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

大雁南飞

文戈【日子河流】
冬季南飞的雁群常常落下来,在湖面上悠闲滑游嬉水刷毛。(照片提供/文戈)


年底,又是北美洲天寒地冻的时刻。与美国亲戚联系,总会听到关于低温、寒流和雪花的消息。亲戚们的脸书开始出现圣诞树装饰,屋外的彩灯挂起来了,节庆的跫音响起来了。侄儿克里斯最近搬了家,他与仁迪在一起也快20年了吧?大姐本来有一个儿子,如今有两个,这是他们第一次买下自己的房子。克里斯在脸书上写:屋子越来越像家了,这是我们在新居过的第一个圣诞!你们要回来吗?
离开美国后在北纬一度居住多年,可是气候转变,用的词汇还是美式的。比如近来多雨气温骤降,老柯会说,好凉快,像美国的秋季。年底假期我们依旧叫做冬假,年中假期唤之暑假。赤道地区不是寒暑不分的吗?笑。阳光普照的日子我们外出,老柯戴上墨镜说,好热,真像中西部老家的盛夏。

是不是想家

然后我就会问他,你是不是想家了?他反问,你以为我会想家吗?其实想不想家有时可以是一桩很复杂的事。我常想念北国的冬天和雪地,而他痛恨冬季,此生不再过冬他愿意。一个在美国中西部出生的人,竟然不喜欢冬天。年轻时跑到南部的德州呆上6年,也是这个痛恨的结果吗?那么大马人四处出奔,又是什么呢?
这几年来每次回美,多选择夏天,回避冬季。与婆婆一起度过的圣诞节,屈指可数,想起来非常心虚。每年这个时刻,心里特别纠结,尤其是被问起我们年底的旅行计划那一刻。节日趋近,颇有些节日的心情,轻轻提起来却沉沉地放不下。
其实当年离开美国,也是权宜之计。我是回乡的心情,私心窃喜。老柯是连根拔起,义无反顾。北国大雁南飞,一飞飞到赤道边上,就此滞留20载,世事果难料。那日与婆婆网聊,谈到她的小中风,以及圣诞节的安排。突然间她问,你们上次回来,是在密苏里大学那次吗?我还记得那个湖呢!

雁留湖边

嗯,她还记得。那年在密州休假,二哥艾伦载她从杰弗森市到哥市来看我们,还去了住所附近那个宁静的湖。其实是为了看飞过的大雁。冬季南飞的雁群常常落下来,在湖面上悠闲滑游嬉水刷毛,休息一阵然后集体飞走。我们一次次目送它们腾空飞起,听空中洒下啪啪的展翅与呀呀的叫声,拍下许多照片。
不知多少雁群飞来又飞走了,却有一对大雁留了下来。原来母雁在湖边筑巢产卵,日日坐在巢上孵蛋,公雁严守一旁。春去夏至,我们的假期接近尾声了,树梢枝头慢慢转绿,我们依旧一天天去湖边看雁。一日傍晚到湖边,发现刚孵化的两头小雁都死了。两头大雁在湖上默默游了半天,呀呀叫了许久,后来也飞走了。
南飞的大雁总要回家的,婆婆家的大雁,呃,飞得好像有点远了。

(商余,28/12/2015)

离散终结有时无尽

张锦忠【共沸志】
陈文平全家福


1964年,北美作家学者陈文平(Chin Woon Ping)大概12岁,马六甲的首都戏院上映香港制作的客语黑白电影《风雨亭》, 父亲带他们举家前往观赏。能够在彼时新邦甫建的马来西亚看到一部人物在银幕上讲客家话的影片,令他们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欣喜若狂”,家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戏里角色所说的客家话腔调(大埔或梅县)与台辞,而不是剧情。
数年之后,陈文平到美国中西部深造。当年在那里遇见说华语的人的几率颇低,更不用说听到有人讲客家话。因此,某日,她在超市买东西时,乍闻有人口操客家话,不由兴奋地上前以乡音攀谈。陈文平形容美国为“单语帝国”,没有客家话的语境,客家话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她不知道是否要教女儿客家话。在单语帝国的语境,离散者的语言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语言与饮食一样,是记忆所系之处,无法说忘就忘。

一再移居他乡

陈文平以英文书写的《客家魂:记忆、迁移与膳饮》(Hakka Soul: Memories, Migrations, and Meals) 是一本离散之书。阿婆与外公婚后过七洲洋下南洋,由动荡不安的中国离散马来半岛,生下母亲等兄弟姐妹10人;父亲则只身南下,与母结缡,成家立业,生下子女6人,乃离散华人落地生根的故事。这三代的华人,在南洋追寻自己的国家,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仿佛离散终结有时,祖上先辈的外来移民、寄居者、流寓者、侨居者的身分顺理成章转换成后殖民新兴国家的“公民”,三代成峇,离散终了。
不过,离散固然有其议程,也有其变数。当历史结构产生变项,离散的议程也有所更动。到了陈文平这一代,或1969年以后,受英语或华语教育者,面临铺天盖地的种族政治,于是有人再次启动离散机制,移居他乡,继续寻找另一个可以安顿身心、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国家。
马六甲出身的3位马来西亚英文诗人——余长丰、林玉玲、陈文平即这样的再移民与后离散案例。

原乡未必安身立命所在

于是我们知道了,“原乡”——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未必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多年以后,陈文平到父亲的原乡麻地凹村一行,在写这本食物记忆的《客家魂》时反思道,离散南洋的父亲如果归返原乡,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格格不入?还是他会对自己说:
“是的,这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我已以他处为家。我是马六甲人。我是马来西亚人。我的生活在那里”(页195)?
对从马来西亚再离散美国的陈文平而言,她也可能这样告诉自己,“是的,我的原乡在马来西亚,但我已以他处为家。我是客家人。我是美国人。我的生活在那里”。

(商余,21/12/2015)

夜行

游以飘【诗】

小心火烛,也提防路滑,摔成无数小鬼
充军黑的版图,碰到许多假象,摸不到一头真象
秒针扩张瞳孔,如幡然醒来的猫头鹰
时间穿洞,如针孔,穿不过骆驼的行旅
守夜人偷偷喝酒去,夜越来越酩酊

时间滴答,车表滴答答
灯光工程没有声音,鬼火不安静

从黑木崖下来,火速走霹雳,往首府奔去
要不经新山,转麻坡,出芙蓉
一路煞有其事地相安无事
天下无贼,真与不真,说到底
谜底,关乎聚宝盆是否就在某处
不用说,胡雪岩深知为官的好处
难处,在于那想穿新衣的不是国王
站在玻璃鞋上面那位,非灰姑娘

此地也不是梁山泊
落地的武二郎,虎啤喝过了,拳头比过去更硬
可那猛虎学了乖,不在山上,在城里
簇拥着的一群木偶,不在乎长短的鼻子
长起来的痘痘,比谎言美丽,比烟火喜气
划过的流星,流民与城民许错的愿望

抵达一个永远不能抵达的某处
回到未来,回到一个永远没有未来的未来

哗啦啦,星子掉落满地
许愿石,过期作废成了陨石
成了脱线的纽扣
扣合不上那些锦衣、寒衣、破衣
那些爱,以及不爱
那些一路撕裂的山水
准备再耗百年闹腾,争辩夜行的方向

(南洋文艺,29/12/2015)

承诺

陈伟哲【诗】

把时间想得彻底一点
以便装置一出骤雨
还有我们潮湿的拥抱
像孤岛住进海的襁褓
神精牢牢的,锁上地图

或许不用思考,
每个星球有他自己的功能
譬如公转,日常全灌注在旋螺
钻破了矿场的道德
把生命挖深一点
方便积水,感受集体的那一次

原来我们都即将死去
卧成大地的回应
无需去悉数若干昼夜
折返,一如生前说好的约定
连天黑都必须兑现
诺言其中 还是我们擦肩的身体

(南洋文艺,29/12/2015)

即使不说 / 梦游

即使不说
邢诒旺【诗】

每一次把爱说出来
我都准备好
多说一句goodbye

仿佛说出来的爱
终究都是goodbye


梦游
邢诒旺【诗】

如果牵着你的手
就不是梦游
我一定是在梦中
牵到了你的手

(南洋文艺,29/12/2015)

晨梦列车

牛油小生【散文】



今晨的梦让手机闹钟声变得特别清脆,仿佛整个房间都在共鸣,一下子就把人从梦里拽起。
指腹轻轻滑掉闹钟,晨光便拼命从门缝里钻进来,一点一点偷走我的梦,仅剩下细碎的残影予我,和镜中凌乱的发,皴皱的眼。
我梦见你了。梦见我把你带到家里,那个地方,即像是新山的老家,又像是新山的新家,又像是一个不知名却又何其熟悉的空间,没有太多细节,没有门,没有窗,没有床、桌子甚至灯光,而我却莫名确定,是的,我是把你带回家里了——这样一个被晨光稀释后仅存的感觉。
又抑或是你把我带到梦里了。
晨梦似乎也让列车变得异常冷寂,我想应该不是因为最近列车接连故障的关系,过了几个站总还有空位,不设座椅的那节站位车厢完全没有人眷顾了。下车前,突然有声音从另一节车厢传来,有人不愿意戴上耳机,肆意让手里的剧情,穿透几节车厢,公诸于世。我听见含糊的对白和夸张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长篇连续剧式的爱情哲学,走向圆满结局之前必然的种种浪漫危机,坐在我身边的那对情侣也好奇地探头寻找故事的来源。
就像脑海中突然响起的残句,紫蝴蝶低低低低地飞行……
梦总没有前因后果,梦是一场叙事的任性的起点,可梦却又是现实的反面,牙膏薄荷性的刺激从口腔传导到大脑深处,戳破了虚妄,瞬间把我从幸福的救赎中扯落,只得赶紧吐掉嘴里发狂茂生的泡沫,为上班做好准备,不能让列车里的人发现,我嘴里始终残余一种名叫愧疚的酸楚感觉。


