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金花集》50年后再版

张景云

张景云【反刍云烟】

以往谈威北华,总会说到他有一首诗,〈石狮子〉,曾经由王赓武教授译成英文,收在1960年代初出版的一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多民族语文创作选集《Bunga Emas》之中。这部诸家选集收录3种语文的作品,英文领头,中 夹着最单薄的华文作品,最后殿以印度人的创作,就是没有马来文的作品,是不是因为马来语是国语,早有官方的强势荫庇,资源短缺的私人界何必去攀附。

收3种语文作品

马来文bunga emas,字义为金花,但在马来民族的历史上则是代表贡品,譬如19世纪及之前吉打王朝向暹逻王国进贡金银花;编者显然是把这部创作集作为礼品向这个多元种族的年轻国家/民族致敬。
T. Wignesan

《金花集》的编者,T. Wignesan,是个奇人,他于1933年诞生于吉兰丹瓜拉吉赖,自言毫无学历。又说在英文小学只念到四年级,曾在伦敦、海德堡、柏林、马德里和巴黎工作和求学,1962年不知何故被马来亚踢出国门,大概从此变成他自称的无国籍人士。1961年出版诗集《漂游者的足迹》(Tracks of a Tramp)。
此集初版和去年新版(增订版)的自传资料,一个像模像样,一个大放烟幕。当年的自述说他于1950年从吉隆坡维多利亚中学(V.I.)辍学后,曾游历印度和锡兰,翌年返马。1954年他远赴英国,嗣后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习法律、政治科学、哲学和文学;在《金花集》出版之前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包括洗碗工、工厂工人、快递员、大学讲师、翻译员等等,60年代后期起主要在出版业从事编辑工作,著作多种。

初版由两国出版

《金花集》初版是由马来亚和英国两边的出版商联合出版,英国方面是Anthony Blond,马来亚方面是Rayirath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老板N. R. Menon原来是在丹绒马林教书,后来改行编写教科书,并自行印行,《金花集》主要由他筹印。Wignesan这位神通广大的无国籍人士获得总部设在巴黎的文化自由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主脑是《Darkness at Noon》的作者柯斯迪勒[Arthur Koestler])的赞助,出资让他飞回新德里-吉隆坡-耶加达-马尼拉寻访和收集资料,编印这部多种族/语文创作选集。
华文创作辑的选稿人有3位,主要是王赓武教授,当年他是在分家和移回吉隆坡之后的马来亚大学文学院任院长兼历史系教授;另两位挂名为选稿者的人是李廷辉(记得是60、70年代新加坡学术团体新社的要员)和吴之光,这就是方修。
方修和威北华是星洲日报50年代的同事,也是好友,那时威北华已经去世(1961年),方修对威北华的创作当然很熟,知道威北华在1959/60年编印过一本《爱诗集》,收录本地作者的诗作三、四十首,威北华的〈石狮子〉就收在里头。《金花集》只收纳3首华文诗和4篇华文短篇小说的翻译,另二首诗作是杜红的〈画〉和坚石的〈我不唱〉,到图书馆或什么有老书的地方去查一查,就会发现这2首诗都收在《爱诗集》里头。3首诗的译者都是王赓武,他还写了一篇马华现代文学概况之类报告附在书后。
4篇短篇小说是:苗秀的〈挂红〉、韦晕的〈乌鸦港上黄昏〉、宋雅的〈绿叶〉和贺巾的〈小茅屋〉选章。
印裔作者的作品共收5人6篇,全都是取自淡米尔文源流,作品有诗、散文诗、短篇小说和一篇人声(广播)短剧。
1964年版《金花集》封面

英文作品辑44篇

英文作品辑收11人44篇,新加坡文化部长(后转任外交部长)S. 拉惹勒南有3篇“笔记小说”,主编本人也有3个短篇;编者在序文中透露有两位名诗人拒绝让作品收入此辑中,一位是马六甲峇峇Ee Tiang Hong,另一位是新加坡大学英文系(后来任主任,60年代的系主任还是英国名诗人D. J. Enright,他后来返英任《Encounter》月刊主编)的Edwin Thumboo。
还有一点,《金花集》卷首志明敬献给Stephen Spender,这位30年代名诗人(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参加过共产党)当年是《Encounter》的英方主编,这个由文化自由大会主催的政论/文化杂志设定有两位主编,英美,各一人,美方的前后两任主编后来都成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健笔。
2014年版《金花集》封面

《金花集》增订版于去年由银鱼书店(Silverfish Books)出版,距离初版年份正好是半世纪。50年,马来西亚各民族语系文学创作的互译介绍(马来文/国语这个肥田区块不必我们浪抛青眼)做出了什么成绩?有谁敢问?又有谁敢回答?


(商余,19/6/2015)

新人诗展:郑羽伦 特辑

郑羽伦

郑羽伦简介:
1993年生于柔佛新山,毕业于居銮中华中学,现就读于拉曼大学生物科技系。
喜欢很多东西,像科学、电影、历史、文学、体育,但只有写诗和看曼联踢球才是最悠闲的时光。

得奖记录:
2010年游川短诗奖中学组第三名
2010年南大微型小说佳作奖
2011年游川短诗奖中学组特优奖
2012年台湾X19全球华文诗奖佳作奖
2013年大专文学奖小说组评审奖
2013年花踪文学奖新秀新诗组评审奖
2013年台湾宗教文学奖新诗组佳作奖
2014年理大文学奖新诗组首奖
2014年海鸥文学奖新诗组评审奖
2015年花踪文学奖新秀新诗组首奖



