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文盲读报



文盲读报

◎柯云【散文】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1899-1935)曾经建议将中文汉字罗马化,方便普及,不过此建议在中国大陆行不通,在台湾却得到一些成效。



您听过文盲读报吗?

中文字复杂难学,要一个中文文盲在短期内学好中文,能看报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1899-1935)曾经建议将中文汉字罗马化,方便普及,不过此建议在中国大陆行不通,在台湾却得到一些成效。

罗马字母只有26个,学会认识这26个字母后,学起拼音就简单得多。将中文发音以罗马字母标志,能够发音,就能听懂文意。19世纪台湾文盲就是以这种读罗马拼音的方法读报(当然报章是罗马拼音的中文报)。

1622年,荷兰人航行到远东这危机四伏的黑潮上,看到这块高峦突起,林木合抱的岛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赞叹之为美丽岛,Formosa(音译为福尔摩莎),旋即殖民占领,并向左岸招揽闽粤沿海居民前来拓荒开垦,形成台湾第一代的移民潮。由于移民以漳州、泉州人为多数,他们所说的河洛话形成主流,也是后来台湾所谓的本土语言。随军进驻的基督、天主教会,为了能更好的与当地人沟通,在19世纪发明了“白话字”,一种以罗马拼音的河洛文。当时已经出版的有关书刊包括《福建方言字典》、《夏英大字典》、《翻译英华夏语汇》、《圣经》等。

世界第一份中文报纸,是出现在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由伦敦布道会在马六甲创办。马六甲1511年受葡萄牙统治,今天还留下意为“著名”的A Famosa古堡。而在葡萄牙人命名为Formosa这个台湾岛屿,第一份报纸是由基督教长老教会出版的《台湾府城教会报》(正名为“Tai-oan-hu-sia Kau-hoe-po”),时为1885。当时的《台湾府城教会报》的媒介语不是中文,而是以罗马拼音的白话字。

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样,《台湾府城教会报》除了报道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以及科学新知之外,主要的还是以传教为目的。在那个年代,识字的人不多,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咨询,应运而生的是读报社。报纸出版时,就有人围拢在读报社“听”专人读报。掌握了白话字读法的人,就不必劳驾他人。在那个时期,也出现了以河洛话书写的文学作品,能不能定义为台湾文学,台湾人可能还在争论。

2005年台语文学学术研讨会上,郑雅怡的论文全文32开52页,都是以河洛话书写而成,她论文的题目为:《Hiong-sú Po-kì:Khì-sit-bin kap Khì-Hàn ê Lìèk-sú Chhoan-sek》,相信没有几个读者明白其意。中文翻译为:《乡史补记:去殖民及去汉的历史诠释》。

用河洛话发言,台湾本土派会觉得亲切,不懂的人就如去到外星球。在研讨会上常会碰到用河洛话的主持人和讲评人,我成了另一种文盲。
  
 
  ■郑雅怡的论文《乡史补记:去殖民及去汉的历史诠释》。




稿于10/2/2006
刊于10/8/2010 《南洋文艺》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行走千里


行走千里

◎柯云【散文】


政大校长郑瑞成博士在迎新会上欢迎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希望我们能在台湾的期间,一年里交十名朋友,读百本书,走千里路。


迎新会分两头举行,一为外国学生,一为本地生(及侨生,由董总保送的独中生被视为侨生)。2005年我以外国学生身分申请选读,与来自不同国家约70人的外国学生聚集一堂。新生每组5至7人,共11组。我那一组就有来自英国、日本、韩国、千里达的同学。以外国学生身分被录取的马来西亚人有3名,除了我,一位是硕士班我的同业关志华,一位是本科生陈爱玲。

政大校长郑瑞成博士在迎新会上欢迎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希望我们能在台湾的期间,一年里交10名朋友,读100本书,走1000里路。我始终认为朋友贵精不贵多,能交一二知己,已经心满意足,对交朋友一事不会强求。不过读百本书,走千里路的呼吁,是此次来赴台重要的指标。

千里之行,先从走路开始。我与妻住古亭,每天都在福州街的公车站搭公车去政大,回程公车多数停在公馆,离古亭还有5个站,约两三公里的路。我们每晚都是从公馆经台电大楼“拍拖”到古亭,或半路插去师大路,逛夜市,吃了晚餐再走回古亭,有如一对小情侣。最初几天,平日少走动的小腿和脚板开始酸痛,走久了,习以为常就不觉难受。

后来在没上课的日子,我们循着台北地图,从古亭开始,辐射式的往外扩大,用步行认识台北。每天都会经过的古亭国小,是十几年前朱天心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地方;我们住的后头就是吴淡如小说《牯岭街杀人事件》的现场,旧书店的发祥地牯岭街;从台大附近我们走进旅美小说家李渝少女时代住过的温州街,对照她小说所描绘文人官员住的日式黑瓦建筑、李敖笔下亦敌亦友的自由主义者殷海光被废弃的故居,也在我们边走边问人的情况下找到;往西过去,就到了刘克襄看鸟的大安森林公园,在这面积庞大的绿肺漫步时,发现画家几米两幅约有5层搂高的壁画,那建筑是市政府图书馆;北上不远,就是假日花市,再过去就是复兴南路清粥小菜专卖区。

南区走得差不多了,我们从罗斯福路往西北走,哦,原来国家图书馆就只有15分钟的路程(后来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在这里访书)。国家图书馆对面是中正纪念堂,常有文化表演或音乐会演出,以及抗议示威在进行。更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就改在不远处的中山南路或凯达革兰大道上进行。再往西走,是白先勇小说《孽子》故事场景,改名为二二八公园的新公园。再朝西,就是李永平为了写《朱鸰漫游仙境》做更贴身的体验,而移居的西门町。对面的台北警察局是签证更新的地方,后面是供演出用途的中山堂;我们在旁边的广场发现到李渝小说里那被掩盖了的除师大路之外,另一个刘公圳水道的旧址(目前唯一还看得到的刘公圳露天水道,在温州街,我们最终也找到了)。附近的武昌街,我们寻找周梦蝶摆过书摊的遗址。据说以前妓女公然阻街的华西街,在台北市肃娼之后,可能转入地下,激情商店还是公然的摆卖性器具。华西街尽头,是很多社会运动的爆发地点龙山寺。

走得太远,累得不想再走回住所,就搭捷运,一会儿就抵达目的地(台北捷运的速度,远比大马的轻快铁快)。千里之行,脚力不胜,就改乘捷运和火车。
 
 
稿于22/5/2006
南洋文艺 3/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