褥、桌椅、风扇等物件,难免多少有些缺损或变形,那只能算了。在孟沙区一住就是20年,孩子由一个增到4个,从小学到上中学,想想看,20年累积的物件,有用的和少用或没用的,客厅房间到处都有,不搬动还不打紧,一搬动起来,只能用“自讨苦吃”来形容。
孟沙区本是一个好地方,通俗来讲是风凉水冷、空气新鲜。因为才刚发展,人烟稀少,有山头也有石头,无论起居生活还是做晨运晚运,都很理想。这样的好居处谁想搬走?无如地方次第开发,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可用“多如过江之鲫”来形容。直到每一寸土地都开发了,人多、店多、车多,这样的环境,什么污染都来了,好地方也变成非人之地。
住不下去当然走为上策。选了很多地方,最后圈定双威镇。理由是那边靠近梳邦再也,也许以后会繁荣。缺点则是离工作地点太远,但不是不能克服。不久,任职机构传出迁厂到新居附近的消息,反而显得我有先见之明。
在双威镇住了20年,又再次面对孟沙区同样的问题。建路、建厂、建楼,把先前的良好居住环境给全毁了。特别是那条白蒲大道,带来的大量噪音与灰尘,是我所不能忍受的。还有,为了所谓的道路规划,把本来几个出口的通道封了,大伙儿只好在唯一的一个出口挤,再加上别区来的车流,塞车塞到你漏尿。专业人士说,这是繁荣的代价。
不能面对,就只好避开:易地为良。

捐书二中学被漠视
这两次的搬迁,丢了很多东西,尤以双威镇那次为甚。那些半新半破的家俱扔了不可惜,比较心痛的是那一大堆书。在我家,每个人都爱书,但爱文学书的只有我一个,所以这方面我并无“继承人”。如果嫌搬书烦,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丢掉。但丢了太可惜,还是送去给学校图书馆比较有意义。
在哥文宁城一愰又是6年,这小城也逐渐繁荣起来。会不会像前二者那样,变成又嘈又乱的城镇,是未知之数。但这两次的搬家,更使我体会到,中学对捐书者的漠视。我前前后后捐了近两千本各类书籍给两间中学,却连简单的“收到”两字都没,更不必说言谢了。

(商余,20/7/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