开始飞翔
郑羽伦【诗】

下课钟声尚未敲响,仿佛一趟
正在运行的列车,尚未抵站
我们在车内点算人数,排列组合那些
到站后飞行的方向有哪几种
仿若粉笔灰于时光的行径
数学题般撤出思想的框架,那是
一趟策划已久的旅行
日历的空白处该涂上什么样的青春
多风景的日子、多广告的生活
哪张壁纸适合新居?我们
在生命的分岔处保有各自的雨具
去维护门外失修的道路。那时
散漫的存疑尚未稳定:
又该如何飞出教室?仿若候鸟
老师说:青春的花将会盛开,开满整座海
我们将会,聆听来自远洋的呼吸
以母语以不同情调的外国语去朗诵
生命的阶梯,探测青春的气候——
一场暴雨终将稀释月缺
日出后心事也明朗起来
我们将闯进镁光的斑斓,去赏析
宏观与细节,明暗与是非
而此时此刻,青春是喧嚣躁动的
茅草般滋长的彩光穿透木桌、习作、成绩单
课本内的所有情节都在重新撰写
每一个插图、每一个注解正延伸着
梦境的最初,仿佛雨后晴天
我们正开始飞翔


乘纸飞机去旅行
郑羽伦【诗】

小时候总是想象
如何把自己藏进偌大的飞机
介入云的生活

那时,云尚未污染
未有任何关于雨的传说
而我们
我们却渴望一场阴天
让故事躲进
郁郁的城堡

我们竟喜欢失去的事迹
以为凄美才是一种刻骨铭心

直到长大才发现
失去的东西也成长为痛

于是我们
多想乘坐一架纸飞机
把世界都轻盈起来

这也才发现
你我所见的云
已经比当年的那滴雨
重了整整一个世界

而纸飞机只是
只是从童话故事里的一页撕下
然后一声不响地
远走高飞。


摩天轮惧高
郑羽伦【诗】

摩天轮惧高,
因为它
没有翅膀。

左眼与右眼
郑羽伦【诗】

左眼  :“我看见了世界!”
右眼  :“我看见了世界!”
左眼与右眼:“你在哪里?”


她说
郑羽伦【诗】

她说,她和金钱睡过
恳求一场纯真的爱情

她说,她和电影睡过
挽救女一号上位之说

她说,她和酒精睡过
央求一心完整的秘密

她说,她和国家睡过
哀求一个廉正的领导

她说,她是一个贱女人。
她说,她想当个好女人。


对不起
郑羽伦【诗】

我们的未来这一刻再度被停电:
蜡烛被烧溶所有
白在黑里分辨不出青红
宛如你白皙的肌肤在暗处被忽视得淋漓尽致以致
你的美渐渐暗沉
对不起
我们的爱守护不了整个国家

我们的爱如何守护国家?
牵手、接吻、相互体谅都成为一种
无心的过失。
他们说什么是错就是错
什么是和谐就是和谐
对不起
我不知道他们可以随意拆下十字架

宛如我不知道你送的童话故事本已经遗失
新闻却说小红帽煽动世界围剿大灰狼
“后来童话都被关押?”
你小心翼翼地问,却担忧我的回应
是支离破碎的,随时
弄伤路人

“伤早已是一种习惯,只看血能不能凝固。”

刹那我只能躲在树下沉思
觉得周围都好黑暗
仿佛大灰狼的弟弟是警长
就可以合法吞噬小红帽
在这棵大树底下
我们的爱显得好渺小

“但伤疤依旧。”你说。

对不起
我们只能以伤疤构筑历史
不像我们的爱
太单纯却守护不了一个国家
就像不能理解那些捉与不捉
在大树底下的一场非法笑话


(南洋文艺,23/6/2015)

新人诗展:黄龙坤 特辑

黄龙坤

黄龙坤简介: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1991生于雪兰莪八打灵再也。坚信在那天来临时,呼吸还给空气,身体交给土地,唯有诗,是死亡拒收的裹件。

得奖记录:
2012 - 拉曼大学诗人节创作赛优秀奖
2014 - 马大文双新诗组首奖
2014 - 理大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2014 - 南方桂冠诗人奖新秀组优胜奖







诗生活
黄龙坤【诗】

1.
学习蘑菇长出菌盖,淋雨
如果阳光,还是
在边缘地带猎巫
我选择站在潮湿的一旁
听下水道演奏
悲伤情歌

2.
如常被艳阳高照而刺醒
新闻无表情地传递
怎么也想不到
噩耗像死神的一阵饱嗝
决定了
谁的名字为盘中餐

3.
如何在字里行间
召唤最纯粹的意义
我确信
他们会在风起时
卷曲成准备投篮的纸团

风声跃过纸面后
什么都没了
留下的是
纯粹的形骸
也是最纯粹的
腐朽

4.
爱啊
你怎么会是那瓶
毒害隐喻的
退化剂呢

是否你要
让我忘了诗
忘了埋葬,那朵
不敢抬头直视我的玫瑰
才开始想念

纪念日的日子


不深刻的意象
黄龙坤【诗】

口中咀嚼别人的

吐出
哽咽的字
大象踏过
意象如籽核般劈啪
碎裂
一阵呼气
诗人的称呼,可能是
某某,某某人的诗
透隐成与乌鸦
一般
她将于曝露在纸面的进程中
秘密起飞


甜蜜的复仇
黄龙坤【诗】

我把他们送你的掌声
锁进一个密盒
等你老来,失禁,觉得自己
一无所有
屎尿都与你脱离关系
我将把盒子打开,让掌声
填满你空荡的余生


黄龙坤【诗】

那些裸身的男人
将人鱼线抛下
随着欲念涨潮的光海里
垂钓一双
畅泳在浅睡期的眼睛


同中有异
黄龙坤【诗】

不是所有铺展的网状
都像叶脉,沉稳
笃静
好比子弹轻吻车窗
留下一张
捕梦网

那些往事
黄龙坤【诗】

那年的坦克碾过了学生
事隔多年
血流进了我的诗,诗还没红
旗帜比谁都要红了


死亡也能小确幸
黄龙坤【诗】

死亡跟随在你身后
牵起你的小手
将你的尸首入殓在脸书状态拦
每一个不经意的赞
把你置顶到
天堂的最高端


失眠随想
黄龙坤【诗】

室内有光
一并送出门外
接引庞大的夜色进来,此刻
房间的狭隘显得
宽厚大量

啊,若说卖身仿佛宿命
从脱离母躯那天起,我把身体
卖给每一个深夜
时钟总像不定时上班的皮条客
催促我
把眼睛闭上

睡眠,要我,引诱梦
引诱梦尾随我的鼾声
途径我的脉搏
爬到它原生的乡土
继续深眠

(南洋文艺,23/6/2015)