他们走进来的时候就像一对情侣,很酷的那种,不需要牵手,很自然地踏步进入车厢,一前一后的,男生比女生高出一个头,两人都很瘦,20岁左右的模样,可走在前头的女孩子左右张望了一番,一下子便钻入人群,走到车厢另一个出口,有一个身高和她相近的男孩在那里,原来是约好了要在第X节车厢见面的那种关系吧。男孩身穿白色短袖T-shirt,背一个包包,显得比女孩要再小一些,女孩穿的是一件海蓝色的上衣,纱质布料,感觉很轻盈,配了一件黑色短裤,旋即让纱质感更加青春活泼了。原先被我误以为是女孩男朋友的那个瘦高男生,在女孩找到伴后,依然酷酷的,低着头滑手机,他脑中是否也曾闪过一些不切实际的妄念?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们俩更相配,瘦高男生穿的是墨蓝色衬衫,袖子大概是因为下班了天气太热才卷了起来,两人一前一后踏入车厢时的那个画面真的很搭调,像一场梦,因为梦里我们总是跟不一样的人成为情侣,对方的样貌可能是A,但心里却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认定对方其实是B,毫无来由地把灵魂与肉体错置,而且错置得很搭调,在我们虚构的世界里,上演一幕幕错误百出的恋情,睡醒后也就不置可否了,反正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昨天宵夜时候,合唱团的朋友问我,到底有没有拍拖过,或许,答案能在我的散文集里找到吧,字里行间总有些蛛丝马迹的,又或许这只是一个幌子,一如晨梦,就像刚才凌晨5点钟的时候被热醒,发现风扇停了,拉开窗帘,路灯依然明亮,才拿起手机打开照明到楼下检查电箱,推启电源,整个屋子像着魔似的接连发出机器人被激活时那种滋滋滋滋的细微声响。回到房里,风扇霍霍霍霍地旋转,房间瞬息转凉了,却才意识到跳电时睡床四周是何其静谧,空气的分子都凝冻不语,以至于梦中的声音变得清晰,我那位穿得西装笔挺的好友,正在指挥乐团,告诉他们那一句歌词的断句应该是1234123的结构,我确切记得他在梦中还吟念了一遍那句歌词的,但当我想努力记起歌词确切字词时,我只记得XXXX的XX,这样一个仅剩虚词的句子,思绪仿佛已被风扇搅碎,四散在空气里。

(南洋文艺,29/12/2015)

恋物


勿勿【极限篇】

傍晚的阳光像轻飘飘的飞絮,飘过静悄悄的女工宿舍,也飘过屋旁空地的晒衣绳子,绳子上挂满女人溲洗衣物,从他这儿望过去,宛如各式各样的旗帜。他知道,那些女工们在上班前把衣物洗好,下班回来才收。
他缩着身子,躲在阴暗的角落,眼睛像寻找猎物的猎犬,死死盯住晒衣绳上飘动的衣物;一件红裙子在一端左右摇曳,白色蕾丝边底裤晃着无声的诱惑,还有一件黑色的乳罩像在放射出淫邪的欲念,攻击者他的视觉,他额头开始冒汗,挂落下来的头发紧贴额头上,呼吸有些急促,双手有些微微颤抖。
他知道女工们还没放工,这时候宿舍里一个人都没有。
看看四下无人,他轻巧地从暗处窜出,又熟练地把绳子上的乳罩摘了下来揽在怀里,飞快地逃回家。
独居的家显得有些凌乱,房间里的墙壁挂满像他手中收获回来的乳罩。他丢开手里的东西,颓然地倒在床上,心情由兴奋转成沮丧。他无力地从抽屉拿出一件旧的乳罩,噩梦般的儿时记忆又回来了;爸爸死后,妈妈也走了,那天她吧晒干的衣物收在行李箱,头也不会地走了,独独留下这件犹在绳子上飘荡的乳罩,和在她身后啼哭的他。
这件乳罩在他记忆里永远摘不下来……

(南洋文艺,29/12/2015)

南非双城记

赖国芳【散文】

10月中,南半球春天的早晨,我坐在约堡桑顿城的曼德拉广场发呆。排椅右边是一名黑人年轻女子,黑卷发系成一根根绳索,在温馨的阳光里静静地看书。曼德拉铜像面向广场另一端的桑顿图书馆。铜像巨大,拍照的游人只及膝盖。商场正准备开门,开始有人流,大半是黑人。
我到南非,通常先在约堡落脚,继程两小时航程外的开普敦,回程再到这里停留。开普敦在西南端,濒大西洋。开普半岛的尽头,便是好望角,几世纪前欧洲海员的断肠处。如今,白人开拓者的后代,住进了靠山面海的豪宅。
两城的气质大不相同。起初,这个感受只隐藏在潜意识里。双城似乎黑白分明。约堡的高档餐厅,坐满黑人,男人西装笔挺,女人穿着时髦。在开普敦,食客却全是白人,黑人只充当侍者和厨师。滨海大道上的慢跑者,推着婴儿车的漂亮夫妇,无一是黑人,只余停车看守员,大半还是非法的。
几年前,我和家人自开普敦,沿花园大道向东驱车1000公里,周内途经皆是这番风景。黑人贫民窟搭在市镇外围,沙滩白浪滔滔,景色宜人,游泳散步的不见一个黑人。一日,我们翻山到一个名叫艾伯特王子的迷人小镇,逗留了一下午。那时,隽敏在中学刚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她说:这地方好像书里的美国南方小镇呢。
这事不好向开普敦的白人同事开口,我便向约堡的两名黑人同事求证。布里罗哈哈大笑,讲了一个冷笑话:南非有天体沙滩,黑人不到那里坦裎相见,因为不想让白种男人自卑。
他又说:西开普敦省是一个怪胎,几乎是南非的国中国。许多开普敦的白人,终其一生不曾到过黑人贫民窟,只在往机场途中遥望。花园大道沿途小镇,多是白人地主的度假别墅。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寂寞星球》等旅游丛书,替花园大道卖大版面,因为那是白人穿越神秘非洲蛮荒之地的安全道路呀。
布里罗来自扣沙族,与南非最大族群祖鲁同源,说话有打响指似的吸气辅音。马默则是来自西北的女子,家乡与波扎那接壤,属班图系语言。我们谈起非洲土著的葬礼习俗。布里罗说:扣沙族死了男人,至少得杀一头牛,死了女人,一头羊就可以了,再不济,几只鸡也行。马默说:我们族里,男人是头,人死了却没有男女之分,一律屠牛,扣沙族真不懂得善待女人呀。说着就吵起来了。
然而,两人都讨厌开普敦阴晴不定的天气,大风寒流说来就来,不像约堡冷热分明。布里罗以此比喻操英语和南非荷兰语的白人。英国人城府深沉,太难捉摸;南非荷兰语人爱恨分明,避开恨你的,其余便可与之共谋。
那几天,南非因学费涨价而爆发学潮。布里罗和马默一致支持示威的学生,认为学费太贵,贫苦的黑人无法负担。在开普敦,学生涌进国会大厦,一些公物遭到破坏。开普敦的白人同事,反应和新加坡现实的选民一样:哎呀,别添乱,难道上学都不要付一分钱吗?

公司在南非的数码广告业务,这几年开始向北迁移。世纪初,网络在南非出现,首批使用者自然是高收入的白人。南非最大的传媒公司纳斯普,总部设在开普敦,是非洲数码科技的领头羊,在国外亦大展拳脚,现今仍是腾讯QQ的最大股东,也曾入股我们的公司。纳斯普带动开普敦成为数码重镇,附近的斯特兰德市也跟着受惠。此丘陵地带乃南非荷兰语堡垒区,以葡萄酒庄及金发小美女闻名,民风保守,电视剧的粗言秽语皆以“毕毕”声掩盖。黑人当权之后,约堡成为政治中心。自13世纪开发金矿,约堡一直是非洲经济重镇,各大公司皆在此设立非洲总部。当黑人逐渐掌握广告预算,数码业务便愈向约堡倾斜。开普敦的光辉徐徐黯淡矣。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约堡有一种狰狞的气息。多年前,机场快铁尚未建成,德士司机开口就是100美金。从桑顿到不远的种族隔离博物院,司机也索求这个数目。我说:太贵了吧?他回:收少了,有人会把我杀掉。有一次,我抵达酒店时客房还没清理好,便到餐厅去。我对黑人女侍者说:等下我付现金,多少钱?她回一个数。我想:咦,这挺便宜的,便高高兴兴大快朵颐去了。结账时,我把钞票给她,她一话不说塞进自己口袋。我的天。原来我无意间行使贿赂,赚了一顿便宜早餐。
这几年,政府整顿城市,桑顿楼梯间阻街的妓女少了。然而,我在约堡时还是小心翼翼,甚少离开桑顿,连跑步也只局限在酒店的健身房。
相比之下,我在开普敦过得从容惬意,可以沿岸慢跑,悠然见桌山。在清凉似水的早晨,我穿越小径小桥,沿运河走到维艾码头吃早餐。也许是山明水秀的熏陶吧,配上缓慢的生活节奏,开普敦的早餐做得非常精致,煎饼层次分明,上撒鲜甜蓝莓,下抹巧克力酱,叫人不忍心吃下口。岸边,海鸥嘎嘎聒噪,令我平静安心。两年前,一个春寒抖峭的清晨,我在码头与4尊雕像相遇,依次是曼德拉、戴克拉克、图图主教、卢图利。这块苦难的土地,在一代里孕育出4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我感动之余,突发奇想:如果曼德拉和李光耀交换位置,南非和新加坡的命运将会如何?后来便写成小说〈哈利曼德拉〉。
这一次,尼克带我攀爬狮头山。山势陡峭,最后一段需手脚并用,抓紧嵌在山石上的梯级和铁环。听说,南非橄榄球员,每年皆竞爬此山,最快上落记录是30分钟。我的牛仔裤太紧,又要保护膝盖,提心吊胆,近一小时才攀上顶峰。从山上可以俯视整个开普敦市区,以及囚禁曼德拉长达18年的罗本岛。对面的桌山,绵绵白云如丝绒桌布铺盖,恍如仙境。
周六早晨,回程班机将在数小时后起飞。我在桑顿广场发愣。曼德拉的铜像魁梧亲切。人来人往,晶莹的喷水柱花洒落平砖地。伟人已逝,政客一代不如一代。春雨若来袭,老人满目山河,可会为落花流泪?
此刻,我还为两件事纳闷。一:为什么黑种男人多留光头?二:为什么他们的女人胖起来屁股如此硕大?

