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星期一

向记录片交出真心

《五岛之虎》如同一本温馨的“家庭相册”。

李宣春【铁厨柔情】

记录片的观赏经验,总会让我们看见更宽广的世界,同时,也拓深个人内心的底蕴。

就在研究所毕业准备从台湾回来马来西亚之前,在学校看了日本记录片《多桑的待办事项》,导演在父亲确诊患上绝症之后,开始用镜头记录父亲如何度过生前最后的日子,包括安排身后事、陪伴老母亲、见见孙儿等等。
学校里有间小影院,定期向外租借菲林回来播放,仅向学生征收低廉的票价费用。我因此在那几年看了不少冷门电影,以及来自台湾或他国的记录片。

记录片丰富多元
事实上,对记录片的钟情渐渐地已更甚于剧情电影;尤其是当我长期经营散文书写,会认为那极为要求真实情感、还原情境的部分,和记录片的操作相去不远。很久以前对记录片的印象不外是在《国家地理杂志》频道上常见的大自然生态、动植物生存面貌、气候变化或现象,充满教育意义;然而,在台湾看到的那些记录片,题材多样。比如:有者费时耗资地去追踪奢侈品的生产线,从皮革制品的工厂制作一路上溯至动物屠宰取皮的过程,有者记录核电厂的内部人员与机械的运作,有者记录运动员的个人成长与锻炼生涯;这时候才发现,记录片记录下种种人物、历史、地理、事件的真相与面目,丰富多元。
第一次以旅客身分回台旅游时,恰好遇上记录片展,结果有机会看到了当年在新加坡禁映的《星国恋》。片子拍摄及访问一群流亡海外的新加坡政治异议份子;这支片子也让观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新加坡的政治环境与现实。

22年的拍摄之旅
今年日本电影节,看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五岛之虎· Tora-san of Goto》。这部记录片原是长崎电视台的作业,导演大浦胜与五岛居民阿虎因缘际会而展开了长达22年的拍摄记录之旅。位于日本长崎的五岛面对年轻人外流、倾向选择往外发展的问题,阿虎却反其道而行,甘愿留在原乡、相信家乡的资源足以供养自己一家。当他设立制作乌冬面的家庭工厂,也让家里的7个小孩从幼年就加入生产线。记录片质朴地拍摄与访问阿虎一家九口的平凡生活,从中可以看见这一家子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变化,也会看见他们如何与故乡共生共存。
影片多半是经由一位男性口述旁白推助情节前进。令人动人的也皆在那些细致处。可以看出导演和阿虎家已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基础,所以多半时候受访者面对镜头拍摄,自然从容,坦然流露情感。如此,虎家的重要纪事都存进了这部记录片里。可贵的是,借由阿虎一家,记录片也可以窥见五岛社区的20余年以来的人文发展与变化,婚丧喜庆,离岛或归乡;看似繁琐平淡,但当你看着这些受访者一路上的样貌和心境变化,到了最后宛如自己也成为他们家其中一位宾客,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承上所言,诚实是记录片的基础,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如何拿捏距离,也有伦理上的考量。记录片的观赏经验,总会让我们看见更宽广的世界,同时,也拓深个人内心的底蕴。

(商余,21/9/2017)

茵莱软饭与 穿笼基的敦医生

单脚划船的茵莱湖渔夫。(陈伟贤/照片提供)

陈伟贤【旅情人生】

一碟茵莱软饭,看似煮得比较浓稠的粥,就那么一坨摆置在碟子中央,再加上一些葱花点缀,非常“质朴”。

其实,我还真的不太想马上给这个“茵莱软饭”定下罪名!但是,打从昨晚至今晨连接泻了8回,还真的是我在茵莱湖最强烈的回忆!
位于缅甸东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茵莱湖的冬季清晨仍然是极为寒冷的,我们的旅馆就立在湖水上面,穿了外套,走出阳台,望着湖面一层氤氲雾气,看着让人舒坦,美是美极了,但我心里却还一直在思索过去一天吃下肚的食物或者饮料,到底是昨午那盘“茵莱软饭”?高脚屋上的饮料与炒饭?还是晚上的鱼丸汤?或者在这些食物当中,最不合我胃口的是那碟茵莱软饭了吧?所以我才会把责任都推在它身上?

添加图片说明
少了鱼香的鱼味饭
昨午当茵莱湖上的船夫以一叶扁舟把我们送往漂浮在湖面的餐厅时,我看着 Inlay Fish Flavored Rice(茵莱鱼味饭)这个名字挺特别,就点来试试。一碟茵莱软饭,看似煮得比较浓稠的粥,就那么一坨摆置在碟子中央,再加上一些葱花点缀,非常“质朴”。初尝之后,觉得味道平淡,口感类似麦粥,但却少了那股鱼香,或许真的不合我的味蕾,所以也没把它吃完,反而另点了一盘炒饭下肚。所以,“凶手”真的是它吗?——那质朴非常的掸邦软饭!
原本在茵莱湖的日出和日落都要包船游湖的,今晨的第一要项反而是拜托克钦族的乔艾丝先带我去看医生!
船夫在湖面的村庄里绕来绕去,抵达一家社区式的小诊所。因为还早,医生还没到。反而很多村民已经占满小诊所的大厅了。小护士看到我们外国人,马上引领我去一间小房,啊床边还有蜘蛛网呐 ——这小房到底是有多久没有人用过了?
如果茵莱湖上这家小诊所好比一座动物园,那我就是第一个初来报到的稀有动物品种了。因为几乎所有原本在大厅或坐或站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挤过来我所在的小房门外探头张望 !我望着他们,他们还会报以羞涩的笑容——啊 这就是我喜欢缅甸的原因!人们仍然是那么淳朴与没有机心!
一个穿着笼基筒裙的医生进来了,替我量了血压,做了基本检查,说一切还好。就只是泻肚子,想是食物或饮料引致的。
医生名叫 Dr Tun Hlaing。敦医生65岁,是土生土长的掸邦人。他说他一辈子没有出过国,茵莱湖就是他的世外桃源。敦医生说得一口非常漂亮的英语。我看着他玻璃书柜里的英国文学名著与医学书籍,想必就是敦医生漂亮英语的来源!——他说只要还可以动,就不会退休,会服务当地社区直到老去的那一天!

医生看病不收费
拿了医生开的药单,到隔壁的小药店买药。医生基本上不收费,他说,如果你非要给,就把捐款放入厅里的捐款箱就行了!我放了捐款,谢过了医生,乔艾丝就带着我们走向早已在船上守候多时的船夫。
茵莱湖留给我最深刻的回忆,除了夕照里单脚划船的渔夫们衬托出的美丽画面,以及那些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跟着我们的摩多木船在湖面飞舞的红嘴鸥,其实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敦医生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村民们的淳朴笑脸——当然,还有那一碟质朴非常的掸邦茵莱软饭!