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


【诗画对话】诗:辛金顺 油画:陈琳

命运必须经过杵捣
才能把
皱折的心事,捣成
舒坦的天地

生活排著队走出了黎明
汗的背面
有泥土咬住脚跟
叫亮了阴影

那些离家的男人,走成了
远方的树林
风吹过,记忆里都是
落叶的声音

时间迸发,在臼里
每一敲击有疼痛的记忆
呐喊,想像
梦的词语,幸福的寂寞

(商余,23/6/2015)

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寻找失物

张玮栩【诗】
张玮栩

在单行道白杨树下绕圈
十五分钟以后
佩戴红袖巾的老太太
终于踱步前来

找什么呢

那几次模糊的恋爱之后
遗忘的华尔兹步伐
放弃的马鞍形斜挂帆布肩包
昂贵的皮鞭
早夭的小说构想
磨损的讽刺句
失去的
自我

我们亲吻过每一个人
张玮栩【诗】

男的女的
长发的短发的
搽口红的不喷香水的
像俄罗斯轮盘
我们亲吻过
有人把舌头探入
有人把腰肢摸透
也有人清醒地单独走路回家

而我们终究亲吻过每一个人


没有人
张玮栩【诗】

盛大的飨宴之后
有人躺在临时沙发上睡着
有人搀扶陌生的臂膀
有人喝着最后剩下的香槟
有人错拿别人的包裹
盗刷了一次爱情

但就是没有人
没有人留下真心
没有人
穿透另一双真挚的眼睛
没有人有权纪录
以为会看见
完全不记得

(南洋文艺,16/6/2015)

刚好


张玮栩【诗】

来到一个年纪
没有后空翻的能力
也不再有迎娶世仇女儿的企图
只是想要一种刚好
在非黑也不白的世界中
披一身最恰如其分的灰色斗篷

平行世界中
走在梧桐树下
可以听到干燥的蝉叫
让人发痒的多色毛毛虫不再落下
阳光缓缓
适时投注在戴礼帽的脸上

站着荡秋千
变幻节奏
微微屈膝
却没有到
对神下跪的边缘

一切都不过分
爱情咬起来是长到季节中旬的芦笋
或豆苗
一切都在调配好的犬儒中温煮
连沸点也是水银的对半再对半
生气也不过一杯温牛奶

刚好
就要这种刚好
安静美好
撕裂不成章
只是偶尔
一瞥艳红跑车闪过
会偷偷希望
童年时没有练习劈腿的事
不会被任何人记住
包括刚好
那么一个自己

(南洋文艺,16/6/2015)

浅薄


张玮栩【诗】

偶尔会睡得很浅
总是充满情绪
猫的
咖啡滴在白衬衫上的
一件脱线裙子的
以及做爱后动物感伤的

才察觉
那不是我要的
浓烈的浅薄。


分头行事
张玮栩【诗】

我们分头行事
搭两条路线的公车出门
划两组朋友圈
一个看早场一个看午夜场电影
分两个纪念日度过
甚至连难得的旅行也分开出发和离去
并穿不同亮度的蓝色毛衣上班
长假中你跟着背后有重大投资的舞曲摇摆
我随着无伴奏钢琴流淌

重大节日
我们当然一起
相爱相知相惜
知道彼此的过敏原
这样可以确保必要时下毒的时机
也同时是相互的紧急联络人
笑声在合适的时间点重叠
就这样
一生
没有人看得穿端倪
没有人说穿秘密

(南洋文艺,16/6/2015)

时差


张玮栩【诗】

往往在第二天袭来
黑夜中睡眠在眼前被盗走
却无力追捕

猫掩着眼在身边睡了并醒来五次
中间参加了一次短跑练习
松果体细胞在松果仁的喂养中没有翘起尾巴开始小跳
黑暗荷尔蒙在黑暗的被褥中也不被召唤

一天是摊开对折后的纸条
翻筋斗
下一字马
背诵法文单词
计算存款中的零
以墨汁誊写理性与感性

这一分钟接着下一分钟
月蚀转移到下一个时区
去威胁他人
水星逆行到巨蟹宫
而明天
还是在继续着



所有的一切都是逆向的
张玮栩【诗】

所有的一切都是逆向的

理智
精神生活
哲学与宗教
向日葵背朝阳光
小狗不再需要溜达
坦克是棉花糖造成的

要用左手的习惯来爱你
歪掉的名字  倒立的视角  和  涂抹出界的颜色
不分青红皂白叛逆
在时光的倒退中喘不过气

这么多年过去了
不管我再不承认
也还是再幻想你。

(南洋文艺,16/6/2015)

最晚最晚的时候


张玮栩【诗】

最晚最晚的时候
会有字幕
出现你的名字
搭配不合适的对白
和另一个男子的黑白照片
胡子?没有
手掌?十分柔软
眼神?如雾
身高?没有度量衡
配备?小绵羊机车
感情投资?必须为零
吻?30分
人生观?富二代价码

翻过身
你已经走进别人的生活
戴着反光墨镜
抱着孩子

脸书签名式
时光飞逝



午后三点
张玮栩【诗】

最平常的星期二
炎热适合做久久的爱
却想去逛超市并思考人生
和自己做一次亲密的好朋友
身体的关节转角处
会安静出汗
有些皮肤白皙穿衬衫的男子坐在屋檐下
额头闪着晶莹水珠
拎着塑料袋从生活折返
看到回忆婀娜的影子
正婆娑起舞
粘粘的
是现实
夏天到了