(南洋文艺,29/12/2015)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我的《学生周报》

庄若【椰子物语】

当时忘了为什么我会走进陈氏书院,一抬头看见罗素薇,再看地上,有一叠《学生周报》。问她:“你要卖吗?我要买到完。”

最近认识一名黄姓读者,年纪不老,却喜欢收藏老书。他高兴地跟我说,他最近收了一叠《学生周报》。我先感概一遍“《蕉风》的图书室藏书安在焉”,再跟他说:我的《学生周报》是有一次“紫藤”在陈氏书院做义卖,跟罗素薇(如今的妙赞法师)要过来的。

罗素薇赠书

当时忘了为什么我会走进陈氏书院,一抬头看见罗素薇,再看地上,有一叠《学生周报》。问她:“你要卖吗?我要买到完。”罗素薇哈哈笑,说:“你要呵,送给你。”呵那就太好了,谢谢谢谢,我马上收下。没有客气,因为罗素薇是我在编《学报》时就认识的老友,当时她才念中六,是《学报》代理员,放学后总是穿着校服来“学报社”找我们哈啦。罗素薇一向笑脸迎人,从30年前18岁直到如今出家了,永远一个样。
我当年既然是《学报》助编,怎么没《学生周报》?的确如此,当年《学报》脱离“友联出版社”,货仓里堆满了《学报》,就是是没有《蕉风》和《学生周报》。
我自己的《学生周报》呢?小学时每个周末,妈妈都回娘家。妈妈忙着跟父母姐弟聊天,爸爸则看报纸(有时觉得无聊,会自己开车出去找朋友玩。)我呢,“很容易养,只要塞给他任何有文字的东西,就可以呆呆坐着,不动了。”长辈常这样说我。我打开外婆家的书橱,拿出里头的书看,明星画报是有的,最多的是《学生周报》。当年年纪小,只会看笑话版。我还记得《学生周报》的笑话版,叫“学府春秋”。
至于我的弟弟妹妹,都在做什么呢?我一钻进书丛就把他们抛诸脑后,如今一点印象也无。可能在看电视剧?当年还没第三电视,马六甲人都收看新加坡电视节目(当年新加坡的港剧还有方言。)我外婆家在三保井,接收新加坡频道甚佳;我们差不多每一回,都是在“人生与命运,原是一天百变,成败有如一个转面,莫记当年”的歌声伴送之下,跟外公外婆道别的——《变色龙》主题曲,是有限我背得完词的一首歌。

国宝画家当年投稿

小时读的《学生周报》当然记忆无存;因此我最多跟人说“我很小的时候也看过《学生周报》”,不能说“我看着《学生周报》长大的。”
我跟黄姓读者说:读罗素薇送给我的《学生周报》,看到某一个周年专辑,编辑在文艺版留言评介某位第一次发表诗作的作者:“此人日后必为马华文学,增一大异彩。”这个编辑,应该是今年去世的白垚先生(跟我没有从“友联”处拿过《学生周报》一样,我也始终与白垚先生缘悭一面。)那种瞻识,真是令人佩服呵。我看了一看,该位第一次投稿即被他盛赞的作者,署名“牧铃奴”,也就是当今新加坡的国宝级画家陈瑞献。

(商余,,24/12/2015)

大马胡姬花的 国际魅力

冰谷【文坛烟雨】
大马主办世界胡姬花展期间慧适(中)与世界胡姬理事合照。(朱思铮提供)

他由栽种而对胡姬产生了兴趣,由兴趣而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胡姬花的书籍,从土产、原生花种而延至世界各地的名花异种,于极短的5、6年之间,一跃而成为胡姬花研究的专才,分类、培养、配种、繁殖,无一不精。

出于一时的冲动构思与梦想,1987年中我竟然毫无后顾地把脚步抽离25年服务的橡胶林,从北方边陲孑然远赴都门进扎慧适的念慈小筑,很天真地想在复杂繁华的京城找一席生存之地。
告别纯朴的乡野,生活没有着落,在都城举目无亲的尴尬情况下,只有“念慈小筑”是我唯一免费的栖息地。——名曰小筑,其实那是一幢位于白沙罗(Damansara)的独立式洋楼,占地至少有半英亩,周围空地植满各类紫红粉白的胡姬花,吊于铁架上的、种在泥煤里的、植于花盆中的、攀在木柱上的,各种形态和姿采,琳琅满目,刹那间看得我眼花撩乱、五目迷眩。
慧适从勤于文艺写作而转去胡姬花的种植与研究,完全出于一个机缘巧合。他说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出版教科书的朋友,见到了众多千姿百媚、热情盛放的胡姬花,在回程时老友 送他十多株,教他浇水与施肥,果然未几就见鲜花怒放,使他欣喜莫名。更意外的是过后,朋友回迁槟城,竟把家里所有的胡姬、花盆、吊栏、攀柱……,顾了一辆罗里送到他的小筑,盛情难却,唯有照单全收。就这样开启了慧适对胡姬的旅程。

因缘巧合成胡姬专才

那是1970年年中的事,我来到念慈小筑,慧适已是胡姬花研究与培植的楚翘、全国胡姬花公会的主席了。原来他由栽种而对胡姬产生了兴趣,由兴趣而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胡姬花的书籍,从土产、原生花种而延至世界各地的名花异种,于极短的5、6年之间,一跃而成为胡姬花研究的专才,分类、培养、配种、繁殖,无一不精。
他当上主席之首要任务,便是加强胡姬花种植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经常主办各项胡姬花展。慧适上任不久,吉市政局拨地建立吉隆坡胡姬公园,慧适受邀为发展成员人之一,于是他召集胡姬公会会员,集思广益,共同策划,使这座位于飞禽公园对面的胡姬园林,今天依然是吉隆坡受落的旅游景点。
我于1987年杪暂居念慈小筑时,胡姬公园 初展魅力,各种兰花千娇百媚,姿彩翩然,赏花惜卉的游人更是磨肩接踵、络绎不绝。兰园分成许多单位由胡姬经营者布置,游客除却观赏还可选购鲜花或花苗。把隆市周围的胡姬花农集于公园,免除了爱花人四处奔跑寻花的烦恼,慧适的巧思替胡姬花农与爱花赏花者建立了沟通与互惠的平台,功不可没。

承办多项国际胡姬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慧适在文坛上或事业上无往而不利,兰花方面亦然。在他就任胡姬公会主席期间,他于2002年在吉隆坡主办了盛大的“世界胡姬花展”,使大马的胡姬业与世界同行接轨,提升了大马的胡姬花声誉与地位。而由他亲手配种而向国际胡姬花公会注册以首相马哈迪命名的胡姬花,也展现了国际地位。
慧适在国际兰花界的地位日隆,更由于他精通三语,获得中国兰花界的青睐,受聘为兰花公会的特别顾问,并由经验丰富的慧适从中策划和主导,催生了海南省三亚的国际兰花展,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兰花盛会,招揽世界各国参与,慧适夫妇每年也受邀为嘉宾;慧适逝世后遗孀朱思铮女士仍然逐年被邀请参与其盛,足见慧适对三亚兰展当局所作出的贡献之被重视和肯定。
慧适不幸患上直肠癌,于2009年12月6日辞世,享年69岁。

(商余,25/12/2015)

橡实爆裂的季节

冰谷【文坛烟雨】
1978年旅新摄于南大建校纪念碑(左起白岩﹑冰谷﹑慧适夫妇,右一为淡莹)。


我在前篇说过慧适重视他的诗作,早期创作也以诗歌为主,在组织海天社之前与萧艾、忧草等创立了槟榔诗社,他们3人的诗作经常在槟城的《星槟日报》与《光华日报》副刊上出现。这是在60年代前后的事。
3人之中,以萧艾最年长,出道也较早。慧适与忧草同龄,两人都侧重诗歌写作,而文坛却给予他们的散文予以佳评,而诗歌却缺少谈论及关注。尤其是慧适,一些重要的文学大系和文选的录取都以其散文为考量,而且收入数量之多名列前三名,证明他的散文在马华文坛上矗立的分量。
马新第一部文学大系编选者赵戎在《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散文2》(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0)中录取了13篇慧适的佳作,仅比入选之最的王葛少一篇。赵给慧适的散文整高的评语﹕“他的《海的召唤》与《幸福门外》,尊定了他在散文界的不朽地位。”(导论,p.7)慧适被选录的散文,都是源自这两本文集。接着赵戎又写道﹕“……慧适的文笔,是一派清新的,活泼而流畅,在暑热的天气里,读来有新凉的感觉。”(导论,p.7)

具有特色与代表性

对慧适散文的评析,辛金顺主编的马来西亚潮籍作家散文选《别在耳边的羽毛散文选1957-2014》(马来西亚潮州联合会,2015)有更清晰透彻的解剖。他说:“至于慧适的散文,在60、70年代曾以典雅和优美的言语作为情感输出,相对于当时现实主义质木无文的作品,其散文表现了情与意的结合,套用了情景相融和象征技法,展现了一种抒情的诗意。这类唯美感情的表述,放在那个时代的散文场域,无疑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代表性……。”(刻录与铭记—主编序,p.26)。
从这段文字显然道出了慧适散文的风格和文字技巧,也确认了慧适的散文在马华文学界是经得起考验和值得留传的。
慧适生前出版过12部作品,包括由他组稿的合集《橡实爆裂的季节》(香港艺美,1961)、《四月·我们》(槟榔,1962)与书信《梁园写给慧适的信》,散文集除上面提及的两部,还有《划向灯火》、《海真迷人》、《没有鸡啼的黎明》,诗集有《牧歌》、《桨上的月色》、《Thank Of You》和小说集《这就是爱情》。

处女作发表地

《橡实爆裂的季节》这本合集,不但发表了慧适的处女作,同时也是萧艾、杰伦(史灵)、雨川(俊发)、陈慧桦(鹏翔)、周唤、鲁莽、冰谷(林成兴)等多位后来成名作家的处女作发表刊物。
慧适借《学报》与《蕉风》的马新青年作者野餐会的机缘,认识了各地的作者而向他们征稿,收集后将作品寄到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书中收集的新诗、散文或小说,今天翻阅难免流于粗糙和青涩,但若以激励角度而言,其对青年作者的后续写作是种催化剂。然而,慧适由组稿而酿制出来的这部《橡实爆裂的季节》,种子从爆裂到撒落,如今已在大马的土地上开花结实。也许,慧适当初也没料到吧!

(商余,11/12/2015)

风声


零度【诗】

Mai qui fut sans nuage et Juin poignardé
——Louis Aragon

比五月更短
夜是一尾巨大的海鲸
死冷,骨肉分明
(虾子却在
石后阴暗处)

唯杀戮是杀不死的
只有时间死了上千次

那就把影子切了吧
死活,太阳无用
当分间,听慢的风声
如何停晚
如何无言

(南洋文艺,22/12/2015)

阖眼时


陈伟哲【诗】

感谢岩石启蒙地心
带流星斑驳投身
水面如佛的轮廓逐流
被击碎的涟漪含蓄
支起灯塔早已熄灭的海洋
包扎宵夜的旧伤

梦浮出岛屿的重量
啜一啜四处漂泊的梦游
回到睡的生日
是夜,歧出最香醇的合眼
就当作把世界暂时关上
光以外的身体,影
像砌筑不起楼宇的红砖
在地上裂缝一个新的生活

(南洋文艺,22/12/2015)

寂寞幻想


郑羽伦【诗】

1.
如果人海退潮
我带着盐粒,清洗
北冰洋上的融雪

2.
如果沉默如光
照射你的语句
我只看见你留下的
点点灰尘

3.
如果想象被设定
那我们为彼此留下的空间
又剩下多少?