(商余,22/9/2017)

我的故乡 我如何讲述 (上)

李永平1947-2017(国艺会提供/何孟娟摄)
李永平悼念专辑

大马旅台作家李永平不幸于9月22日下午病逝于台湾淡水马偕医院,享年70。李永平著作丰富,今年5月罹患癌症,仍坚持不断写作,其最后著作《新女侠图》写了第12回,估计已达12万字,可惜未能完结,成为文坛憾事。
〈南洋文艺〉本期推出李永平在马大的演讲记录,以及旅台学者高嘉谦本月出版的《见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之序文,作为悼念。

我的故乡
我如何讲述
李永平(发言)【文学观点】(邓观杰/听录)


语言

语言,是我身为小说家一辈子最大的痛。我写了50年小说,我第一部作品是《婆罗洲之子》,那是我1966年在念高中时写的,都50年前了。我写了50年的小说,一直在寻找我的语言。我出生英国殖民地砂拉越,中文不是我的母语,我家里讲的语言非常复杂。我父母亲是客家人,他们之间的沟通用客语。可是我们孩子不会讲客语,我们用华语、用英文、用一些马来语。所以我们家讲的语言非常复杂,我从小就不知道有母语。我后来爱上了写作,那差不多是念初中的时候,而且坚持用华文写作。因为我爱上了方块字,觉得方块字好漂亮啊。一个方块字就像一幅图画,一万个方块字就是一万幅图画。所以从少年的时候就开始华文写作。
我正式发表作品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我遇到一位很好的老师,可说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是中国北方人,他喜欢我的作文,觉得我很会讲故事,文字有潜质,可以改进训练成很好的文学语言。所以他鼓励我写作,我写了几篇就投给当地的华文报纸试试看。我记得两篇都登出来,可是我老师看了并不那么反应热烈。他说故事是讲得很精彩,而且看得出来你可以成为小说家。可是你那个语言怪怪的,不是道地的中文,不是纯正的中文,带有很奇特的、让人不舒服的南洋风味。
我就问老师,什么是纯正的中文?他就给我几本书,鲁迅、茅盾的小说。天啊,这都是大名作耶!还有老舍啦,他的京片子是一流的了,让我回去读。我真的苦读了3位大师的作品,那时我才高二,我对小说的语言开始有了一定的领悟。然后我用我自己塑造出来的鲁迅,加茅盾,加老舍,加李永平,弄出来一个文体,就写了一篇小说。写一个华裔少年,在伊班长屋的故事。
大家知道伊班人吗?婆罗洲的原住民、猎头族。我讲这个故事,用我认为满有中国北方风味,比较纯正的华语来讲这个故事。一个华裔少年在婆罗洲部落遭遇的故事。我就投给了那个报纸的副刊,这一回很快,两个礼拜就退回来了。我生平第一次收到退稿,那时很受打击。我拆开来一看,除了我的稿件,里面还附了一封信。一翻页,密密麻麻,是那个报纸的副刊编辑写给我的信。里头他把我骂了一顿,骂我“你听谁的话,要用一个你欣赏的语言,所谓纯正的中文,来讲一个发生在南洋的故事。这是很糟糕的行为,你这是造假。你知道不知道,你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南洋作家,你一定要用我们婆罗洲使用的华语,来讲婆罗洲的故事。”
这封信对我来说,真是醍醐灌顶。我就重写这个故事,用我之前两篇发表的作品,不够纯正、味道怪怪的南洋华语,来重讲这个故事。这篇小说就是后来相当有名的〈婆罗洲之子〉,参加当时婆罗洲文化局的征文比赛,得到了第一名。这是我生平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小说。有了征文比赛的那笔钱,我就坐船——当时没钱坐飞机——从古晋漂到了新加坡,然后路过南中国海漂到基隆港,在台湾登陆,就读国立台湾大学。这是我台湾生命的开始。
那时我很骄傲,我是一本小说的作者耶。这本小说是婆罗洲官方文化局出版的耶,气势很旺。我有幸在一年级就遇到了很好的小说老师,本身就是小说家:王文兴,他教我读小说。我上了他的课才知道,原来写小说不是那么简单地讲个故事。小说是个艺术,而且是极精致,可以达到诗的境界的一种艺术。这就启发很大了。
年暑假我写了我的第二篇作品,就是〈拉子妇〉。结果被我们外文系系主任,颜元叔老师看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小子,你是从马来西亚来的吗?”我说是啊。他说:“你的中文是有点怪怪的,可是你很有讲故事的天分。只要把你的中文稍微调整一下,你就可以成为非常杰出的小说家,将来可以留在台湾发展。”

