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星期日

孔子和他的学生

蔡家茂【小块文章】

一般上我们买一本书只是一次,但有一本书我却买了许多次,那是因我从年轻到老,多次搬家和飘泊。写此文时,我手上有这书共3本,它就是《论语》。
《论语》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把他生前的言语编成的一部书,多半是他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时的一问一答,我很喜欢这些有智慧又有趣的谈话,读此书就像置身于公元前。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享寿73岁。他15岁就有志于学,初时由母亲颜征在教导,后由博学的外祖父倾囊相授。由于好学,他之后又向多位学有专长的人求教,老子、师襄、苌弘、齐太师等人都是他的老师,他甚至向隐士、狂人等请教以撷取其智慧,即使受到揶揄、讽刺也没有在意。他聪明博学,不耻下问,到了30岁左右便开始讲学生涯,其论述影响中华文化深远,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是个正直、胸怀宽大、明辨是非、勇于认错、善于诲人、很能识人的老师,从不因学生的迟钝而放弃,也不因弟子们的过于聪明而嫉妒,弟子们偶然有些忤逆的追问,他也能有合理的解释,子路就常有出其不竟的问话。
孔子一众人到卫国时,很希望有机会安定下来推行教化工作或施展政治抱负,但卫灵公的兴趣只是战阵,孔子只好失望的离开。更不幸的是,不久他们在陈国受困而绝粮,有些学生饿到生病,子路也饿到信心动摇,怒气冲冲的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似乎在怪罪老师成天教学生做什么君子才会让大家落得这般凄惨,孔子的平和解释是:君子遭到困境也能固守节操,泰然处之,困境正是一种砥砺。子路是聪明人,马上就明白了。

不嫉妒聪明人

颜回对老师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其实孔子也很奇怪和颜回讨论问题时他总是没什么意见,便私下观察他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却甚有高见,他的“不违”,原来是敬爱老师。
有些学问有成的人物常患有容纳不下同领域的人的超越,即使是对自己的学生。但孔子对颜回的绝顶聪明却一点嫉妒心都没有,我们且看这一段对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一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赐是子贡的名)
孔子自己修身修德丝毫不苟,才能让3000弟子和72个聪明人个个信服,个个向善,他不愧是古今中外,不折不扣的最伟大教育家。

(商余,21/5/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