4.
如果手机的价值
相等于通话的次数
那我宁可相信,如果

5.
如果寂寞燃烧
留下的灰烬
或与夜里的你
平等

(南洋文艺,22/12/2015)

旧物回收


勿勿【极限篇】

他把回收的旧报纸一束一束地捆扎起来,堆得山一般高,身体已累的像蠕不动的虫,肚子更是咕噜咕噜响,这时有个客人上门,他便乘机停下来稍息。客人问:这里有回收旧电器吗?
收,收,凡是你们不要的我们都要。他额头的汗水滴下来,滴在旧报纸上散漫开了一朵花。
客人把车子倒退进来,拉起后车厢,车里几个孩子哗啦哗啦下车来帮忙搬东西。客人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扶下车,让他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车里热,在这里歇息歇息。客人对老人说,老人一脸茫然,静止在阳光里如一具石膏像。
这家人的旧物也真多,旧电脑显示器打印机外,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厨房电器,小孩子七手八脚地搬,碰撞成一首无章的音乐。
计过价钱,一家人又一阵风般走了。他把眼光从等待安置的旧电器往外移,嗄!
那个老人呆呆的还坐在那儿,难道……
这也是回收的旧物?

(南洋商余,22/12/2015)

六万年—— 一个种族主义的幻想

辛金顺【诗】

六万年化石,内缩于岩层最深
最深的一片幽黯
野猪乱窜于沼泽荒林的地带,梦
从巫术里诞生
穿过咒语进入兽与兽聚集的洞穴

而草木疯长于一种舌头之上
无需读懂的语言
以掠食者的姿势,拓展历史的
版图,向异族的神
点火宣战

鳄群埋伏于火光的边缘,贪婪于
鸡雉美丽羽毛和
猿猴攀附于树枝的尾巴
并循着气味,搜寻一种
血色的野蛮

欲望的蟒蛇却盘踞于原始部落
蠕动的意识燃放篝火,随骷髅摇唱
挽歌,并与群兽狂舞
在赤裸体内
铭刻的碑石偷窥了风雨最初
鬼魅的秘密

巫师巡走于天地之间,以两颗老椰
镇压日月,却任犀牛
冲入自己的脑门,以野性思维
放任杂草丛生,并坐成
顽固的石头

六万年,封闭的世界,高高挂着一枚
弯月,如刀
削去了一个个图腾与脸谱
在猛犸象远去的蹄迹里,留下群猴
喧哗,张扬火红的屁股
四处占据土地、河流、山林,以及
率众而出,捣动地壳
原初的和谐与
宁静

昼夜在此,不断堆迭成一座座
无法跨越的山脉
让鸟群只能敛翅于雨树阔大的浓荫中
张望,风暴
自远方无声滚滚掩来

锡矿仍深埋于六万年的流域
幽黯成形,凝固了火种,吞吐洪荒
在不断倒退的视线外
退入土的肚脐,等待撞击
赤道线上
已片片龟裂的山河与大地

而雾一直出没,神鬼混杂的部落,有鸡
有马,有骚动的鬼语和神话
唤起青铜的记忆
迁徙的杀戳,遥远的声呐
与目光,穿过
裸露的黑夜,孕育了一册
无字的史诗

“死亡就是复活,在天地膨胀的子宫
    恐龙遗传的基因,延续了
    一种    无法灭绝的凶猛……”

燧石击打燧石,火花迸出一个故事
放逐了远方的辽阔
如六万年,狠狠
压死了一只来不及逃亡的蟑螂

六万年………啊

(南洋文艺,22/12/2015)

读梁靖芬《五行颠簸》

 应答的音调

若波罗【文学观点】

玛乔恩始终没有告诉金妮,她在医院楼梯间的发现。那道她到病房探访金妮时天天上下的楼梯,每道阶梯前端原有3条小线沟,作用是防滑。可人脚上上下下,阶梯中段的沟纹都快被鞋底磨平了,只有靠墙和栏杆的两边依旧清晰,没被人踩过的痕迹。玛乔恩其实看得触目惊心。她原想说些笑话舒缓那心惊,比如:人就是跟屁虫嘛,愣是要走别人踩出来路。又比如:承包工程的建筑商就是偷工减料啊,选了不耐磨的便宜磁砖来交差,消费人就只好自己顾自己咯。然而不管她再怎么扯,最后都会联想到那些脚步都不轻,心事都很重。(摘自:〈玛乔恩的火〉)

阅读梁靖芬的小说,必须慢,不只因为如她所言,由于钟爱行文节奏而琢磨音声,引人必须字字默念,也因为叙述者立意要慢,从物到人细腻观察、打趣与断言曲折揣度,处处都藏着欲语还休的心事。读梁靖芬的小说,就是在读着她的流畅行文,尽管偶有杂夹口语,自然还是通篇纯熟的中文。以这样明丽流畅的语言,或是打屁或是辩诘,我们读着的就是梁靖芬那汇聚了诘问、自嘲、叹息、波动起伏的百感交集。
这6则短篇分别以水、土、火、木、金各自穿插入题,至终篇〈颠簸〉收尾。读罢会不由得深深佩服起来。小说看人看事,不时透着一股早熟的沧桑世故,却尚能幽默自嘲;直至某个拐弯处,才叩上先前埋下的伏笔,那平时麻痹如眠的尖角,忽地耸起,有时戮得发痛,或如慢刑折腾,偶尔也有让人喷饭的——正是此时此地的生活写照。
小说不乏针对公共议题的反思与疑问。如第一篇〈水颤〉,以马六甲三保山青云亭的古迹保护与郑和立像为轴。小说并非只以古迹保存为其“主题”。它与小说中另一叙述阿姆失忆的故事平行展开。虽然前者所占篇幅颇大,却非直写。小说中叙及郑和肚皮让人摸得油亮,自有现实古迹议题根据。三保山青云亭曾有遭铲危机,为免当局找到借口,故为郑和立像之事就搁置遥遥无期(由于郑和是回教徒,故不准立塑像)。
古迹保护攸关地方的空间记忆与诠释,当然值得关注。但小说却有更独立的空间。梁的这篇小说不志在维护或支持民间运动,书写经常是从热腾腾的前线退至阴影处才开始的,只有在政治激情冷却的背后,才有让技艺与思索展开的周旋余地。

小说独有的应答音调

在〈水颤〉这篇小说里,叙述声音有时晃入那被敬奉的“客体”内,使其能否定、感叹、发声,而与之应答的,则是那充满揶揄中国性传承意味的“我祖上”云云。在华团与官方的冲突争议里,那纠纷烽面来自双方对本土的不同诠释。由于两造所持的成见是如此坚实,要达到真正的交流,竟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官方与民意之间,在意见分岔的多重疑虑之间,乃至到小说的叙述声音与被叙述的这些“对象”(官方、民意、团体、个体)之间;然而也只有在小说里,才最可能发挥这多种声音、观点并存的多重变化与皱褶,由此形成梁的小说独有的应答音调。
梁的小说喜欢采取一种沿着碎片边缘蜿蜒漫步的观察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对政府谩骂、抱怨是容易的,但构思一篇小说则挑战观察、叙述布局的难度。从大至国与族,小至两人之间,甚至任何一缕思绪动静——都与语言中的权力伦理息息相关。正因这份语言赋予人的心智辨述、记忆与隐喻能力,才使人在群体社会中存在的叙述显得可能。就像恩斯特卡西勒说的:“正是语词,正是语言,才真正比物理本性更直接地触动了他的幸福与悲哀。”
梁这本书的6篇小说,遍及各个阶层,从语笨言拙的乡民,至到能言善道对答如流之辈(如〈颠簸〉里的阿穆,以及,尤其这6篇小说的“叙述者”)。从表面上看来,小说讲的都是“他们”的故事。无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其实都难以完成自我的叙述。如〈水颤〉里阿姆之孙,在祖上与阿姆之间不断交替变换那痴痴作想的想象与焦点,越是意欲捕捉过去,那叙述的语言就越不可靠。

〈土遁〉的主角南岚过去在园丘受虐的恐惧,小说里只有收留他的阿峇可隐约猜测得到,但对南岚而言,这恐惧的过去是难以诉说的。他跟任何人都谈得极少,小说写他跟一个来历不明的僧人在庙里一起静静扫地,“互看得久了,两人或许真能交谈个一两句”——但毕竟是谈得不多的。固然,谈得多不一定就能了解得深,交流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人与人之间那份不说就能了解的可贵。大抵这样的体悟希冀就贯穿整本书,也许亦弥漫在梁的其他小说中,如她在2013年获海鸥文学奖的小说〈按摩〉。到了末篇〈颠簸〉里家人的言谈与拒言,就更原委曲折了。
然而,仿佛亦与这份超越语言囿限、突破个体藩篱的希望同时平行,小说也意识到在这缄默的心领神会底下,也同时存在(万一)交流堵塞的代价;如果语言不能交流,那沉默可以?但毕竟沉默能有所予,有所不予。时间过去,那隐藏着马共山老鼠真相的发现(如《土遁》里僧人的可疑身分),抑或是为了照顾朋友/爱人,该说的都忍耐着没说,直到死亡临到而断然告别,如同〈玛乔恩的火〉那句不复再能的叹息:“啊﹗还需忍些什么呢——”于是关于说与不说的善意,那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免沧然颤悸。