语言可以造假

我想这是语言的问题,我李永平啊,怎么那么凄惨。是因为我的出身吗?因为颜元叔老师那时候名气非常大,他是台湾文学的重将,他说的我不敢不听啊。所以我开始调整我的文字,我大量地阅读了在台湾可以看到的30年代作品——当时左翼作家在台湾是看不到的——还读了更多的中国古典小说、章回小说。《红楼梦》,还有两部我特别喜欢的章回小说,学它的文字。只是学文字,各位不要误解,就是《金瓶梅》。原版《金瓶梅》,我有一个朋友从东京图书馆盗印出来的,印了一本给我。它的文字非常漂亮,因为都是北方话。还有一本是明朝小说,也是非常漂亮的白话体。《醒世姻缘传》,大家听过吧?因为这几部小说,又弄出了一个李永平的文体。一开始要写一个虚拟的乡野中国,过一段时日就完成了这本书。整个过程很复杂我就不说了,这本书用我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北方语言,就是大名鼎鼎的《吉陵春秋》。
这本书在台湾问世真的引起一阵骚动,没有人相信这本小说出自一个侨生之手。甚至那时候有一个学者就向当局告发,说《吉陵春秋》是模仿左翼作家茅盾的作品。我想:天啊,李永平你这小子何德何能,能跟茅盾相提并论啊!可是当时是相当羞耻的,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茅盾的官还做很大,他是中国的文化部长。后来当局就查,查了一会发现“查无实据”,这案子就不了了之。
我为什么提这件事情?这语言是可以造假的,造假到人们以为你在模仿某个大师的东西。后来《吉陵春秋》出版了当局者也不敢相信,这小子写的小说,那个中国人的故事用的是存在的、道地的北方语言。各位朋友,这件事情让我非常惭愧,我没有很高兴。我成名了,那时我在台湾非常红,龙应台女士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赞扬这篇小说。文章里头就瞧不起当时台湾的所有小说,只认为这本书是好书。我没高兴,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在欺骗,我用虚假的语言来描写一个虚假的,我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惭愧,真的非常惭愧。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吉陵春秋》艺术成就或许还好,就是真诚度不够。
我在大学教小说很多年了,我一天到晚在课堂上提醒我的学生,写作要真诚,真诚就是力量。只要你的作品是用诚心写出来的,它肯定就会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千万不要模仿某一位作者的文风来写一部小说,那是造假。我在南洋理工大学当驻校作家教创作,我当时就提醒同学,如果发现在造假,在模仿譬如说王安忆、朱天心,我一定把你当掉,让你不及格。我非常在意这点,因为我自己有切肤之痛。为什么我说是造假,就是硬要取悦某一群读者,投他们之所好,写出他们认为纯正的语文。
我今天领悟到了,全世界在文学上并没有所谓纯正的语言。你们告诉我什么是纯正的英文?英国的英文吗?莎士比亚的英文?狄更斯的英文?哈代的英文?那美国语怎么办?什么是纯正的英文?只要你在一个作品里头能发挥充分功能的语言,那就是好的语言。
像我最喜欢的一部美国小说马克吐温的《顽童流浪记》,用第一人称讲一个美国的少年。10岁大,半文盲的美国少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语言。他那时是什么样的英文?他那个英文是很烂的英文,是不合文法的,美国高中老师最讨厌的英文。结果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里面使用的英文,被认为是美国英文的典范。甚至有批评家说,马克吐温一手建立美国的文学语言。我没马克吐温的能力,我听了我不该听的话。我为了取悦某些人,我造假了。所以我整个追求语言的过程是一页一页心酸史啊。《吉陵春秋》完成以后,我就决定放弃这个语言。很多人觉得可惜,说我应该以这种朴实的北方语言写一系列,一系列关于中国的故事,建构一个虚拟的完整的伟大的庞大的中国。
我放弃了这套语言,但我又弄出了另一套语言,来写台北的故事,那就是《海东青》。结果我的《海东青》就变成用50万字构筑的文字迷宫。我追求语言的道路中,不小心又进入了文字的魔障。幸好我只写了一半,原本要写100万字的,我就想不对了不对了,不能再在迷宫里面。我们知道很多希腊神话嘛,知道构筑迷宫的后果如何,我就会逃不出去了。我用了非常激烈的手段,第一部已经写了,已经写了50万了,我就放弃了这篇小说。所以《海东青》这部小说永远没有下篇,我逃出来了。大家如果知道希腊神话,你逃出你建构的迷宫,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部小说的瓶颈让我受伤很重,我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没办法写一个字。痛定思痛,一再调整我自己,结果我决定回到婆罗洲,回到《拉子妇》的世界。
我开始在意我的童年,我发现我童年的故事可以写成3本书。我发现我最需要的是一个配备,我3本书的语言。我找啊找啊,终于在我一生的文字风格里头找到一个平衡,一个折衷点。我不可能回到《拉子妇》的语言了,我不可能回到《婆罗洲之子》那种语言了,因为我经历过了见山不是山的阶段了,我要回到“又是山”的境界。关键在“又”这个字,跟第一个境界你看到的山不一样了。我用这种语言记录我在婆罗洲的3个历程,第一部是《雨雪霏霏》,第二部是《大河尽头》,第三部是我最爱的《朱鸰书》了。我追寻语言的过程算是告一个段落,希望能到一个终点了。
今天回想如果时间能再重来,我当初不应该听信某些我认为是恩师的话,我应该坚持《拉子妇》那种语言。坚持那种被认为不纯正、不道地、具有怪怪南洋风味的华语,以这种华语作基础,加以锻炼,把这种语言提升到文学的境界,成为文学的语言。如果我当时有这么做的话,今天李永平的地位会更加的崇高。因为他一手将南洋的华语提升到文学的层次。
(上)

(南洋文艺,26/9/2017)


文学的暖光

高嘉谦编《见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

李永平悼念专辑
高嘉谦【文学观点】

1967年9月,来自婆罗洲古晋的李永平,初抵台湾,开始他的留学生涯。这是他离家与漂泊的起点,奠定了往后一生,他自诩为¤迌的生命情调,但也同时开启了他的文学事业。一个以写作为志业,甚至为生命意志的作家,从此让自己的文学版图,徘徊于岛与岛之间——想像魂牵梦萦的婆罗洲,以及扎根于斯的台湾。他缔造的文学成品与成就,大大拓展了马华文学的能见度,亦在台湾文学的视域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热带风景。
2017年9月,适逢李永平来台50年,麦田出版社盛重地将他的婆罗洲系列书写重新制作,以《雨雪霏霏》(2002),两卷本的《大河尽头(上卷:溯流)》(2008)、《大河尽头(下卷:山)》(2010),以及《朱鸰书》(2015)为核心,按照作者的构想,正名为《月河三部曲》,设计全新封面,搭配华丽书盒,以纪念版的形式隆重发行。这可以看作婆罗洲“大河小说”的一次文学展演,在华语语系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为李永平50年的写作生命下了注解,他的离散世界与文学欲望,转化为《月河三部曲》的抒情与神秘,创伤与超越的自传寓言体书写。对于第一代在台马华小说家而言,各项文学荣誉的背后,他的生命主体与写作之间,烙印着因跨国移居,流动和拉锯的身分纠结,文学及其腔调的语言追寻,以及一个文学的最终归宿。
同样是9月,李永平满实岁70,《月河三部曲》的出版是最圆满的礼物,也是作者一次美好的文学馈赠。这个系列的写作从发想到完成,都是近20年的事,代表了作者晚期风格的展示,一种原乡冲动和语言铸炼的回归。那是作者毕生追求的“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对文字、语言、内在情感、外在地缘的综合总结和整理,从容又自在的文学归返。在这个意义而言,文学被升华为终极信仰,统御着50年的浪子生涯,也寄托为余生的命脉。
但人生实难,恰恰是今年中旬的短短两个月,李永平历经生命的巨大苦难和转折。发现癌症,生命陷入被告知与疾病和平共处,或另寻积极治疗之道的两难,无数的煎熬与无奈。从住院、检测、转院、手术、照护,对长期孤独坚守在文学世界的李永平,是一连串的折难与挫败。但令人感动的是,文学的暖光总散发在生命的幽微处。6月上旬某天半夜,李永平病况急转直下,从住处匆促送往急诊。我赶到急诊室后,李永平叮嘱转往他家里取来重要的公事包。本以为是重要财物或保险等资料,但到医院他打开公事包,才发现只是一叠刚完成不到一半的新作手稿。唯一的手稿,成了小说家最后的身家财产,他念兹在兹能否如愿写完的武侠小说。文学是最后的命脉,急诊中的李永平护着手稿,想着的是托付予人,如何发表,如何出版。小说家用文学守住自己的最后尊严,也是最有力的生命抵御。
但文学的暖光,恰恰也发生于周边。《文讯》几位好友同仁夜半赶往急诊室,帮忙照顾,后续协助转院、门诊、病房接轨到手术完成。在相信文学,敬重创作的前提下,他们无私的协助令人感动。台湾大学对杰出校友的积极帮忙,台大梁金铜医师团队细心的救治和照护,终于顺利让小说家度过生命最险峻的时刻。当然,更遑论出版社编辑、台湾的同乡朋友奔波关怀和帮忙。
于是,趁此《月河三部曲》发行之际,编辑一本可以具体呈现李永平小说阅读和研究价值的别册,变得更有意义。我们收集过去20年内,数篇关于李永平论述,各具特色且重要的论文,同时辅以访谈、年表、评传、手稿、照片等文献资料,希望做为阅读李永平的引介,吸引更多读者投入马华文学的阅读和研究。
同样是夏天的6月,我和锦忠老师走访李永平在古晋的家人、李永平念过的学校、住过的胡椒园旧址,遥想他的成长,透过当地星座诗社文友林离的慷慨奉献,成功访得李永平早已绝迹多年的第一本小说《婆罗洲之子》,以及踏查《吉陵春秋》故事发生的吉陵街、开裕巷、万福巷,那已被当地文友视为李永平笔下似幻似真的人文地理。我们回到李永平的文学原址,仿佛追寻旧日停驻的时光,见证文化资源贫瘠的古晋小镇,一位20岁青年的文学启航。那是一种我们坚信的文学能量,从古晋延伸至台北,缓缓贯彻在李永平游荡的一生,以及台湾和马华读者在李永平小说世界里,汲取的暖光。
《见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的编辑出版,是对李永平创作生涯的致敬,也是对他文学生命的见证与祝福。
27/7/2017溪头