(南洋文艺,16/6/2015)

6月诗人展张玮栩 特辑2

失物复活时———阅读并想象张玮栩的 “借诗还魂记”

邢诒旺【文学观点】 
张玮栩


1.童话的真实

我在学校教SPM“中国文学”,其课本收录了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以举重若轻的一句话开篇:“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她以本身为例子说明: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8岁、18岁、28岁、38岁、48岁乃至往后,随着阅历与心境的变化,只要用心阅读,都可能从同一份作品读出不同的滋味。如果作品够好,就更能产生对照、对话,甚至启发。
童话,岂止“不只是写给儿童读的”?首先,童话的作者就大部分不是儿童了(而作者就是第一个读者)。因此,童话的“童”,往往是成人在时间的纺织机上穿针、引线、剪裁———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即使这基础是宇宙般缥缈空无)。
童话即“话童”,“童”大抵是象征人的初始状态,以儿童的形象作为心灵的故乡(即使是虚构的故乡),像角色扮演的面具或衣服,作者历经“编织/辨识”、“拆解”、“重构”,读者历经“穿戴”、“扮演”、“脱下”,读者和作者的身分有时候重叠,而终究面具是面具,衣服是衣服,永恒是永恒,会老去的身体还是会老去的身体。
正因为虚构/扮演的性质明显,一个寻觅(或寻觅过)真实的诗人,常会对童话产生质疑,甚至嘲讽。而嘲讽,往往也是寻觅真实时所产生的怒意、感伤、悲悯,乃至无奈。
尽管“虚构”本身也是一种“实在”,但如果寻觅真实的人想从“虚构的世界”找到“真实的世界”,可能就会因为失望而把“虚构”斥责为“谎言/虚假”。实则虚构与谎言是有衍异的。

2.名词的异国

阅读张玮栩的诗,我惊奇地感受到她的“童话/孩子”不只是角色身分或心灵状态,“它”甚至就是物质:“孩子/难道不是最适合的礼物”(〈礼物〉)———如果生命的“虚无感”像茫茫大水,这物质(礼物)就像漂浮在水面的“实在感”———哪管是船或浮木或稻草,溺水者都会紧捉凭借,等到踏实了则放开,周而复始。用张玮栩的诗句来说,诗人甚至是靠着书写/虚构它们来“复活/还魂”的:“公主回到箱子里/从书本复活时”
(〈白雪公主〉)。这白雪公主是“我”的化身(alterego),当然也就是另几首诗中的“仕女/侍女”,“猫”,或直接显形为“我”。而“王子”、“男子”和“你”则是作为水上漂物的他者(other),或借以确认自我的媒介。
孩子作为物质,是能“生下新的孩子”(请想象一台会繁殖的手机或汽车!),也因为这个看似重复的景象(实则繁殖不尽然是重复),而产生“人生如戏”的荒诞感:“最晚最晚的时候/会有字幕/出现你的名字”(〈最晚最晚的时候〉),使存在的价值都显得量化,甚至商品化了———都有价码,都能计算,同时也都会消耗、失去。
综观13首诗,除了“童话/孩子”,相近的“物质”(存在的凭借)也变身为各式各样的“名词”,而这些名词主要可分为两大表征:“异国情调”及“生活品味”。前者包括:但丁、吉普赛、法斯宾德、公主、王子、巫婆、三个不同国籍的男人、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后者不胜枚举,其中一小部分包括:吉尔桑德、白色浆纱领口、丝带扇子、黑色天鹅绒连衣裙、波艮第葡萄酒、肉桂、香槟……精致的词汇充满色香味的肉体快感,华丽而谨慎的语言透露一股压抑着的故作淡然:“才察觉/那不是我要的/浓烈的浅薄”(〈浅薄〉)。张玮栩诚然是执著乃至着迷于这些词汇的,其深层含义我这个村夫宅男当然不甚了然,不过我选择如是观:这些名词以及“孩子”,都是诗人的面具(Persona),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渴望:〈寻找失物〉的渴望。
古人说“他乡即故乡”,其实一个回不去或根本不存在的故乡何尝不就是异国?它的存在,首先是在于人的相信。当人选择相信“不相信”时,我仿佛切身地感受到那股怨怼就像诗人说的:“在杯子里/优雅地/吐一口痰”(〈政治〉)杯子的功用是“饮”,而在缺乏信任的情感政治中,杯子让人想做的是“吐给别人饮”。不是不想饮,只是饮不到真正的“解渴”,也不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的解渴。
“杯”在古典文学中象征神圣的容器,我想那一口“优雅的痰”,可能也是从嘴巴流出的泪。
数不清的名词,仿佛是寻找失物的问路石,一颗一颗地投入诗中,发出复活的回响。如此类似借诗还魂的情境(当然可能只是我的误读),使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联想起几年前流行的小说电影,顺口问下身边的学生,啊对了,叫做《Twilight》(尽管我压根儿不曾看过)。
2015年5月28日
(南洋文艺,16/6/2015)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卖荀


【诗画对话】
诗:辛金顺 油画:陈琳

鲜嫩的竹荀抓住了山岚,贩售
乡音,以及土地的身世

宛如一棵沉默的树
让鸟声从生活的枝桠上,述说
过往的故事
并在弯腰的时刻,将一生
虔敬,奉献给了生活

而篓筐在背,等待装载命运的歌
或卸下沉重的眼泪
在每一条崎岖的路上
用脚步
叩问,崩塌的梦境

以山的方言彼此问好
握手,微笑
贫乏的幸福在稀薄的空气里
轻轻的漾开

(商余,9/5/2015)