慢火炖烹生活

在〈土遁〉中,那在英军尚未把华人迁入新村之前的年代,那居于荒野林边的乡民,他们的语言也仿佛染上那山林空间景象中的荒芜郁浑。词汇是那么地少,人们只能反来复去地说,人似乎是靠没说的与积蓄着待说的希望,或更含糊的什么来生活;如同阿峇所承袭拥有的土地,那边界其实已经给大片野林覆罩而模糊不清了。然则,这浑沌度日的平静终究不敌英殖民以其语言定义下的敌我分明——其实敌人并不清楚,只不过是看到可疑的就一律枪杀——最终送来村子山边一场近乎屠杀的灾难。
在梁靖芬的小说里,人们对国家机制的怨馁嘲讽常是无奈的,〈刻木〉里的砂独余梦,仿佛徒余家常闲话般的反复咀嚼——尽管无力为此举戈征伐,然而这么零落地嚼着,这看似固执与消极的闲聊,却也有一份看似虽然消极但不失固执地,微不足道地在国家一体平滑的语境里,滚动着那不服气的牢骚。
〈黄金格斗之室〉里共同浴室的种族关系是极隐晦的,日常生活的和谐状貌,隐藏着尽管不提、却也不能取消的过去,小说结尾留下幽默的手势:一份平平庸庸、无关(族群)大事的不安,仿佛在所有能明辨的界限底下,其实还藏匿着不怎么好说的尴尬暧昧。小说观察剔透,驾驭叙事的功力惊人卓越;这每隔两年一篇的小说,真正是以慢火炖烹生活这锅难言的杂陈滋味。
无论是南来祖上、马共或这现代的琐碎生活,相对于有记录的历史,他们的存在何止是碎片,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尘或沙。也只有小说能透过虚构,试图为那已逝的沙上痕印来绘像——他们曾经存在之惊与惧,以及那仿佛隐形了的暴力。这生存经历势必跟语言相关,人如此仰赖语言、名字去叙述与表达,甚至惟有表达,才能证明一个人存在。但道出又总是只能一次说一件事(借用梁之言),因之回忆、叙述便有了先后顺序,而书写又不得不从有限的时空遭际去寻觅出口与可能,由是书名“五行”也就铭刻了这一往昔由移民携带南来,建立物我时空秩序的元素——其实也就是语词。在这混杂的“本土”、“华人”社会与现代国家的框架中,五行也就拖拉驮袱连串现实繁琐,剥轴拆架,摇晃着一路崎岖。

(南洋文艺,22/12/2015)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陈奕进【诗】

海浪轻抚你的脚跟
从远方
一层层搁浅的触感
思念来袭了吗

月光微弱
彼岸在视线内睡去
一处倒影
落在海面稀释
淡化岸上的故事

潮汐,涨满的
往事
淹过北极星
来不及回想
当年远行的蒲公英
那错失方向的花语
渔火明灭下
孱弱地看守
一个约定

(南洋文艺,15/12/2015)

法外

零度【诗】

当森林推倒了森林
中间的一棵树
数百万,那是数百万
断脚的飞鸟(从《局外者们》
到《阿飞正传》
印第安人的传说
再也不属于印第安人)
纷纷失坠
在大伯公和拿督公
(国语太难,谁也
意思疏通不能)
的身前,和身边的
供品,一起进上

(南洋文艺,15/12/2015)

金表 / 般配

金表
张玮栩【诗】

仿佛有尊严
听说想换戴另一只
红色无时间刻度石英表
以追赶最新塑料潮流
便把自己藏起来
直到金色褪了流行
才重现床底边界
刻度依然精准
只是声音哑了。

般配
张玮栩【诗】

在朋友圈混淆视听地
暗自发一张合影
你留言下注:
般配

是这个雨天听过
最感伤的
一句话。

(南洋文艺,15/12/2015)

心魔

黄舒彦【散文】

今日下午时分,天气格外爽朗,我忍不住想到外头去溜达溜达。打开铁闸,邻居大婶正打理着花草,听见有声便往我这处瞧。她的眼神在与我相对的那一刻闪缩了一下,虽然是0.001秒发生的事,但是我很肯定,她在一瞬间避开了我。我知道她肯定是故意的!因此,我特意朝她露了一个微笑以示招呼。她越是躲着我越是不让她躲,我逼着她与我交流。
在她也同样回我一笑时,我知道她正与我做戏,她不是真诚地想与我打招呼,她只想打发我,她只想逃离我。我不理她,朝外走去。
家里缺洗头液、洗澡肥皂,因此决定顺道去附近的小超市买。车子在交通灯处停下,隔壁列了几辆摩哆车,骑士戴着头盔把一大半的脸遮住了。我随意地看着前方,一顶火红色的铁盔骑士吸引了我。他穿着GIVI大衣,踩着夹脚鞋,一只脚随意地撑着地面。我知道他刚刚转身搔背的那个动作是假动作,我看见他的头明明是朝着我看。我看得真真切切,他肯定是厌恶的,不然为什么他要慌张转回身子。我知道我没看错,即使那个脸被头盔遮了一大片,我依然感受到那道眼神。
交通灯转绿以后我马上踏油走了。我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看我,我肯定是因为那件事。我顾不着脑袋浑乱,只想马上到达小超市,买了东西就回家。出门前的好心情因为他们而被打散了。停好车子以后,我拔腿跑到日用区,随手抓起洗头液、洗澡肥皂就往付钱的柜台走去。殊不知,等着付钱的人排了一条龙。我无奈地贴着尾端的人龙,低着头,脚尖贴脚跟地跟着往前趋。我实在是受不了了,他们以为我低着头就不会发现吗?那热辣辣的眼神几乎要把我的T衫射得一个洞一个洞的,还想我没发现他们揪着我看吗?
好不容易终于轮到我了,我将抓在手中的钱一股脑地往前递。又来了又来了又来了,我知道收银的柜台小姐那道眼神背后的意思,我也发现了她笑容下所隐藏的鄙恶。我恨不得抓起她的脸狠狠地刮,也不让她虚伪地朝着我笑。我知道她是在笑我,我知道那些人都在看我的笑话。我委屈极了,忍住一肚子的怒气及悲伤,我向她展露了前所未有的温暖笑容。我希冀从她脸上找到一丝丝的错愕。没有!想来她也是有备而来的。
拿了我那一袋物品后,我飞似地冲到车子,打开车门,把自己塞进那个狭小的空间。虽然隔着的是透明玻璃,但也足以让我心安。车子慢慢地驱向家的方向,心也因此慢慢地沉静下来。终于,到家了。我翻着家钥匙,要把前面的阻碍物打开,我急切地听见了家的呼唤。一个不稳,钥匙掉了。邻居大婶刚巧出来扔垃圾,我想她是故意的吧。故意来看我有多狼狈。我不顾她朝我点头,捡起钥匙打开锁后就躲进了屋里。我随意地将物品搁在桌上后便躲进了被窝。
久到我都忘了时间,直到母亲进来。母亲将一样东西搁在床头后说:“这是我在药剂房买的,他们说除痘痘最有效了,你试一下。”我心想,我再也不要出门了。

(南洋文艺,15/12/2015)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FAHAM

棋子【小说】

今年的禁食节落在7月中旬。阿马尔问我有没有兴趣陪他一起斋戒?我时常以断食来排毒,禁食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大问题,就轻松答应。他要我依据他们的习俗来禁食,问我愿意配合吗?


幸好我们不能合法结婚,要不然我要改教了。
阿马尔笑着在我背后用手肘扼着我的脖子,说我越来越厉害顶嘴了。我抓着阿马尔的手腕重申,宗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利用宗教来剥夺他人爱人的权力。扯上这话题,是刚刚电视节目播出全美同性婚姻合法;阿马尔问我要不要去结婚,我反问要改教吗?他不作二想。
恋人总爱谈些有的没的,只要小心翼翼不去触及彼此的敏感地带,感情可以细水长流。还记得刚开始时,我们聊政治,差点翻脸。
阿马尔挺的是那一派,我是他认为的反派。他说我们新一代的华人,不知感恩;我说阿马尔你曾受过政府的优惠而我没有。况且这么明目张胆的贪污,干嘛还要捍卫那些不知所谓的尊严。对于已故李光耀先生的丰功伟业,阿马尔也不以为然;他说李先生是共产分子,也边缘化新国的马来族群;我说不要轻易批判别人,只有上苍神明或自己才有资格批判自己。此话一出,惊觉,我也没有资格决断自家政府的毛病,暗中瓦解我的立场。
磋磨了一年,各执己见的政治课题不谈为妙。然而宗教的话题,却不曾伤害我们的感情,尽管信仰不同。我想,真正的宗教都是以爱为基石——化解纠纷,消弭争端。
每到傍晚7时许,我会在楼下的佛台前,点燃卧香,诵经四加行,忏悔伏地行大礼拜;阿马尔会在楼上,净洁身心,摊开毛毯,朝着麦加的方向祷告,先俯首站后近半跪参拜上苍。阿马尔拜他的先知,我拜我的三十五佛,着实没有冲突。
我们也常分享心得。以前我会觉得直接用佛法教导一个不懂佛法的人,对方可能会排斥,教诲也可能变成指责。然而阿马尔渴望了解不同区块的知识。
阿马尔问我人为什么那么多烦恼?我想以十二缘起里的萨迦耶见我执或四圣谛解释,但我对英文与马来文的理解有限,实在难以传达真意。就简单的用贪嗔痴对他讲。讲着讲着,发现贪欲嗔心较容易形容,至于痴,我随后上网找了好多英巫翻译,都无法道尽其意。
虽然如此阿马尔却听得津津有味,像说中了他的困惑。他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总感觉生活不踏实,甚至折磨人。
阿马尔年轻,爱追求名车与时尚服装,我私底下知道他的苦恼,像当年的我;彷徨是年少必经之路,要跌倒很多次才能明白。我借机暗示阿马尔,其实是我们自己要得太多。
阿马尔的父母在他中学时不幸患病,相继离世。之后,由他的阿姨们互相照顾留下的兄弟俩。自从阿马尔就业后,亲戚们都会留个房间,欢迎他随时来住。我很羡慕这种亲戚不计较的文化,在我们的族群里已经很难找到了。阿马尔说他的先知,以游牧的方式,来统一教化族群。他也要像先知一样,在这里团结各个亲戚。
我想,这也是他的致命点。原本以为,他父母双亡,出柜应该比较容易。可是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在他的族群里已是根深柢固,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虽然已不需要向父母交代,阿马尔还是会很在乎亲戚以及族群的眼光。所以阿马尔是非婚不可的男人。我允许他结婚,谁对未来的生活不存企图,况且他别无选择。
而我跟阿马尔交往的事,朋友们有些嘴边奚落,有些关心。有人问我,这种关系万一被发现,会不会被他的族群乱石砸死?我当时没有想到这点,就问阿马尔有没有这回事?他别有意味的笑说,只有已婚的人才会被掷乱石,未婚者的刑罚是,后庭花被塞硬物致死。我不知道该不该附和他,对自己的处境一笑置之。
阿马尔不爱吃辣椒,少荤和陪我吃素。我时常带他去吃有机,他很喜欢色彩鲜艳的沙律;他对老板娘说沙律酱特别香,可不可以教他做。老板娘对阿马尔的印象良好,开店至今只有他一个马来人来吃,就毫不吝啬的教他用米醋蜜糖和柠檬来配制沙律酱。他爱健康食品,超出我所知道他对健康在意的程度;也许他曾今照顾患疾的父母,感受过病痛如何蹂躏一个人的灵魂与躯壳。
他说要经营一间有机店,专攻马来市场。这似乎又是阿马尔爱做梦的想象。我要马上给个很棒的答案来限制他的念头。我说马来人多数是无肉不欢的,要他们吃素很难,要他们吃有机更难;再者,很多有机产品都不是清真食品。