(南洋文艺,26/9/2017)

2017年9月21日星期四

叫声凄厉的噪鹃


黄福地【贴近自然】

几乎每天早晚我都会听到一种鸟鸣,它的叫声由小渐大,非常嘹亮,听起来好像非常哀怨凄厉,让人的心情跟随著它而心潮起伏,声中如告诉,它似有满腔的幽怨,哀声不绝,听了令人毛骨悚然!
每天清晨五点,不用闹钟,窗外就会传来它的叫声,扰人清梦,它不断发出“Ko-el……Ko-el……Ko-el……”的双音节,声调越来越高,反覆鸣叫,如泣如诉;雌鸟则发出类似“kuil, kuil, kuil, kuil”的叫声。
这种鸟像乌鸦,满身漆黑,眼睛鲜红,它经常栖息在密叶浓荫的树上,因此若不发出叫声,不易发觉和拍它照片,我经过三年的时间,在无意中总算拍到了!

原来这种鸟,根据它的叫声,英文名称Asian Koel,中文名为噪鹃(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为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叫春鸟。
它属中型鸟类,多单独活动,尾长,雄鸟通体蓝黑色,雄性蓝黑色,嘴部浅苹果绿,雌鸟上体暗褐色,略具金属绿色光泽,并满布整齐的白色小斑点,有点像乌鸦,又有点像斑鸠方。
它们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物,但不养育幼鸟,利用黑领椋鸟、八哥、蓝喜鹊等雀鸟代其孵卵。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印尼和澳大利亚等南太平洋中的岛屿。

(商余,7/9/2017)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年少,并不无知

童年的时空虽已远颺,残留记忆中的儿时趣味或辛酸,却可能隐藏着通往心灵的线索。(摄影/高玉梅)

高玉梅【听音观心】

虐待蚂蚁的游戏。一边觉得好玩,但与期同时,又有种自觉,知道自己是在对弱势者进行虐害,因而有点不忍。

15年前的9月,去英国念书,竟就一直漂泊迄今。近日回国,把15年装箱的旧物一一拿出来清理,尽是许多都已忘记曾经拥有的书簿、手稿、剪报,以及好些裱框收存了15年未曾打开过的旧照片,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以后拿过的奖状、奖杯。
唏嘘啊!
回顾自己的过往,那些书、那些文稿,我竟然发现,自己竟然是个相当没有特色的人。原来我念书时不过一个乖巧学生,工作时亦只是一个称职员工。甚是感慨,再多的奖状也抵不上生养一个小孩吧。也甚是遗憾,在自己那堆私人收藏物件当中,竟没有一个孩子儿时的玩具或画作啊。

烦恼居然是太空闲
别人眼中的我,生活应该算是平顺的。活到现在,我其中一个烦恼,居然是太空闲。我天性非勤奋,但赋闲3年多才在50岁的高龄重归职场,我常感觉自己在“拉牛上树”,工作起来总是力不从心。不仅人变懒了,筋骨生硬了,似乎也失去了冲劲和热忱。
眼看身边的亲人,人兼三职,每天只睡5小时,还要抽时间去追求兴趣,只恨一天没有48小时。她对我说:我之所以没有动力,可能就因为我不是一个母亲。
是啊。所谓“为母则强”。我这辈子没能当上母亲。一些人总对没当母亲的女人说,就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当成孩子来爱惜和照顾好吧。
是啊。但是,怎么我竟然没有这份热忱呢?

爱惜自己的内在小孩
这么一想,我倒是突然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一个困局:原来,我不懂得如何爱惜自己的内在小孩,也不知道怎样去让自己这个孩子快乐啊。
想起小时的自己,曾静静蹲在天井边,独自玩一种虐待蚂蚁的游戏。就是看中地面上的一只蚂蚁,用手指沾一点水,在地面划一个个圈圈去困住蚂蚁的走向。也不是要杀害它,只是想要看它如何受困,以及如何在无助之中到处转,胡乱钻。一边觉得好玩,但与期同时,又有种自觉,知道自己是在对弱势者进行虐害,因而有点不忍。啊,小孩的自己原来也有可怕狠毒残暴的阴暗面。
一位老师说,我小时的行为,其实也是弱势的自己,想看看怎样才能突围出生命。
是的。通过游戏,我可以从宏观和居高临下的视角鸟瞰蚂蚁的困局,和看到蚂蚁在地面上来回兜圈躜营的局限。似乎,在那小小年纪,我即已经知道自己这一生的功课,就是学习看见自己的困局。
年少,原来并不无知呵。

(商余,20/9/2017)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如果在阿姆斯特丹,一个旅人

运河边的船屋。(照片提供/范俊奇)


范俊奇【一字到天涯】

只要稍微把窗口拉开,顿时就把窗口外的车水马龙都招引进来,兴致高昂地鼓噪着一座由水坝发源的城市所应该有的喧闹与活泼。

离开阿姆斯特丹的前一个晚上,我睡下的时候距离天亮约莫也就只有两个小时罢了。而我打一开始就认定阿姆斯特丹不是个适合太早把床头灯捻熄的城市:它阴沉诡异的恬静,它野性勃发的纯真,还有那微微泛甜的空气,以及比梵谷的午夜蓝还要蓝上那么一两分的天空,其实最适合一个人用走路的方式,在最深的夜晚,即兴去判断这座城市。

