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星期三

岁末去量化之 阅读感言


【阅读回顾】何启才

从来就没有要把阅读量化的习惯,如果勉强要算有过的阅读量化,应该是在我小学五、六年级学校长假的那段时期吧。记得放假前,老师都会布置假期作业,其中就包括书写阅读报告。由于学校就在我家对面,而学校的图书馆也会在假期中不定时开放,便于借阅。因此,我都会默默地在假期前定下该次长假须阅读书量,作为书写阅读报告的目标。若没有记错,一般都会将数量定在20至30本左右。小学的图书多以图文为主,不但可以快速阅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好报告。

近十年来转入学术工作,我所阅读的都是与本身专业或一些研究计划相关的图书。当然,间中还是继续进行专业领域以外的阅读。2018年因转换职场之故,加上自中学开始就没有再对阅读进行量化目标迄今,因此“感觉”今年专业以外的书阅得比往年少多了,虽然购书量是与日俱增的。

2018年之阅读,概括而言,不外乎历史与文学小说这两大类。历史图书方面,今年开始分成两条脉络进行阅读,即大历史(世界史/冷战史/区域史/马来西亚史)和小历史(以马来西亚历史为主的人/事/物)。今年阅读有关大历史的图书,包括了重读了部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彼得·弗兰科番的《丝绸之路》、宋怡明的《冷战下的金门》、廖文辉和陈鸿瑜各别书写的《马来西亚史》等。像这类型的图书,一些是囫囵吞枣式的看完,有些则是跳跃式的阅读。小历史的图书,依旧环绕在本地左翼运动的小书,如左翼政党或地下组织的人物与回忆。


至于文学小说方面,今年还是以翻译文学小说为主,只是今年比偏重魔幻/推理/历史,其他的则随心所欲。由于我有一种喜欢上某部作品时就会尽可能收集该作者所有作品再进行阅读的“癖好”,因此在魔幻文学方面,除了继续增加日系的森见登美彦、万城目学和梦枕貘外,也增加了美系的Brandon Sanderson和德系的瓦尔特·莫尔斯。值得一书的,该算是今年开始回归阅读在台的马华作家的作品,而回归的第一弹就是张贵兴的《野猪渡河》。

我的阅读习惯是同时阅读多本图书,例如上班时是阅读以研究为主的书,在家则是文学与小说类,因此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柜,几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书架。无论如何,今年内认真从头读到尾的图书,感觉上应该不会超过30本。(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原来我的阅读资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啊。)另外,今年在阅读之外的一大收获,乃是得到了诸位大学者和大作家们的签名,共获得了杜维明、傅月庵、赖明珠、Syed Husin Ali、田英成、雷子健、赖国芳、任海文、Lisa Say等人不吝笔墨,不但赋予了新、旧图书另一种意义,也让我体会了在阅读之外,对书和对人的另一种尊重。

(南洋文艺,27/12/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