讲到清真食品,我曾犯了一个错误。去年,大家以为咖啡厅很有赚头,各式各样的咖啡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带了他去了一间当时口碑还不错的咖啡厅约会(现在这间已不复存在,只留在记忆里深切悔罪)。
我点了这里最著名的提拉米苏蛋糕给他。浅浅奶白加上浓郁的巧克力粉,蛋糕卖相出色,任谁看了都想跃跃欲试。阿马尔用茶匙切了一小块,徐徐放入口中。咀嚼了一会,脸色忽变,像是觉得恶心,他把口中的蛋糕吐了出来。我很讶异,难道蛋糕不合胃口?阿马尔问这提拉米苏是不是有酒精?我一下子回过神来,这蛋糕著名之处就是掺加了烈酒。
怎么办才好?平时很少来咖啡厅,只是朋友曾介绍这蛋糕,我吃过就念念不忘。可是我竟然忘记那说不出的好滋味是酒。我懊悔羞愧极了,连声道歉。阿马尔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之前看过菜单,菜单上也没有注明有酒精成分。他对我说,一滴酒精需要44天来忏悔祷告以排出体外,你知道吗,刚刚那一小口蛋糕不知道有几滴酒精了。
他叫餐厅经理过来,我担心阿马尔是不是要发难了。他问经理,这提拉米苏有酒精成分吗?经理一脸错愕,忙说对不起。幸好阿马尔还不算蛮横,只是提醒他们,最好在菜单上注明部分食物含有酒精。经理声明以后会加倍留心。
阿马尔以这种方式找到了他的尊严。其实一切都得怪我,平时很少跟马来同胞交流,以致一时的优越感而忽略了另一个族群的存在价值。
今年的禁食节落在7月中旬。阿马尔问我有没有兴趣陪他一起斋戒?我时常以断食来排毒,禁食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大问题,就轻松答应。他要我依据他们的习俗来禁食,问我愿意配合吗?关于斋戒的意义,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诠释;不管是赎罪或是获得更高的心灵层次,反正都是善德;我愿意试试两天,我相信任何事情都能造就好事。
第一天禁食,我们在酣睡中被闹钟惊醒,已是凌晨3点半。盥洗完毕,就往厨房准备一些轻食;我蒸了一些素肉包,阿马尔则在旁准备五谷饮料。4点多我们开始进食,他说这个进食时段叫沙胡尔,过了凌晨5点40分,即黎明破晓前的苏布赫时段,开始禁食封斋,连口水都不能吞咽。
上班的时候,我困意来袭,因为从没试过那么早起。阿马尔很贴心,会随时传短信来问候。他说如果真的捱不过来,那就吃点东西。我叫他别担心,打盹是一时的,以经验之谈,饥饿会刺激中枢神经,让你精神百倍。阿马尔说等下他会买些干枣蔬果,晚餐由他来准备。
阿马尔已经知道我的饮食习惯,晚餐弄都得比较清淡;香椿蘑菇芋头是他的拿手好菜,当然少不了从有机店学来的沙律。我们喜欢的菜肴,不是那种传统的家乡菜,而是我们共同努力寻找适合彼此身体的创作品味。
这顿晚餐,阿马尔尝试融入优雅的餐桌礼仪,和我一样用筷子吃饭。虽然有点不灵巧,对一位异族同胞来说,已是难能可贵;我给他一个鼓掌,顺道祝贺我克服了饥饿。
我曾告诉他,以前要是我们筷子拿不好,就会遭父亲鞭打。我们就是这样,边哭边吃,慢慢学会用筷子。阿马尔听了我的凄惨经历,反而不觉可悲。他说很想有个父亲,教他拿筷子。
起初,我叫他模仿我的手势,可是怎么教都不会。后来我试着用左手拿筷子,的确不容易办到。我说我真的不配做人家的爸爸,他黑着脸看我。我骑虎难下,勉为其难努力拼凑儿时惨痛记忆;花了不少时间思考,终于找出端倪;只要支点和施力点的位置对了,就能轻易夹起一粒花生。他很是高兴自己终于能夹起一粒花生。
一年的尾声即将沉寂之际,远在欧洲突然升起一股新的恐惧。法国巴黎在11月13日晚发生恐怖袭击,造成逾百人身亡,伊斯兰国宣称对巴黎恐袭负责。骇人的新闻造成世界不安、气愤与反感。
听到消息的那天早上,阿马尔心里感觉十分糟糕,始料未及人类怎会如此丧心病狂。他对我说,穆斯林是以肃穆而又低调的方式生活,他非常担忧与惶恐,整个世界会不会因为伊斯兰国的残暴而误解了穆斯林?
 “Honey, jangan risau jangan takut, saya faham.”
我温柔以待。

(南洋文艺,15/12/2015)

2015年12月7日星期一

食物、家乡话、记忆

张锦忠【共沸志】
10岁时的陈文平
对陈文平而言,客家话是母语父言,最初的“牙牙所学之语”,故无可取代。彼时母亲年事已高,陈文平心想:“母亲走后,我就跟我的母语、我的灵魂失去连系了 ”。


陈文平和家人移民美国的1970年代,正是马来西亚的多事之秋。马来西亚在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之后,在族群之间筑起一道巨墙,强化种族分化政治。她在《客家魂 》中指出,“偏袒马来人或卜米的政策造成了对许多非马来人的不公,剥夺了他们的机会”。陈文平的弟弟受华文教育,赴台留学,返马后学位不受政府承认,只好另谋出路。
国家文化政策偏向马来民族主义,政治气氛沉闷,这样的“后五一三世界显得过于狭碍与僵硬,太多限囿,太过种族主义,因此难免向往美国,兴起移民的念头 ”。这跟书中所引的〈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句,其实是相反的境况。(再)离散是一种选择,并没有“忍而不能舍也”之情。选择移民美国后陈家姐弟们落地生根,完成自我实现,成为亚裔美国人。

以食物来维系记忆

自我选择“流放”,尽管跟屈原遭楚王放逐有别,三闾大夫与〈离骚〉仍是文学史上的“流放原型”。其实,端午的故事正是一个“记忆与食物”的故事。陈文平写道:“我们今天包粽子但不再投入汨罗江……。我们自己吃下原本给鱼吃的食物”,因为离散的后裔在从属国家过端午吃棕子,显然已经不是“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謇謇”),而是以食物来维系记忆——文化记忆。
不过,〈离骚〉的“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句用来形容陈文平自己的身分属性选择,反而贴切。1978年,她选择成为美国公民,但对是否放弃马来西亚公民权,内心其实经过颇长一段时间的天人交战,几乎被“过去与现在的效忠对象,故国家园对寄身国度之间的拉扯”撕裂为两半;她甚至去询问移民律师如何撤回公民申请。最后考虑到弟妹们所憧憬的美国梦,她才没有放弃成为美国公民。

表达原初的欲望与恐惧

陈文平离开马来西亚后,处身“流放”与“孤立”的语境,也体验了原先的日常语——母语的失落与渴望。话说当年在马六甲,陈文平的父亲到温义信的印务局印名片时,阿婆发现他口操惠州口音的客家话,对他颇有好感,于是撮合他跟母亲的亲事。“乡音”对离散者而言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诚如马来俗语所说的“语文者族魂也”(bahasa jiwa bangsa);客家话对客家人而言,乃是“族魂语”。 陈文平写道:“我们每人都有一种灵魂语言,栖息于个人的存有核心深处,用以表达原初的欲望与恐惧”。对陈文平而言,客家话是母语父言,最初的“牙牙所学之语”,故无可取代。
许多年后,陈文平定居美国东北的佛蒙特州,除非跟姐弟同住在宾西法尼亚州的母亲通电话,否则终日不闻客语乡音。彼时母亲年事已高,陈文平心想:“母亲走后,我就跟我的母语、我的灵魂失去连系了 ”。

(商余,9/12/2015)

时间

马尼尼为/摄影


马尼尼为【诗】

时间
我明白你
我听不见那些人的声音
我想和你一起睡

时间
我明白你
我的一只手住在这里
我遇到我断裂的回忆

时间
我明白你
我喜欢你写的那封信
我遇到被抚平的伤痛

时间
我将跟你一起睡去
狗和孩子将在草地上奔跑

(南洋文艺,8/12/2015)

遗忘方程式

张玮栩【诗】

走在路上人群里
公车上
一条立交桥
一个忘了预约的挂号
囊肿如何消失
重新组装自己
不接电话
不回微信
不存在

每天都在开门关门
进入和前一道门里格局相同药味迥异的白色空间
焦距对在鱼缸
脊椎上爬着毛毛虫
找一天录下心跳的声音
该如何遗忘理想
做一个有用的人
就这样
就这样
消失
不再接上帝打来的电话

(南洋文艺,8/12/2015)

读心机器 / 酷

读心机器
勿勿【极限篇】

常言道:风云可鉴,人心难测。想摸清一个人的心思和想法决非易事,往往在我们四周存在着无数喜怒不形于色,心口不一的人。
我把“摸透对方心思,掌握别人思想”当作研究方向,终于研制成了这件读心机器,震惊世界,接着下来,诺贝尔奖应该垂手可得。
可是,等到的并非发明奖,而是意想不到的牢狱之灾,罪名是:
侵犯个人隐私。


勿勿【极限篇】

独个儿无聊坐着,没来由的又摸到脸上的心头刺。
他十分不满意自己这张脸,无端在白净的左颊长了片难看的胎记;从耳侧直到腮帮下,浮着一抹鱼鳞状赘肉,远看像伏着一尾鱼。
他懊恼入神,一对装扮十分出位男女在他眼前出现也不察觉,他们发型前卫,满身上下非刺青就是穿刺,男的端详着他的脸,羡慕说:
酷!是哪个师傅的手艺啊?