迂回的楼中楼
因此和朋友吃过饭之后,他怀里小心翼翼地抱着一瓶当地的红酒,打算回到他租回来的小阁楼独酌自饮去——而我其实还真喜欢他投宿的那个地方,虽然楼梯很陡,要是提着个大行李箱是怎么都上不去的,可那楼中楼的迂回感,还有一把门带上就等于把自己完完全全封闭起来的深沉和苍郁,都是我喜欢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处境设定——因为我太相信,在陌生的环境中把自己绝对的孤立起来,你会把一个全然陌生的你自己给召唤出来。还有就是阁楼上一大片面向闹市的落地玻璃窗,只要稍微把窗口拉开,顿时就把窗口外的车水马龙都招引进来,兴致高昂地鼓噪着一座由水坝发源的城市所应该有的喧闹与活泼。
朋友又重复问了一次,你确定?你确定懂得怎么走回酒店去?我说,不怕呢,阿姆斯特丹怎么说都比巴黎安全。其实我已经盘算好要乘机沿着运河慢步走,让我在苏黎世买下的铁灰色波点围巾,可以陪我安安静静地走上一段路。一条新买回来的围巾,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方设法将它圈在脖子上陪我一起走一段路,让它先把我走路的节奏和边走边停的癖好习惯下来,之后那条围巾才会跟我跟得牢牢的,不会一转身就丢失了。而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舍弃不掉的迷信,跟时尚有关的小迷信,就好像麦当娜说的,穿着黑色皮革短裙时,她从来不肯从楼梯底下经过,这背后隐藏的私人暗黑道理,想必是一样的。
自行车成行成列地一辆挨着一辆,是阿姆斯特丹最震撼的一种城市标识。(照片提供/范俊奇)

不羁的青春自行车
而夜色底下,闭起眼睛养神的运河多么安静。我顺着河道一路往下走,经过好几家船屋,停泊在隐蔽的运河边,昏昏然睡了过去,仿佛打算就这样一直睡到春暖草绿才醒来。当中也有好几家的灯还暖烘烘地亮着,船上人影晃动,船屋意态安闲,我实在好奇,住在船屋里头都是些咋样的人呢?纯粹贪图新鲜异国情调而入住的旅客?在闹市里悠然见南山的艺术家?还是实在是穷得没有办法在陆地置间小房子的赤贫户?而夜里的水道,褪去日间的骄气,尽得一河清秀。
倒是白天千军万马般停靠在中央火车站外专属停车坪上的自行车,成行成列地一辆挨着一辆,从来都是阿姆斯特丹最震撼的一种城市标识,夜里竟一辆不留,统统都被主人领了回去。空荡荡的停车坪,看上去就像原本一幅轰然作响的大型装置艺术,突然之间被谁撤了去,投射出一种诡异的不存在的存在——可再怎么说,阿姆斯特丹摆明是一座骑在自行车背上的城市,你人在街道上行走,总还是得时刻警惕着自己别阻碍了自行车道,好让年轻彪悍的孩子们,一代接一代,不羁而霸道地踩着自行车,风一般从游客的身边呼啸而过,留下一路捡拾不完的青春,以及一座城市永远不会崩溃的骄傲蛮横的姿势。

(商余,16/9/2017)

向东学习

游嵎荏/摄影

游嵎荏【YEW游天地】

以前在大专念书时,结交了不少的东马朋友,许多更是来自砂拉越的古晋。虽身为马来西亚公民,但对砂拉越这个州属感觉熟悉却又陌生。课本上所学习到的东马都是以她的丰富天然资源为名,热带硬木出口产地以及原住民等概念。
毕业后,因诗巫的一位好友邀请,更有机会到砂拉越一趟。那是我一个人“飞洋过海本地旅游”的第一次经验。后来才发现我们同样是大马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复杂关系。那已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后来陆陆续续的,我前后多次的再踏上这片美丽土地,除了古晋,也到过诗巫、木胶、加拿逸、美里、姆鲁等。
在马来语言中,古晋(Kuching)意味着“猫”,所以在古晋市区里可以看见许多以猫为主题的装饰。但她与猫并扯不上任何关系。其实,古晋城或许起源于港口,她的名字来自华语古津 (Gu Chin)即老渡——码头之意。所以慢慢的演变成Kuching。也有另一解析是因当地盛产类似龙眼的果树,叫做马打古晋(Mata Kucing),因而得名。无论如何,今天她已变成了一只猫。在1872年8月,古晋被正式命名并且在1988年8月1日升格为“城市”。砂拉越是马来西亚面积最大的一州,而古晋是砂拉越首府。她有着闻名的文化村,一个由茂密森林开辟而成的旅游胜地,坐落在古晋以北的山杜达迈海边。 这里将让你发觉无限丰富的传统,一个能让我们从城市到部落生活的体验之地。
我漫步在古晋市区,享受着她的慢活,微微的的风,让我们感觉很舒服。我走进了当地咖啡店,感受到无论任何种族、任何宗教背景,大家在乎的却只有浓浓的咖啡味和友善的微笑。我想西马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向东学习,除了日本、韩国,应该先向东马学习学习才是。

(商余,16/9/2017)

游嵎荏/摄影

是《红楼梦》还是《石头记》?

左起: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霍克斯。

温任平【方寸不乱】

《红楼梦》的英译大概从170年前开始,迄今为止有9种英译本。我的兴趣在文学创作与评论,翻译偶一为之,是中学时代为了学英文,不得不走的幽径。真的很淸幽,没几个同道。
香港《明报月刊》在1966年出版,里边有不少有关中西文化的好文章,我较留意的是中西文学;开始有一期没一期的买,1968才向书局订购;那时我便留意宋琪(林以亮)的评论,尤其是他对《红楼梦》英译本的批评与建议。
回到《红楼梦》的书名讨论,曹雪芹这部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共有5个其他书名;1846年罗拔·汤姆(Robert Tom)率先用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宅院之梦),接下来的E. C. Brown(1868)、Bencraft Joly(1892),还有中国的两位学者王良志(1927)、王际真(1929)都沿用这译名;1958年,才有Florence and Isabel Muchugh 把书名改动一字:The Dream of Red Chamber(红色阁楼之梦)。
1973年,霍克斯(David Hawkes)在书名作了惊人的改动,他把书名定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1978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又把它翻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红楼”多达7种释意
霍克斯断然弃众人选用的书名,而用《石头记》,有他的理由,那是“一再考虑”的结果。霍克斯说,从英汉对照的大词典及其关以诗词,他找到“红楼”多达7种的释意,这儿仅抄录其中3项:
其一,泛指装饰奢华的楼房,如“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宋代史达祖〈双双燕〉),“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清代洪升〈长生殿·偷曲〉);其二,指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如“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宋代王庭〈点绛唇〉);其三,意同“青楼”,即娼妓的住所,如“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清朝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
“红楼”与“朱楼”并不等义,后者指的是“华美的楼阁”,在三个“红楼”的涵义当中,它只符合其中的一个子涵义。
如果作者用“红楼”一词,那它就同时拥有3个涵义:荣宁二府,整个贾府是奢华的楼阁;“潇湘舘”是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红楼”意同“青楼”,是妓院的别称,娼妓的居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没有歧义的问题,女娲补天独漏一顽石,历经人间诸劫,辗转回到太虚幻境去。
霍克斯费了10年时间翻译曹著,可谓呕心沥血,并得出结论,《石头记》才最接近原作的意思;杨氏夫妇在1978年译出曹著,乃舍《石头记》取《红楼梦》,什么理由使杨氏伉俪坚持红楼(Red Mansion)不取石头?

