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英校飘带

文戈【日子河流】

去年底千多名医学系毕业生因英语能力不佳放弃医职,各界哗然。柔州苏丹殿下多次针对国人的英语水平提出看法,可见已经刻不容缓。

近来关于英语和复办英校的话题又沸腾起来了。追踪报道遥想当年,不免又陷入难以言说的英校生情结。犹记得最初从华小转英中时的纠结与郁悒,刻骨铭心。当时转变过程之艰辛,初见成效后的悲喜交集,今日回想起来竟然有种凄凉的美感。很多晦暗情事经过时间的淘洗,好像就会缓缓露出缤纷的衬里。

歧视华教持续

马来亚独立前后政治动荡,教育状况非常复杂。50年代生人适逢殖民地语言政策之淫威,大举投入英校怀抱。马来亚能够脱离英殖民地统治而独立,原是一件额手称庆的好事。但英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英校与英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歧视没有消失,华校生自然感受深刻。
想起来好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当时除了英中还有独立中学。民办的独中收学费,政府学校则是免费的。老爸养家已经捉襟见肘,自然能省则省。我们家就只我哥得天独厚上独中,从我开始及后来的弟妹全上英中,顺理成章成为英校生。
我们虽和英小毕业生同校,但是楚河汉界分得清楚,精神状态和物质构成明显有异。从英小来的同学英语讲得噼里啪啦,我们华校生一开口就是钝口拙腮期期艾艾的。每次讲输了,就以他们不懂中文之事实回敬。其实我们都是制度下的白老鼠,没啥可争的,竟然就闹闹嚷嚷许多年。当时不管学生、老师或教育官员,对制度都是无能为力的。一纸下来要你干啥就干啥,现在也一样。
所幸学校有正式的华文课。若非当年坚持上华文课也没有今天,对华文老师永存感激。我们也成立华文学会,懵懵懂懂办一份叫作《艺苑》的文艺刊物,担任主编。大家踊跃投稿,字写得好的同学用蜡纸誊写。大伙用油印机一张张印刷、装订,出版后欣喜若狂。想起此事心情依旧激荡沸腾。然而多年以后,我们慢慢变成英校生,也开始噼里啪啦讲英语了。

英语水平每况愈下

70年代英中改制,政府教育体系中就没有英校生了。马国英语水平多年来每况愈下,众所周知。去年底千多名医学系毕业生因英语能力不佳放弃医职,各界哗然。柔州苏丹殿下多次针对国人的英语水平提出看法,可见已经刻不容缓。当苏丹提出必须实行英文源流的单源教育,才能加强国民英语能力并与国际接轨之时,我想很多人心头都砰砰乱跳。民间诸多臆测与想象,我也在想,会复办政府英校吗?教育媒介语关乎国家教育政策,非同小可。吾非政策专家不敢多言,只能以老英校生的老花眼追逐英语的历史飘带。对很多人来说,英校是他们恒久之爱,衣带渐宽终不悔。英语长久地如幽灵般在我们的教育氛围中若隐若现。
走笔至此,想到今年文学诺奖得主卜狄伦名曲《答案在风中飘荡》,借用歌词概念,我国的英校情状好像也在风中,飘荡。

(商余,18/11/201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