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伦敦与英殖民遗风



欧宗敏【庇能风情】

“京都像你儿时的台湾,就像伦敦像我记忆中的香港。每一次去伦敦,那些斑马线,那些邮筒,那些红绿灯,那些谨慎的步伐和身影,令我似是一下子回到儿时的中环;至少,是虚晃记忆的中环。”马家辉的太太是台湾花莲人,京都有她的“儿时门巷”记忆;马家辉是香港人,伦敦是他虚晃记忆的中环,或者说到了伦敦,他感受的是徐徐吹来的英殖民遗风吧。
马家辉的香港和我们的马来西亚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英殖民遗风也是大家的共同回忆。到了伦敦,或者英伦,看到红色邮筒、吃口鱼排薯条,那股遗风骤然而至,掀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让人重温旧事。
在伦敦市区行走,耳中传来的英语,浓浓英国腔调,听似熟悉,又是有点陌生。虽然我国曾是英国殖民地,可是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甚大,影剧和流行音乐所传达的都是美式英语,多年下来也都聆听习惯了。

乡音英国腔调英语

其实英国腔调英语的抑扬顿挫,我应该是熟悉的(我的多位英文老师展现了它的优美声调,也是我的幸运)。多年以前在岛上,也是我的青少年时期,银行职员的谈话,或者浮罗池滑菜市退休老人在聊天,他们都口操类似的英语。在伦敦街头,从人群谈话中,我逐渐地找回很久以前,曾经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的英语,那算不算一种“乡音”呢?
马家辉在伦敦看到斑马线、邮筒和红绿灯,感觉亲切;我在伦敦看到路名,也有同样感觉,例如Downing Street、Buckingham Street,它们也是槟城的路名呵。我居住民宿靠近Marble Arch,在查看谷歌地图时,看见附近有个地区名为Mayfair。我对这个地名有说不出的熟悉感,后来上网搜寻,终于确定了。原来Mayfair出现在Monopoly游戏里,它是最昂贵的地产(深蓝色卡片,400英镑)。我已经30年没有玩Monopoly游戏,而回想起多年以前大家一起玩的欢乐时光时,我在伦敦街口。


走进他国家常生活

抵达伦敦是夏天,一连几天太阳普照,蓝天白云,朋友都说非常难得。我和太太在Tesco买了午餐(三文治、饮料和小包薯片促销组合一份3英镑)在海德公园的大树下享用,在树下坐着的几乎都是亚洲人(游客居多),洋人几乎都在草地上晒太阳。泰特现代美术馆前的公园里,看着四周前来享用午餐的上班族,他们都坐在长凳或者矮矮围墙,大家几乎都吃三文治(坦白说这里的三文治味道好)。凉风徐徐吹来,四周的画面越看越眼熟,原来这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画面,不是吗?电影的画面也是人家的生活,我们不经意地走进了伦敦人的家常生活。
旅游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走进人家的家常生活,欣赏当地人的悠然自在。地铁里看书看报纸的人还不少、酒馆前人人手持啤酒站着聊天、Tesco收银员一连串的问好道谢,看到的都是伦敦的风土人情。还有,在不经意的时刻,英殖民遗风涌上来,连接这座城市与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刻。

(商余,23/7/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