2015年6月10日星期三

礼物

张玮栩【诗】

孩子
难道不是最合适的礼物
在彼此无话可说的时候到来
奶嘴  非转基因奶粉  发带
再也无法过午起床的日子

他们适合在夜晚陪伴孤独的灵魂
父亲  母亲  单身的姑姑  未成年但刚刚失去祖母的表哥

他们骑着四个轮子的自行车
响着车笛
穿越大人晚间阅读的报页之间
扳着指头扮演警察护士杀人犯
在觉察到厌烦前一秒
迅速逃逸

随着时间增长
进入青春期
不小心散发混杂乳臭的汗味
他们有了自己峭壁式的孤独
一方面回不去来时天真的小径
也还攀爬不进现实的大道

想象中的朋友接二连三离去
身体承受着更深刻的悲伤
在大人的利用与反利用中
长大
并积累做人的心得

然后
他们在无话可以对世界述说的时候
生下新的孩子
完成对这个地球的全新消耗

(南洋文艺,9/6/2015)

政治

张玮栩【诗】

披上战衣
穿过这扇门
在复古的黄褐色地毯上
白色的墙面凿开了一个莫名其妙
但为人津津乐道的圆形窗口
我们不与相熟的伙伴交谈或打招呼
陌生的那群我们亲吻脸颊后便转身离去
而为了在重量级别但混迹人群的观众前演出
我们不得不
和最怨恨的那一个角色
共饮一杯香槟

为了报复
俊朗但毫无想象力的服务生送上第十三杯饮料时
我们先后背对彼此
在杯子里
优雅地
吐一口痰

最后拥吻离去的两个人
已经分不清楚
这是但丁的地狱
还是法斯宾德的剧场

(南洋文艺,9/6/2015)

一个仕女的画像

张玮栩【诗】

没有留下背景
仅仅被后人揣测出名姓
她毫不抱歉地
穿上近乎透明的白色浆纱领口
摆弄当年尚属昂贵玩意的丝带扇子
吊坠耳环、珍珠项链、金圈坠牌
衬托了出身

在那个黑色天鹅绒连衣裙时兴的年代
是否和我们今天一样
远方没有饥饿
邻国也不会抗议
革命是否会如期发生
还是天真的妄想

眼神如此坚毅
上扬的嘴角说明
命运还没有在她富饶的生活中
铲出难以填壑的沟道

她后来是否嫁得如意郎君
还是第三个孩子的难产中死去
我们都不得而知

走出博物馆
因为没有传染病毒的威胁
便把层叠东方玫瑰、广藿香、肉桂、檀香、乳香
名为仕女的画像的味道
穿在身上
同时和三个不同国籍的男人约会
听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大口吃三分钟燃煮的面条
并搭配勃艮第葡萄酒
站街女郎式样的水晶高跟鞋
可以拿来当作防狼武器
偶尔用作挑逗
我们是这个多重语义时代的仕女
还是侍女
一切视乎诠释者
是吃了粉红色慕斯蛋糕搭配咖啡
还是选择了牡蛎和锈化的红酒

(南洋文艺,9/6/2015)

白雪公主(2015)

张玮栩【诗】

一百个故事发生过的地方
但丁寻找修道院
对立家族第五代的禁果
穿吉尔桑德的仕女亲吻了儿子的好友

王子戴着像雾的眼睛
毫无防备地到来
他身上有一股
还不会撒谎和打嗝的香气
涂鸦的墙虽然破旧
铺满地表的光即便陈黄
夜晚也冷淡且氧气稀缺
加上远方虚伪的人
还在吟唱吉普赛人的曲调

老掉的骨头和温柔细润的双手
老掉的骨头和温柔细润的双手
夜晚  夜晚  夜晚

一切竟然都是新的
没有昨天
离婚房屋契约学士文凭
听起来都是上个世纪的细节

等待太久
公主在仓促间把白雪撒落一地
此后每天都清醒但内心被掏空
她梳着头发一百下
她拍打静脉
她按摩泉涌穴
并且穿着长礼服练习平板支撑
她答应自己
要在最科幻的时刻离去

老掉的骨头和温柔细润的双手
老掉的骨头和温柔细润的双手
夜晚  夜晚  夜晚
零碎的骨头和从未被划伤的手
金色的发丝与黑色的眼珠
来不及吞下的苹果

翻滚的梦
命运的缝隙
灵魂交换了五分钟的拥抱
公主回到箱子里
从书本复活时
又还是那个跑到森林的小女孩
那时巫婆还没有出现
夜晚  夜晚  夜晚
如此周而复始
周而复始
就是不必经历
从此王子和公主快乐生活在一起的
时光

(南洋文艺,9/6/2015)

6月诗人展 张玮栩 特辑1

张玮栩

张玮栩简介
1977年生于槟城。著有散文集《自己的房间》(台湾大块文化出版,2003年)。
曾先后留学台北、伦敦,现居上海。
在时装杂志编辑部工作近十年后转换跑道,目前在某国际时装品牌中国区公关部任职。


【文学Q&A】

Q:首先,想请您谈谈您写诗的启蒙和转变。
A:13岁那年入读日新独立中学,写作比赛得了奖,被当时学校的华文老师、也是马华诗人陈强华邀请加入“魔鬼俱乐部”,跟着邱琲钧、陈天赐等人一起写诗。后来工作后有一段时间因为长年累月要写稿子,反倒搁置了散文、诗歌的写作。这两三年来又尝试提笔,似乎是成就了社会人格后,形塑自己另一层人格的重要工具。也可能是隔了一段无话可说的日子,在经历生活中无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等事故,又对世界有了新的想法,需要导出。
接到强华过世消息那天,我刚飞抵巴黎。在戴高乐机场行李转盘前有位意大利籍指挥家,认出他是因为前一个晚上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看了他指挥的交响乐团演出。西半球清晨稀薄的阳光、冷清的空气、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和突如其来的信息,身体里似乎忽然灌满了冰水随时会溢出来,回到酒店时完成了只有四行诗的〈晾干〉。此后写诗的决心只有越来越强烈。
当然不是每次写诗都那么沉重,更多时候是脑子里好几个奇怪的想法要探出头来看这个世界,它们想玩翘翘板、翻跟斗,或是喝一杯无形无色的水。也许这都是受到夏宇和辛波丝卡作品的影响。