《红楼梦》书名沿习日久
我们无从知晓。可能是在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曹著活字印刷用的书名即是《红楼梦》,沿习日久、约定俗成;1921年胡适出版《红楼梦考证》,考证的并非书名而是“曹雪芹”这个汉军正白旗,确实是《红楼梦》的作者。对胡适而言,《红楼梦》这书名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顶头上司正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蔡著的《石头记索隐》金玉在前,也不曾动摇过胡适认定曹著正名《红楼记》的决心。

(商余,16/9/2017)

在地

张锦忠专栏【远方的目光】

很高兴在40年或近40年以后再次来到马来亚大学,应邀参加这个以“离乡与归返”为题的讲座。在1970年代中叶,我离乡背井,从半岛东海岸来到吉隆坡,很快的变成了吉隆坡人,往后有好几年,每逢马来亚大学校庆日,我都会到校园的合作社书店摊位买英文折价书,我的聂鲁达(Pablo Neruda)或任特拉(Willy Rendra)就是在那里买的。有时则在下班后混进校园到马大实验剧场看法国或日本电影。我不会忘记我第一次看黑泽明,就是在马大,即使那已是遥远的目光。
这个我的记忆里头,一个“在地”吉隆坡文艺青年的“马大经验”,可能不在如今的马大人的记忆里了。以观影为例:只有在某时在地,才能有此经历或体验(或体感)(Erlebnis);但那个“在地”,是一个自我的、封闭的世界,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在那些夜晚去看《红胡子》,也不是每个去看《红胡子》的生命主体对环境世界的体感与回应都一样。但是,另一方面,那一代的吉隆坡文青,的确有人跟我一样,到马大实验剧场去看跟院线片不一样的世界电影。那是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集体经验(Erfahung),那是来自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所说的“与个别环境的关系的约束”。
“在地”其实是自我日常生活的实践与体感,也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关于在地与马华文学,我们的问题是:“在地”就是(史书美或不是史书美所说的)“反离散”吗?  “在地”就等于“本土”或“爱国”?“在地者”就(比“不在地者”)更了解马华文学/马华文坛/马来西亚?
“在地”作为一种“二元性” (相对于“外来”)的想法(或陷阱),是一种(或两种)极端感情的表症。对于这样的“自我”而言,“在地”就是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世界。除了在地没有别的世界,因为自我不曾远望的目光已从世界倒退回自我──“他自己即是世界”。这是借用李维-史陀谈世界主义与精神分裂症的讲法。
对我来说,“在地”,或“在地化”,或谈“在地”与“在地化”,其实是很困难的东西。究竟什么是在地? 我们不是一直在将外地、世界的经验或事物复制成我们的在地吗?我们一直都是“糅杂”(rojak),一直活在“机械复制”或“数位复制”的时代。
于是,如果离散有终结之时,或“反离散”之日,恐怕不是在地化,而是“再离散”或“后离散”。
在地不是贴上就表示爱国的标签,而是自我在某个空间,经过一段时日,地方感性(sense of place)想落地生根般滋生蔓延,于是就有了“在地性”。话说回来,自我和(在)空间之间的情动(affect),是自我的内在性问题。“爱国”也是这么一回事,他人如何置喙,说谁谁谁爱国谁谁谁不爱国?
“不在地”,没在地去“蹲点”,顶多就是处于一种人类学意义的“经验匮乏”状态,未必就等于“不本土”或“不爱国”。
而来自远方的目光,未必就“看不见”马华文学/马华文坛/马来西亚?即使那是一种“旅行跨国性”的目光。
(明眼的读者当看出本文开头,其实是模仿李维-史陀〈结构主义与生态环境〉开头的文句。本文谈“在地”,借贷李维-史陀甚多,此举旨在纪念他的结构主义在我的理论养成年代给我的养分。李维-史陀的文章收入氏著《遥远的目光》[邢克超译]。)

——“我们的10个普通名词”之三

(南洋文艺,19/9/2017)

鬼拉皮之死/ 干净的国度


无花 / 棋子【一图二文系列】绘者/毛大;摄影/无花

鬼拉皮之死
无花【诗】

如果你超越神
请一道一道地退去
彩虹最初的颜色

如果你不是神
请告诉我哪一种颜色
原罪最深

如果头壳已浑浊不清
请只教会我辨别黑白
别掠夺我人生
一层一层精心堆叠的幻彩

附记:Kuih lapis ,九层糕,极具代表性的娘惹糕点,因其多层次的色泽,近期被邻国某小撮群体判定隐含同志元素。




干净的国度
 棋子【极限篇】

某新闻网报道:某宗教社群抵制娘惹九层糕,因为它们艳丽的色彩太彩虹。有者言:“从今以后,我们要吃白色的食物,诸如白面包或白肉,以确保原始的纯度。我们不要有彩虹的隐喻。”
小明赞成此言,他说白色是最干净的颜色,光明又正大。
小华说:“白面、白米、白糖、精白盐和味精,这5白多吃会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
小明说:“我宁愿得病也不愿白色有瑕。”
小华露出纯洁的微笑:“你很快就能如愿以偿。”

(南洋文艺,19/9/2017)

海涛角头 (Tanjung Piandang)