(南洋文艺,8/12/2015)

我的朋友方路

赖国芳【散文】

19岁弹琴的赖国芳(右)与唱歌的方路。

我最初认识方路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叫他李成友。那年我19岁,和孙春美接办一个由马汉老师起头的文友年度聚会。那一次在北马举行,方路带了一批大山脚的朋友来。我们从浪敲屿一路玩到槟城,晚上,几十个人挤挤睡在海墘路一间宗乡会馆的硬木地板上。当然,我们也举办几个正经八百的座谈会和表演。第一张照片就是当时拍的,我抚琴,方路在旁唱,若不是自创的新谣,便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之类。




再见方路,是30多年后,他已经名满大马文坛,刚夺下花踪新诗首奖。他到温绮雯的书屋为“方路房”敲锣开幕,我和太太到槟城会旧友,住进几步之遥的“黎紫书房”。方路讲座完毕,绮雯带我们到浮罗山背海滩散步。轻涛拍岸,浪淘尽惨绿凤华,多情笑我们早生华发呢。
方路说他羡慕我两样:一是我的腰围,二是我的新加坡币。我说:他年轻时已完成多次马拉松,而我仍须努力,腰围以后才可赶上。至于新币,赚多百倍的大有人在,诗人用多年生命烘培出来的气质与从容,却是凤毛麟角。

三十多年后的赖国芳(左)与方路。

我缺席了这么些年,他生命的轨迹都从别人的叙述和文字里得知。他在东海岸任职了几年,在那里有一段“没有处理好的感情”。从台湾留学回来后,他在事业上作出选择,放弃升职机会,换取写诗的空间和时间。他的诗,“溢出一股属于江湖的痛”(〈寂寞手艺〉),写父亲“黄昏时从肉铺推来脚车/挂好两片刚烧好的花肉”(〈父亲的晚年像一尾远方蛇〉),“东家的冰厂仍传来冰块搅碎的回音”(〈卵生乡愁〉),层次丰富,“脚车”更是北马道地的用语。方路说:2004年母亲去世,他的诗经历感伤阶段,如今处于悲情时期,最终要进入以宗教、禅或美学为基础的忏悔阶段。
因为朋友的缘故,我重新接触马新两地的新诗。前些日子,程可欣送我一本天狼星诗选,我翻来翻去,大半读不懂。也许我不该去读懂,任由诗情如“海潮在心中冲洗”?我去问在马大中文系教诗词的潘碧华:为什么我读东坡清照弃疾,时隔千年,距离万里,却比同一个世代空间的“诗人”更有feel?碧华的回答,我在这里就不复述了,免得成为众矢之地。方路的诗,却是accessible的。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提炼生活中的意像。清代的熊士鹏说,诗抗拒“嚣而杂”、“昏而浊”、“粗而肤”、“冗而散”。诗人的基本素质是“清”。而“清”,最终取决于心中境界的高低。人心的境界,高贵或猥琐,是天赋加上历练和修养的结果,无法取巧。就如企业的现金流,有无一看就知,不像损益表可以轻易灌水。境界浅薄庸俗,请从今天开始努力。境界高雅,词“达”或文字平实即合格,若能做到“优美”,则谢天谢地。至于“华丽”,就好像迷你裙,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穿的。
方路的境界与文字造诣,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最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另类短文,算是长途跋涉后短暂的从心所欲吧?在这里,我对方路有一个不情之请:请他用诗境来描绘这个世代的桃花源。这是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失望、焦虑、悲伤,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信得过的愿景。然而,现代的桃花源长什么样子?马新泰印与中国大陆港台又有何不同?该不是锁进深谷,把智慧手机埋进地里,自耕自养吧?又或是信耶稣得永生信佛祖得解脱?信靠神可以是智慧的开端,若走到极端也成了智慧的结束,那便是愚蠢或懒惰。我想:诗人凌驾世间的纷扰,从高处鸟瞰红尘,心中洞明,或在俗世间无能为力,在文学的世界里,他却可以放荡不羁,让想象无限奔驰。这个世代,谁能带领众人越过心灵的红海?我敢说:不该是政客商人神棍,而是诗人小说家。
在面子书上的方路,总有一大群人簇拥,桌上一堆美食。偶而,看他手上拿的饮料,不禁要轻呼:朋友,小心含糖呀。不过,见他心广体胖,大家亲热地唤他的别名“大水”,也就由他去了。在这个作者多过读者的世代,胖胖吃尽人间烟火的诗人,比干瘦咳血呼吸寒酸气的文人,更“符合时代需求”。我希望方路身体健康,若命运嫉妒诗人,给他一点三高就好了。
因为,我们迫切等待他的桃花源,怕等不及,盼他跨过悲情跳过忏悔,一下子快快就到。
2015年11月25日

(南洋文艺,8/12/2015)

迟暮左右

谢婉如【散文】

酉时

我在他车的副驾驶位上,此时正赶上下班时的高峰,在回去的路上变停滞住了,我望着窗外,其实和这个人在一起的话,一直堵车也未尝不可。我多希望我们是在一叶孤舟之上,漂流于汪洋之中,身边没有其他人,也看不到远方的小岛,就仅仅是这样漂流着,这样漂流这就好。
挡风玻璃上有淅沥的雨点,离家已经不远了。而这个人,也会回到他的家,在那里,有人帮他做饭洗碗。
我想,我大概是不会再见到他了。


子时

晚上的时候,她过来给我送她的证件照片,来的时候带着一个扁平的盒子,里面装了几块点心和巧克力,说是给我的。证件照片一共4张,有两张比较起来,觉得她变化了不少,又或者说,这几年下来,岁月给我们的磨练也明显在我们脸上留下了痕迹。
她坐下来,给我讲着前几天她生日的时候,收到很多朋友给她的留言,可唯独她最好的朋友一直没有给她回复。直到第二天,朋友来了一条短信,说道,你过生日,那么多人都记着,可我的生日却没有人记住。她告诉我,她当时很失望,回复给朋友,那么多人都记着我的生日,可你却没有记着。
我听着她给我讲述着她如何慰藉自己那个人是她最亲密的挚友,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她,或者是安慰她。
夜很深了,她说不方便再坐下去,我起身,送她回去相隔没几栋的公寓。她打开门,屋子里还挂着很多气球,墙上还贴着“HAPPY BIRTHDAY”的字样。她进屋,我转身便走了。
回想起高中的时候,一位辅导老师问我有没有真正的朋友时,我脑袋空了片刻,然后想到一个人,然后又想了想那个人也许根本没有把我当朋友之后,不自信的说了声有。
在她生日的两天之前,我在和她一起的课堂上便把自己挑选了半天的礼物给了她。在她给我讲述她和她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却连一份生日聚会的邀请也没有。

丑时

已经关了灯打算睡觉,后来不知在床上来回翻滚了多久,怎么也无法入睡,然后拿起手机,短信告诉她说我想回家。送出去的那一刻,便开始后悔起来。想来,我已经很久没跟她联系了,而她也很少主动联系我。
两年前回去的时候,便以吵架收尾。我们相处的时候向来如此,她觉得我不够懂事,我觉得她从来没有为我考虑。
记着去年年底跟她打电话说自己要搬去跟几个男生合住的时候,也是在我刚张开口还没怎么说话,就说我缺乏考虑,太急于做决定;却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搬家,跟之前的室友在一起住时受了多少委屈。听着她的不理解,电话这头的我哭得说不出话来。
刚上高中的时候,要装修新的公寓,她和爸一起去买沙发,在之前也问过我的意见,我说我喜欢布艺的,就像叔叔婶婶家的绿沙发一样。当我期待着相同的沙发入住我家的时候,他们买回来的是两张厚重的,充满古香古色的木质沙发椅和茶几。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就没有控制住激动的情绪,问了她一句,只有两张椅子,那我坐哪里?她说,家里那么多椅子,还能没有你坐的地方?

(南洋文艺,5/12/2015)

实在

黄建华【散文】

我们难免会在一些经常出现的场合遇上不太认识但因常见面而有礼貌性点头招呼或问候的人,你很清楚知道彼此之间并没有太深的交情或有什么深交的必要,即使有几句说话也只是一般的寒暄之类的泛泛之谈,再深入一些的话也许会问一下近来可好或者有何贵干诸如此类蜻蜓点水的造句。之后就各走东西,再见亦是朋友,不见就从此陌路也无妨。
偏偏就有一些人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半生不熟且似有似无甚至说不上感情的关系,让你极端出乎意料之外地向你售卖产品或介绍保险或直销或其他。要不是走惯江湖,有时真的不知该如何接招。
有一位在公园跑步多次遇见的人,我们之间也只是有过三两次的谈话而已,也只是知道对方住在那个地区,连姓名都没问过。有一次突然走到我的身边,那时我还在慢跑着,即从运动裤袋里拿出一根电动牙刷给我看,还开了电把牙刷放在我的手臂上刷几刷,大概是让我体会及感受这东西的实用性,舒适性以及柔软性,且说它有多好多好,所以才介绍给你,它的售价很便宜,而且可以先让我拿回家试用,好用的话下次才付钱,不好用就退还给他云云。我当时跑到有点气喘,一时被打断而停了下来,有点恨自己的反应不够利索,没有很坚决地一开始就避开他,结果还是有点拖泥带水没好气地拒绝了他。
我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我的一把Oral B牙刷用了8年而丝毛未损,你相信不?
有一位在茶室用餐常碰到的人,凭彼此的穿着大概互相知道是从事哪个行业,有时就会随口说上几句,例如近来的行情,GST的实行与对民生的影响,海角七亿诸如此类大部分不着边际的空谈。有一天突然拿了一个装满袜子的塑胶袋,说要给我介绍一种卫生袜子,纯棉,吸汗,除臭,耐穿,两双10元。这样的推销法就很不卫生,而且突兀,买和不买都不得体。我是对袜子有相当要求的人,所以不会随便买不知名的产品。这样的结果造成以后见面都有些尴尬,有点像要回避,有点不知所措。
我很想告诉他我在H&M买的袜子,或去台湾买的袜子,柔软体贴又耐穿,感觉上是全世界最好穿的袜子,简直天下无双。
有一个开药剂行的人,由于去过几次买家庭用的药品,彼此见面多次就有了一些话题。许是职业的关系也或许是出自一片好意,就给我介绍降胆固醇的药。说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三高是正常的事,而胆固醇又是三高中几率最高者,所以不要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来后悔,现在就开始使用这个最新的配方,副作用最少,功效最高,并且可以给与折扣。我用要考虑考虑及要回家和太太商量一下才能决定为借口而推辞掉。
谁知道有一次在银行遇见,他竟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声问我那个胆固醇药考虑到怎样?要就快点到他的店去拿,一样会给与折扣等等。这样出乎意料的致命一招,让所有在场而不认识我的人都会错以为我是一个重病患者,须靠吃药以维持生命。我的笑容顿时僵硬,说话肯定有点结巴,暗地里在鸟这样的一个白痴,在不对的地方做这样的蠢事,你说我还需要降胆固醇的药吗?当下我更需要的是一枚手榴弹。
其实在近几次的例行体检都发现胆固醇稍稍偏高,可苦口婆心的医生说目前还不必吃药,只是劝告我肉少吃一点,海鲜贝类少吃一点,也少喝酒抽烟,多做运动,“咁就无事架啦”。我也知道只要我远离我那票酒肉朋友远一点点,多少也或会有一些小小的帮助。所以对药剂行老板的介绍一直不为所动。
我感觉自己还是活在农业时代的人,要到实体店去看见排列整齐的货品,琳琅满目,诸多选择与比较,让人慢慢看慢慢选,才会开心与放心,虽然我买东西不会太过挑剔也不会有过多选择,可把东西拿在手上摸一摸称一称还是比较踏实。
中台港澳来的朋友说大马的网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像我这种成长在上个世纪的人而有所感叹。当大家一说阿里巴巴淘宝网,我就真的变得很不上道。
我对网上的产品介绍都有所保留,更何况是路人甲乙丙丁兜售的东西。
据说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为了想让自己和女友欢好时,能大展雄风,因而上网遍寻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壮大,可以更加展现男人魅力的有效物品,因而订购了一项自称具有真实且神奇功效又可以变大的产品。满心期待地等到了寄来的精美包装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只放大镜。
所以我还是喜欢到实体店去购物,而且相信自己的眼睛。