Q:您有一本散文集《自己的房间》,让人想起伍尔芙的《自己的房间》。您的自觉现代女性形象是否受她影响?
A:那是肯定的。写《自己的房间》,就是受了伍尔芙同名演讲短文的影响。女性若是想要写作,必须要有钱和自己的房间。这是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象征。不只写作,我人生态度也受到伍尔芙的影响———做自己。除了伍尔芙,我喜欢的作家包括简‧奥斯汀、辛波丝卡、夏宇、Patti Smith。

Q:你多写短诗,也尝试写较长的诗。请问写长诗面对怎样的问题?
A:写长诗面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的掌控。因为有冲动写长诗时往往是内心最受干扰的时刻。如何冷静整理自己层次不同的感受,以精准表达思维与内心澎湃情感,是最大的挑战。也因此每每下笔后总要隔一段时间(可能几个小时、可能几天或几周),来反复推敲,但又矛盾地担心自己过于刻意雕琢。然而也有一气呵成如〈夜间飞行〉(刊载于〈南洋文艺〉2015年1月6日),就是在上海飞往巴黎的夜间航班上看着机上杂志和餐牌完成的。写时带着打发时间的心情,写就却也让自己惊喜。

(南洋文艺,9/6/2015)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等待

【诗画对话】诗:辛金顺 油画:陈琳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未归,路静止于竹林边外
尘埃都落了下来
暮色低下了腰。而一些心事
才要想起,却又忘记

( 孩子,路要自己走下去,或让路
带你走向路的未来 )

竹林边外,是另一个年代
隔着风雨
扑翅的那些羽翼
是不是也在寻找梦想的大地?

君子未归,越走越远到
迷失了自己

而鸡栖于埘,牛羊在栏
我们巡视着时间蛇行而去的郊外
在夜色,漫漫掩来之前
我们
我们已经习于日常的
等待

(商余,1/6/2015)

2015年6月2日星期二

梁园的梁园之梦

林放

我的学长陈奇杰(小黑)为文提及已故作家梁园和我年少时期的交情,《南洋商报》〈商余〉版编辑张永修通过面子书私讯,要我回溯70年代发生在梁园身上的文坛事迹,以供日后人们研讨这位文人时,有可参考资料。
与梁园结识,是上世纪60年代他在居林开海天书局开始。我在觉民中学念书时常去光顾而熟络。但没钱买书的时候,他不计较我在书店内的一个角落翻阅各类书刊,此情此景难以忘怀。此外,在我16、17岁时,他也经常把他博览群籍的心得对我耳授,分享中西文学的心得,由于他一闲着就看各类书籍,知识渊博。

写作的启蒙恩师

当时,他也带我到槟城,出席在已故作家萧遥天创办的槟光学院与众多知名作家和诗人“文友雅会”,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写作,只知在校内交作文而已。梁园举重若轻地开导:只要你把心想的东西,像讲话一样写出来就不会对写作有千斤重的压力,然后再润饰行文遣字形成一篇有条理的文章。至于是写小说、诗、散文还是杂文,就是个人的兴趣取向,自行摸索溪径。
就这么简单的说明,使我对写作开窍有了冲动,而日后执笔谋生,我一直对亲友尊崇梁园是启蒙恩师。我高中毕业后,他送我数本旧书当作“盘川”,我于1970年在吉隆坡《新明日报》担任记者安顿下来之后,由于感念梁园的恩情,加上海天书局生意前景不乐观,我建议他到《新明日报》谋职,通过向高层举荐,他终于出任编辑。
梁园原姓名黄尧高,出生于1938年霹雳州江沙的尤伦小镇。小学和初中在崇华中学就读,1957年在太平华联中学以优越的学绩毕业时,由中国南来的谢冰莹老师保送到台大医学系深造,但是,由于家境贫苦,即使有保送也因家庭经济能力不逮而含恨放弃。
儿女取名金庸人物
梁园与作家钟诗梅成婚。因他对金庸的小说甚为着迷,长子取名黄战,次女黄斌,三女黄蓉,充满武侠小说人名的味道。
黄尧高以梁园为笔名,反映出他对古代文人的风骨和雅兴的梦回。
西汉时期的贵族梁孝王刘武,平息了吴王刘濞在梁国首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之乱后,在梁地大兴土木,以睢阳为中心,根据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后世南北朝文学家谢惠连,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宋朝的秦观,明朝的王廷相、李梦阳、侯方域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尤其是李白写的〈梁园吟〉更成为千古名诗,传诵至今。
唐代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有以下述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不是久恋之家

梁园曾说,他的笔名取自名诗,期盼现代文人雅士都有汇集之地。然而,随着时光淘尽和湮没不少繁华美景,后世有谚语说,“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指一切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家乡那样值得留恋。地方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梁园的“梁园之梦”只是神游远古,他的生命终结在35岁,不禁令人联想到这笔名的运数潜藏着人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而神伤。

(商余,1/6/2015)

无厘头诗实验3

刘育龙【诗】

1. 进行
婴儿进行
哭和笑的练习曲
小孩进行
A和100的收集游戏
少年进行
压缩梦想磨平棱角的仪式
青年进行
堆砌名片和钞票的程序
中年人进行
夹心三文治的制作
老年人进行
记忆碎片的拼凑
光阴进行
岁月的研磨
生命进行
死亡的预演和执行

2. 性
在钢筋森林难分昼夜的
日光灯中暴晒
一朵向日葵
渐渐枯萎

爱情于她
成了越来越低的可能性
每天过着重复性的日子
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膨胀
闲暇和心情日渐零碎性
她的内心越来越增添怀疑性:
先有爱     再有性
已经失去必然性?