林惠洲【诗】

1. 海禅林
翻寻过了多少蜿蜒狭窄单向的路
才发现禅悄然隐匿在海岸的雨林
日日夜夜修炼浪涛与星光的语意

2. 六条桥
肯定不是桥,我辽望,那是天涯海角
深远的湾流万年的刻印多少世的轮回
我的心版仍竖立着坚毅不倒的石碑林

3. 海茄苳仔
以为是桃,盈盈结满我那童年的河岸
吸纳日月潮汐的精华,在空中暗育成胎
胎毛若猴脸若大圣翻转落地迸水出苗

4. 隐者
黄昏脚步抵不住潮水悠悠退逝的声音
把自己修行成一座座孤岛,浮浮沉沉
恶浪与兽妖的诱惑摧袭已经多少世纪了

5. 海涛
稻浪深绿浅青那年匆匆翻越过长堤
离家的浪成了海海成了辽阔的蓝天
可依旧挂着的泪光是汹涌海涛的角头

(南洋文艺,19/9/2017)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约会

照片提供/孙春美

孙春美【正好美事】

先到自己喜欢的精品店选个手信,再赴约去。
女儿出国念书后,我的生活在教学、创作、社团任务及公益角色之间穿梭,更加的充实和忙碌。这样的充实和忙碌,不只自己觉得,朋友也感受到,都纷纷“不敢”主动约会我。
《月亮有歌》重演前3个星期,意外接到朋友的简讯,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午餐,她为我煮摩洛哥的食物。我心里有个声音:再忙碌也要立刻答应。约会当天,清晨驱车载女儿去实习,放下她后,先到自己喜欢的精品店选个手信,再赴约去。

餐具极简却讲究
朋友是生活达人,当她说准备午餐时,是一整套的预备:先是柠檬饮料、餐前菜、然后主食,再来咖啡和本地茶果,不只食物美味,餐具极简却讲究,很有生活美的气息,加上彼此生活里细密的心情和感受,气氛特别静好。朋友喜欢旅游,最近特别喜欢摩洛哥,还发展成带小团共游,美好的时光在她细说旅途中种种趣事滴答流走……。近傍晚时分,阳光从落地玻璃门透射下来,把朋友栽种的吊兰、世界各地民族风情与色彩的沙发垫、小饰品等,还有我们的美丽心情,凝固成一张隽永的黑白照。
《月亮有歌》重演结束的第二天,一早跟女儿搭乘捷运到城里。女儿去实习,我则赴另一个早餐约会。车厢里不算拥挤,但也没有座位。我和女儿站着靠得近,这样的画面,是我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我们曾经在日本、台北、伦敦和巴黎一起搭捷运游城市,在吉隆坡倒是第一次。看着她睡眼惺忪也遮挡不住青春洋溢的脸孔,还隐约听见她的呼吸气息,内心无限欢喜。
照片提供/孙春美

女人约会总有笑声
到站,从A出口一出站,走到对街公寓,就看到朋友出来迎接我。朋友刚刚送小朋友上学,一身轻便,我们欢喜相拥,笑声在空气间荡漾开来……。女人的约会总有笑声荡漾,真好。
朋友在厨房和饭厅之间打开一道窗,我坐在餐桌前,透过窗,像看一道怡人风景般,看着她悠然自得地在准备,陶瓷厨具别具一格,深有她的品味。餐桌上是朋友今早在楼下庭院剪下的花花草草、随意随性插成一小盆的花簇,散发清新。两个熟度恰好的水煮蛋、沙拉、口感酥脆的法国可松面包和红茶,加上两个女人生活心情的私密分享,把一顿简单早餐,变得更为精致。
简短两个小时,心足兮。朋友送我到捷运站,又一个拥抱,期许下一个约会。约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养分,深觉。

(商余,15/9/2017)

1987年主干山脉西北北山弦开辟实录


朱海波【群山博物】

早在1989年山区戒严令撤除之前,各地登山人物也频有在北段主干山脉上活动了,只是记录不够详尽。据知,1962年曾经有过一支英军队伍以5天的时间,经由金马仑兰谷瀑布穿越诸峰山脊,抵达哥木峰,最后回到怡保,然而并无其它资料留下,以致不可追忆。
甘苍林先生在1985年后,开始涉足北段主干山脉活动,由于当时山区戒严令的约束,申请入山倍受磨难,可幸由于一位巫族山友阿布巴卡·偌(Abu Bakar Noor)的帮助,好几次努力向各州军警部门申请入山,许可证才得以获准。
1986年甘氏与阿布巴卡以“大马登山协会”(Bersatuan Mendaki Malaysia)的名义申请登山,7月6日成功登上哥木峰,同年9月1日以同样方式申请登山,并登上了白岩峰。
1987年8月23日,同样以阿布巴卡名义领军的登山队,从金马仑兰谷瀑布出发,翻越主干山脉屋脊,途经查理峰、扬巴峰、加永峰、前往哥木峰。这是登山史第一次有纪录的西北北山脊纵走路线的开辟,当时各大报章对此事大加报道。
队伍一共8人,其中只有两位华族,即是甘苍林和陈文富,然而队伍计划的路线和今天的西北北(NNW)路线不同,当时的计划是包含了锡古峰的。
首4天计划顺利,8月24日抵达两州交界6010峰,翌日早晨抵达3州交界5911峰。
接着翻越查理峰,26日成功抵达扬巴峰,之后就糟了。
27日下午,队伍迷失了预定路径,为了寻觅山头,他们两次爬上大树上观望,当晚在一个山谷小涧处紧急扎营过夜(这个山谷就是今天的迷离山谷)。
28日,继续溯流沿山峰迈进,队伍一路开辟,迟至当天黄昏6点半,才终于登山一座无名6850峰,这是队伍最艰辛的一天。
29日,根据过去英军的纪录,队伍朝加永峰而去,然而这天他们却无法走到加永峰。
迟至30日下午,队伍才终于来到了哥木峰,路途可谓艰辛倍历,大伙疲惫不堪,足足在峰顶躺了两个多小时,才算是稍微恢复了精力,之后路线明朗,队伍得以沿着加耶峰路线下撤至近打河。
再过两天的9月1日,终于结束行程回到了怡保,全程历时10天。
西北北山弦终于开辟成功。

(商余,14/9/2017)

小忆方北方

方北方(南洋商报照片)

锺夏田【满庭芳】
大家都知道,是严俊坑了方北方,
不打官司,原因是一个穷教员,
怎能斗得赢一家财雄势大的电影公司?

很久以前,就想写一篇短文来纪念方北方先生。但这10多年来,写方先生的文章不计其数,要写,就很容易落人窠臼,除非是有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材料。
说起来,方老毫不含糊是我的前辈,我读中学的时候,他老已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能够结缘,也是拜文学所赐。那是1970年代,大马华文文学迎来了一个机遇期,两个大报延续新加坡带起的马华文学热潮,并且能适应马来西亚这片泥土和风雨,在老作家的带动下,呈现一片勃勃的生机。这批先行者,除了方老之外,韦晕、原上草、王葛、林潮、温梓川、萧遥天等,都是文坛新进学习的对象。