(南洋文艺,1/12/2015)

策马


陈建宗【诗】

那匹马,坊间是谁泄漏了独家
招摇惹祸疑遭带菌狂犬狙击
负伤逃遁自投捕杀队伍罗网
腥红头条如病毒火速蔓延
网民群起疯传,分享或裁决:
1) 注射疫苗
2) 人道毁灭
3) 急征专业处方/传统偏方

入林,狂妄的豺狼引路
引入狩猎野猪的洞穴,为饵
预设一场奢华的鸿门宴
借山魈之名
烟霾肆虐如迷宫的处女林
血染纯净的月

下放,如放生
憨厚的草龟,掇拾
阡陌间无言的宿命
痉挛的胃囊,灌溉
泥鳅干涸的泪窝
烈日下禾秧摇晃光秃的头颅
乞讨上苍的救赎
系一疋红巾于颈脖间
测探季侯风向和雨量
风起时,助兴田野中牛犊的迷藏

上台,还原傀儡的天赋
涂抹缤纷七色的面谱
倾情演绎,歌舞盛世中
一出荒诞不朽的皮影戏
催眠族群沉甸的睡眼,娱乐
饱嗝与鼻鼾之间的空隙

干了!杯中无月
浩荡的大阅兵已远
那杂沓的蹄声呵,马屁一响
街鼠一闪叼入后巷的阴沟
夜空中天灯里一座飘荡的江湖
风云不起,这百年老街
灯笼自湮远的暮色中点亮
沏一壶清澈的龙井
圆饼剖开,乌黑的云团拨开
天亮前,将黄色的月
高高挂起

(南洋文艺,1/12/2015)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马盛辉【诗】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对经文很熟悉
对祷告很陌生
对许多事能言善道
对家人无可奉告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爱强调精明消费
却留意如何免费
有很多高尚品味
却没有终生嗜好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正餐吃得很粗糙
点心吃得很精致
把大街说成很丑
把小巷说成很美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善于冷嘲热讽
却从来不爆粗口
自己不曾拿起
却一直劝人放下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向往自由
又害怕孤单
向往拥抱
又讨厌热闹

我深深知道
你们的那一套
你们所谓的
生活之道
谢谢你们
不经意的汇报
我只是知道
抱歉
我学不到

(南洋文艺,1/12/2015)

凤凰城 访沈从文墓地

冰谷【散文】
沈从文

来了一趟湘西,我才发现仰慕已久的沈从文原本是汉族,却选择了祖母的族系成为苗族。也是来到了湘西,才知道沈从文的魅力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凤凰城旅游区,他老人家留下的每一处班痕都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为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是故,凤凰城可誉为沈从文的魅力基地。沈从文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高小毕业后就离校到湘西护国监军部打杂,不久升任书记。后通过高渠珍推介到北京发展,由高中教员升到西南联大任教授,从此一直在北京生活,他的文学创作也从北京发酵,发表充满湘西风土情调的小说与散文,打造了他在文坛上傲然屹立的地位。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火化后骨灰置奉于家中,1992年骨灰才移回家乡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撤在沱江随流水飘走,另一半长埋于凤凰城东郊华山的听涛岭,一个既荒僻又孤寂的山坡上。
旅客进入凤凰城,游目四顾,视线多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沉迷住,或专注在沱江上舟舫的波光倒影里,听土家族少男少女嘹亮的山歌对唱,鲜少旅人过问听涛山岭沈从文的孤坟所在。寻找沈墓之前,我们先拜祭了阡陌纵横间的杜甫;不约而同两人都选择了寂静而带点零落感的隐蔽处作为安身地,但因地陪小朱是沈从文的忠诚读者,对沈的生平与作品知之甚详,听涛山上的一树一草更如数家珍。他的步履遂成为指示我们的路标,也因此寻找沈墓畅顺无阻,而道路却凹凸蜿蜒——必须通过那条仅可容身的狭道,方能攀上林木成荫的听涛岭。
要去凭吊沈从文,得先穿越凤凰城沿沱江走。凤凰城迷人之处在于它古色古香的高脚楼设计,一律以灰墨色的瓦片与同色的木板雕纹打造,带着沉重的历史沧桑和悠远的时代况味;同时建筑从古旧中梳理出无限幽雅。就这样当你的脚步踏入凤凰,随着不急不缓的水势、半清半浊的水色顺流走约一公里,就是渡头了。
几十艘舟艇就泊在简单的渡头打顿。真的,打顿,在冷凛的寒意纵容下舟子与摆渡人家似乎同时进入了冬眠。这是深秋料峭时节,飒飒冷风,早晨路旁的低洼处已微霜,出门都须披上棉袄了,这可非适合旅行寻乐的季节啊!我们这批来自热带不知天高地厚的渡客,竟涌着满腔热,忱悄然飘落沱江的码头,像一阵呼啸骤至的落叶,呵着冷气一起唤摆渡。于是,打顿的都被呼醒来了,蜂涌而上,把我们揽进了摇摇晃晃的舴艋舟中,沿着江流水势,一篙一撑,晃晃荡漾地将我们送到对岸。
整个古城的高脚楼依山而建,所以街道不是上阶就是下级,于我一个行动不便的旅人当然举步艰难,每一步似乎都在考验我的坚韧与耐性。弃舟登岸,依然是沿江蹬蹭,走上一道跨江盖顶的白桥,桥面积着一砣砣马粪,正讶异时一匹骏骑踏踏地前来,主人将堆在桥面的洋灰挂上马背,一边一包,主人牵动缰绳,骏马转头又踏踏地原路走去。呵呵,在货车不到人力不及的地方,动物又变成苦力了!
继续往前走,路况愈多阻障,窟窿、积水、板碎、瓦砾,堆积在行人道上。原来古城仍在不断地加建高脚楼,以扩大它的商业范围。正在兴建中的楼房,其木板和瓦片一律漆髹或浸染成灰黑色,以配合古旧建筑的典雅色调。凤凰城乃靠旅游成长的市镇,人口不断增长,若商业维持现状,当然会影响新生代的出路问题;也许,增建仿古高脚楼是容纳古城人口成长的唯一方案吧!
我这么一路沈思默想,但视线始终没有移开道上的障碍物,更何况天空不时嘀嘀达达地坠落混合土;原来鹰架上的水泥匠忙不迭在施工,头脚受困,我想抽步回头了,忽然间声响静止,仿佛有声音说“快快过去吧”,于是我在妻子搀扶下蹭过栈道。
领队携着粗重的像机,边走边咔嚓咔嚓拍照。他带队到凤凰城多次了,似乎怕我半途而废,忙说,“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山岭就是沈从文安葬的听涛山了!”于是大家不再犹豫,抖索精神加速步伐前进。
行走中我盼前顾后,都是同队人,包括导游我们一团17人,我们是唯一追寻湘西文学巨人踪迹的远方旅客。竭诚之心,应该从读了他的中篇《边城》燃起的,然后更亲切而焕发乡土味的《湘西散记》更紧扣人心、脍炙人口。在栈道尽头,有个 “沈从文墓”的指示牌在V字形的路口,跟着就要一级一级登山了,后人把沈从文的骨灰葬在如此曲折蜿蜒又偏远的深山野岭,难怪鲜少人迹了。
上得山来,不禁气吁连连。其实沈墓没有特别之处,墓前竖立着一尊高若人体的五彩碑石,凹凸不平,一望而知乃天然形成而未加工雕琢,这与沈从文生前崇尚自然的性格相符。碑石正面刻着沈从文的亲笔字,也算是自拟的墓志铭吧: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碑石上宽下狭,形如例立。2007年沈妻张兆和病逝,也葬于此,所以沈从文身前身后皆有件相随,该不感寂寞。碑石背面刻着一幅挽联,为张兆和之妹张充和教授所撰。联曰: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白话文虽流行,应用了超过百年,但墓志铭与挽联仍习惯性以文言立文,沈墓弃惯例改用白话语体,属罕见,也是真知灼见,立下重视语体风范。身后摒弃繁华归隐故土应是沈从文的生前意愿,也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惯俗。在这背山面水的绝佳风水之地,除了有妻相伴,更融入了松涛蝉鸣,形成的天籁,居高临下可眺望水波荡漾,向东日夜奔流的沱江,两老足以含笑九泉了。更何况死后二十余年作品依然被热捧,他淡雅笔调下所铺展的湘西风土与小人物仍旧活在很多读者的胸臆间,不曾泯灭。凭这一点,就够他笑傲千年了。
凭吊沈墓是我们浏览古城的首站。沿着石阶缓步下山,冬天懒洋洋的阳光已经倾斜了,似在催促旅人的脚步。到了江岸,我们沿着江边甬道朝北而行,今次逆流行走;甬道以石板铺造,两旁皆是土产商店,以兜售食品和手工艺最多。走了约3公里,即是市镇中心,旅客熙攘往来。这时沈从文又出现了,是“沈从文纪念馆”和“沈从文故里”,两者相距不到百步。这时我不禁惊讶,整个凤凰古城,几乎都被沈从文的灵魂占据了。

(南洋文艺,1/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