3. 动作

做了一个启动电脑的动作
做了一个挖鼻屎的动作
做了一个打字的动作
做了一个按点鼠标的动作
做了一个从椅背坐直的动作
做了一个戴上耳机的动作
做了一个放大屏幕的动作
做了一个右手进出的动作
做了一个抽拉纸巾的动作
(这对男女主角
真是太可怜了……)

(南洋文艺,2/6/2015)

下半场

黄建华【诗】

对坐的小圆桌对着下午的风口
冷风吹进来的对话很怀旧
双手捧着热咖啡
暖和着香气的对流
同吃一块樱桃蛋糕
抒情音乐变调成为耳边的细语
时光慢慢搅拌成为慵懒的闲聊

博物馆展出陶瓷的主题
追溯千年以前的相遇
相守,年代和年代的对望
一场窑火相惜的知音

你把外套脱下放在我的手中
传来昨晚温热的心跳和体香

参观者像剧场布景
排队进入一条拥挤的时光隧道
文物被历史留住
我们是时间的过客
被剧情拉成瘦长的角色
美好总是令人怀念

每次回看都是精神的洗礼
每次回头都是心灵的花季
过去等待未来,未来守着过去
一帖水墨的倒影
一幅山色的低回

一半久远的记忆恍惚变得善忘
另一半却牢牢记得
忘了是不是曾经随口说起
爱吃樱桃蛋糕
你竟一直记住,到老

走出风口,走到人生下半场
一对人影倚在栏杆
看水中的鱼儿游出下午
忘了回家

(南洋文艺,2/6/2015)

斑马或其他

 胡坦【诗】

它们在草原上竞逐的肌理如戈
弧形的线条在阳光照射的氤氲中集体奔走
沾满野芒的尖刺沾满刺槐的蜜色花沾满晶莹的朝露
草原在它们身上梳理——丛开的毛发

(南洋文艺,2/6/2015)

雨儿

邢诒旺【诗】

如果每一滴雨
都孕著一个胎儿

那么落下来的

也有像泥土
那样破碎的

也有像种子
如此开花的

也有像你
掉进我
而无影无踪的

(南洋文艺,2/6/2015)

离开水面

谢明成【诗】

路人甲乙
生活变坏变糟,
倒霉时,有什么
压在双黄线。

好运时,被角色统驭的
丙丁置身事外
也不意外,
生活没有改变,人生无增反减。
旧相识,新虚弱。

就轻易地死掉了。
是被抽空,还是被填满?
从具象、抽象到现象,它
创造每一个时刻——

几万年才动一次——
去爱,去活……
不提问*——
死亡就并非死亡。

甲乙丙丁
模糊的面孔
映红紫灰蓝的黄昏
薄薄地扶起。

流泪满面,差一点冲洗掉那些表情。
这本是一个无需表情的时刻。

满手利刃,也不好出没黑夜。
——不知其名的,会随着镜头
摇晃——摇晃

不好不坏时,纠正一切倾斜无阻文明由始至终。

——记2014.11.22,一行人至波德申海边拍摄

*“去爱,去活……/不提问——”出自劳伦斯·贺普(Laurence Hopo, 1865-1904)的诗《The Teak Forest》:“……to love, to live,/To take what fate, or the Gods, may give,/To ask no question, to make no prayer, /……”。

(南洋文艺,2/6/2015)

申请失恋金

马盛辉【诗】

先拿张表格去填吧
记住
已经领了失业金
就不能再领失恋金
因为恋人
也算是一项工作

先拿张表格去填吧
我们会骇进你心里彻查
记住
暗恋的 不批
初恋的 不批
自恋的 不批

(南洋文艺,2/6/2015)

我写倦怠

马尼尼为【诗】

我写倦怠因为你一直借用我的身体一直用掉我的眼睛
因为太倦怠因此想变成一只的猫因此想跟她睡在一起
我又要去洗碗倒垃圾浇花
我要缩在那本书里面
缩在猫睡觉美丽的姿势里面
你身上汗水的礼物蝴蝶给你礼物
花还开着的时候颜色好鲜艳
那时候那间房子还非常的小
你看船来了 船的声音震动了土地 空气也闻得到船的味道
捕鱼的人回来了 他们的手干燥而稳定 粗粗壮壮的
我今天推你坐娃娃车 你吸走我的颜色
轮子和马路磨擦咯隆咯隆声的声音
我老是看着要搭的公车从我面前开过
我推着你文字一点一点在敲我
你拖着母亲的失落你看大楼的栏杆雕花
因为我身上有一个孩子
他紧紧紧紧地拉着我的手

(南洋文艺,2/6/2015)

我和自己单挑就会变成双打

小鞋【诗】

拒绝镜子的反面说法
自己的嘴口述
自己的手记录
所有的种子、花朵与
果实

杜撰有机的传记
每次生灭等同作息
日常便是永恒

自己演变开来
至终成为
自己

我和自己单挑
就会变成
双打

(南洋文艺,2/6/2015)

书房

游以飘【诗】

百叶窗,透光百分之五十
剩余的一半暗,室内处处暧昧
甚至哲学也摸下巴,犹豫地辩证
嘀嗒如钟,那些负面情绪数来
数去,当令它们通通面壁思过
正能量,敬请它入座吧
你的小书房,准会给它留位
外面的世界,浮生如蝼蚁
一一上了书架,粒粒铅字
历历在目,历史的船锚
坠落时间的海,轻盈地荡漾
此岸与彼岸之间;更多的陆离
光怪,组合于书桌的互联网
这年头,必须削尖头颅免成孤家
寡人不寡人,得看你脸书的赞数
无视你的藏书、黄金屋、颜如玉
如果说,不要再泅泳网海了
那就在书房里玩捉迷藏,寻觅
那一束思想。翻过紫砂壶
绕过陈年小沱茶,它
不晓得蹲在哪个犄角旮旯
所以,你便开了灯
在这样的黄昏以后

(南洋文艺,2/6/2015)

轻吟到远方

林春美【文学观点】
《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

我不知道这个小生为什么叫牛油,或牛油和小生到底什么关系。可是我不能否认,我最初留意到他的散文,倒是因为牛油小生这个古怪的名字。直到看了〈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式轻吟〉,始觉这个作者,值得正视。

生命过早产生的虚空感

读〈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式轻吟〉,不知怎的总让我联想起施蛰存的〈在巴黎大戏院〉。可能是那口痰的关系,也可能由于两者都是繁华都会神经质男子的内心独白。施蛰存借小说揣想人物潜意识中的情欲暗流,牛油小生的散文则也像浮游于意识不甚明朗的境态——与其说那是现代都市摩登男子的病/伪病情状,倒不如说是源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年轻布尔乔亚对于生命过早产生的虚空感。生命安逸,缺少难题,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仿佛理所当然,因此也似乎变得虚妄,意义在其中遂变得漂浮。“淤积在心中对于生活的空虚”于是化为一口痰,那不是对于生活的过敏,而是对于它的“毫无意义”的过敏。一口痰,虚实交错,若无还有,欲吐难吐,状若“过敏”,但写来似不着力。“轻吟”,因此既是自我调侃,也是文章的笔调与情境。

散与细,是散文的本色与优势。读牛油小生散文,尤能体味此文体的好处。〈晨梦〉一篇亦如是。清晨梦中携不知何名的女友,正往一不知其名之去处,诸般情节,荒谬而细腻。此梦写毕,再牵扯出若干梦境,各不相关。最后,是自己出现在爱恋过的人的梦中。说着她所说的梦,不觉竟潜入了从前的记忆。往日亦如梦。此文前后3节,虽说可以梦一以贯之,但诸多梦境毕竟皆无关联,乍看像话讲开了头,就信笔写去,缺乏设计。但梦不正也是不能“设计”的吗?轻轻散散,无处使力,无可设计。面对梦,我们难免都有这样的无奈。然而,“或许我们都活在别人梦中,不安分地等待出场的时机”,牛油小生要说,是梦又非梦。唯其如此,梦的无奈也就有一点淡而真实的悲哀。

〈像少年一样飞啊飞〉缅怀中学往事,这样的题材,处理不慎的话,极容易变成对读者而言毫无意义的呢喃私语。文中书写一次的运动赛会,对冲刺向前的十数秒之间一个一闪而逝的念头,及由之而生的挫败感的捕捉,何其细致。而更其细致的是冲线之后,在剧烈喘息中明确倾听背后响起的欢呼。“振聋发聩”却不属于他的欢呼声、青龙木碎影婆娑的画面、与那沮丧的念头、失败的事实,从此纠结难清。“我的心忘乎所以,砰砰发疼,如此遥不可及却又如此实在。”中学时代的遗憾,不料竟如此充满自觉,如此干净而又如此余音袅袅的收场。

〈再见了少年英雄〉原是不吸引我的题目与题材,作者一一述及他少年时代崇拜的体育英雄,而今英雄退役,自己的年少热情也随年岁减退。“这也许是成长最可悲的结果,赤子之心被消磨殆尽,以致再也提不起劲,去陷入一场不需要理智去解释的恋爱,抑或其实我早已深陷记忆的泥沼,永远地活在记忆里。就像经历过Jordan时代的人,没有人会谈接班,因为Jordan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的存在。”阅读此文之初不曾意料一伙运动场上的偶像,会引发如此细微而深沉的情感反思,是而甚觉惊喜。

擅于细写、适于闲散

牛油小生对自己擅于细写、适于闲散的散文笔法应是颇为自觉的。因此挥洒任意,而偶尔亦不免显得耽溺,以致失之过散过细。比如〈青春有点痒有点疼〉,生疵的经验占其文最大篇幅,从疵的具象变化到它所引起的抽象疼痛,极为周详,扣住重点。然写疵之前却也写了一大段被蚊子叮咬的感觉,青春经验无从关联,只能以 “有点痒” 概括进题目里。而既然已是“有点疼”,生疵之后,便顺带写了胃痛。最初的痒和最后的疼,变成多余的存在,无关痛痒。

又如〈枕尸录〉一文,最后一个情节最符合“枕”尸之意:无数想像的虫蚁,可能尽藏于卧室空心的木板地底。可是奇怪的是,木板地被撤换时揭露的答案是:“结果尽是老鼠屎、蜘蛛网和尘埃,没有蜂拥而出的虫子”。枕下无尸。反而一堆虫尸,蚊子的、苍蝇的、蟑螂的,绘声绘影,却都出现及惨死于卧榻之外。

〈致十七岁的你〉、〈如此多娇〉、〈这不是贞节牌坊〉等篇,文笔精细,诚为可观;然而细而无用之处,却也相当彰显。第一篇写17岁的暗恋隐隐晦晦,似远还近。情愫生于校园,某某老师穿插其间,本来无可厚非。然而生物老师的出现,对他幽灵一般悲哀的存在的描写,虽然感人,但其无意却实有的喧宾夺主之姿,亦同时令人不知所措。其后写学驾驶,作者精细的工笔再一次将文章驶向偏离轨道的他方。第二篇写新山。老家如此多娇,可惜治安败坏至此。明明要写的是扒手、攫夺匪、盗贼的陷阱处处,可是开篇却偏偏先细细叙述自己如何跳巴士的新山经验。与此相似,在第三篇中,读者必须先从中文系密友过于细腻的庆生宴挣扎出走后,才可看到南大那面本来就够可怜的牌坊。

无论如何,我对牛油小生,依然充满期待。

编《与岛漂流:马华当代散文选(2000-2012)》时,选择〈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式轻吟〉,而非牛油小生其他的得奖作品,是考量到其题材与笔法,或许更具探掘、发挥抑或变奏的潜力,可以拓展马华散文鲜少被关注与探索的空间。该文收录于《与岛漂流》卷末,那不是刻意的安排,但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充满喻义。每一个当代当然都必须有一种权宜的终结,而该书的结束,对我而言,却不也昭示着另一种新的开始。

(南洋文艺,2/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