穷教员与导演
方老和韦晕、原上草,无论是在做人处事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有不同的风格。原上草沉默寡言,作风低调,所以他在文坛的激情,只表现在大马作协初创时期。而方老是入世的,任务来时,他会毫不犹豫的扛上肩。韦晕则奉行“蚯蚓哲学”,喜欢不为人知地默默耕耘。原上草是大马作协第一任会长,卸任后方老顶上,做了3 届。叫韦老领导,他敬谢不敏。但我曾称他们3位为“作协3长老”,他们是够资格的。
方老年少从中国南来,早期作品有中国元素,这不足为奇。但他的中、后期作品,已经本土化,描绘刻画的,都是大马风土人情,还有就是大马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史。这些作品,是华族落脚本地的真实纪录,所存在的价值,是无可抹杀的。方老曾告诉我《娘惹与峇峇》电影版权的故事,他虽是苦笑,但大家都知道,是严俊坑了他,不打官司,原因是一个穷教员,怎能斗得赢一家财雄势大的电影公司?但《娘惹与峇峇》确实是一部本地色彩的小说。
方北方著《娘惹与峇峇

夜游半个槟城
讲到教书,是方老的职业与专业,他的事业是文学创作。但他以他的授业解惑的工作为荣。他职业的最高峰,应是出长槟城韩江中学那几年。那期间有一年,我和柯金德、白岩及已故施远诸兄,专程上槟城探访方老,虽适逢假期,他还是特地带我们去参观,讲解学校硬体与软体的发展方向。可见他花在韩中的心血,是何其多,方老是值得引以自豪的。
由于作协和文学副刊的关系,我多次与家人游槟,都顺道到升旗山下探访方老,谈文论学,他热情地一定要请我们吃饭。有一次,吃完饭已是7 点多,他说带我们看看槟城夜景,我开车,他指路。不想进错了一个路口,在黑暗的马路走了近两个小时,回到方老寓所,已是10点过了。方老笑笑说,今晚我带你们跑了半个槟城岛。
70 年代末,我在压力下停编《读者文艺》副刊,不久收到方老公子、诗人方昂的一封信,向我致意。我谢谢方昂,但知道这多半是方老授意的;我很感激他知情知理、照顾后辈的情谊。

(商余,14/9/2017)

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

经典



南丘【摄影诗】 诗与摄影

光是传道人/满怀奉献热忱/
他到来,为播撒希望/带着美景良辰/
他让你拥有看见的欢乐/也赋予你生长的养分/
他是热情的源泉/更是爱的化身/
离去时,仍留下霞光万丈/
却从不带走一粒灰尘

暗是忠实仆臣/背负夜色深沉/永远承担黑色的罪名/
皮肉戳满星月的伤痕/他使妖魔化为传说/
又使梦幻在睡眠里成真/他卑微又忧郁/
从来都默默无闻/即使铺天盖地/
也仅仅是步步紧跟

我站在这里撰文/为历史书写见证/
每片叶子都隐含故事/每项法则都刻入年轮/
我是光的坐标/也是暗的延伸/
我不结善恶之果/只呈现生命之恩

(商余,30/8/2017)

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条 纹 ——写给“动地吟2017 Gari, Tari…Lari”的演出团队,兼致L

照片提供/刘育龙

刘育龙【诗】

这不止是一个伤心的故事。(曾翎龙)

当最后一场的灯光亮起    
照向故事的句号    
我竟然已经开始怀念
那一段被折腾得疲累不堪
遭黑白条纹困囚的岁月
(这时候,你定会静静微笑,
   偶尔拿起相机,
用镜头抚摸我们的依依不舍)

我们送走观众
收拾好衣物    心情
陆陆续续去到露天的走道
喝大吟酿   吃炸鸡、Pizza
把安静无风的夜晚
喧嚣成周日早晨的集市
有人开始醉了
这一个像翠丽的画眉啁啾不停
笑声如小风铃叮当叮当轻敲心弦
那一个哭成潮湿的雨季
青涩又沛然的感伤
如此纯粹、晶莹
在哭与笑之间
夹着   一班想醉又喝不醉
想哭却哭不出的
沧桑中年
(你会淡淡地说:
“畅怀大笑还是办得到的,幸好。”)
一双双千帆过尽的眼神
静观这几个肆意哭笑嚣闹的
金黄太阳

照片提供/刘育龙

人生如戏   台上台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剧情
(而你,还受困于命运把梦的条纹
烙印在你灵魂的角色里)
整个8月的白昼和夜晚
我们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和穿梭
我们是上班族、丈夫、父亲……
我们是囚犯、学生、顽童……
练习朗诵、排戏、游戏、吹水
偷偷讨论我们的搞笑版动地吟
(例如   派遣修捷在水中加料
大伙儿把整个若鹏架起
狠狠栽进水桶里)
半夜下了课    育陶和我
溜去剧场附近的太上老君庙
打道场放置宝可梦
在暴风雨中
匆忙赶去和离开剧场
开车飞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天天忐忑今晚壹龄和柯杏又要如何训话
还有湫忆的排练时间提醒
偶尔收到酷酷却不冷酷的Dub的嘱咐
在浴室和梦中重复背诵要演出的诗
这一段狂狷铿锵如李太白诗的日子   转眼间
已消散如舞台上的轻烟……

我们走出舞台上的牢笼   回到
另一个更大的牢笼
继续对抗、忍受
生活中的倾斜和扭曲
(继续想你,继续期待
你苏醒的那一天降临 )

伤心也好   开心也罢
故事还没有走到尽头
这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也许
才出现第一个逗号

因为   这个经常风狂雨大的国家
不管身上披挂的条纹是灿烂
还是斑驳
我们始终如此担忧
又如此深爱……
(你,何尝不是如此?)

(南洋文艺,12/9/2017)

他的从政宣言

曾永生【诗】

假如能够
我愿为你撷下
夜空的一轮明月
温柔你每一个梦
再摘下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让浪漫
长伴你身边

相信我
也要相信你自己
相爱
可以很海枯石烂
五年太短
再加十年二十年
让爱情有效期限
地久天 长

亲爱的       容许我  
把今生的幸福和快乐
任由你操纵于股掌
发誓
无怨无悔

(南洋文艺,12/9/2017)

凶手/逃离

凶手
红尾箭【极限篇】
           
电视正报道一家人因玩金钱游戏而债台高筑,结果父亲带上无辜的妻儿走上烧炭的不归路惨剧。他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因为他想起几个月前他大言不惭对着他们拍胸口保证一定会赚大钱。如今,一张张的遗照仿佛在怒瞪着他,控诉着:凶手,还我们命来!

逃离
红尾箭【极限篇】

他脸色苍白,坐在一隅喘气。他觉得这儿越来越像地狱,四周充斥着令人窒息的不安。上个星期他的汽车不是无端端爆胎了吗?刚刚厕所的墙上写满诅咒他的句子,并警告他小心踏出大门。没错,肯定有人要对他不利。“不能再拖了,今天一定要马上处理……”他自言自语,并拿着申请调校的表格走进校长室。

(南洋文艺,12/9/2017)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

杨绛

追月【文学观点】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于1911年。杨绛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
我认识杨绛先生还蛮有趣的,不是从课本,不是从她的文章,不是因为钱钟书,而是微博上一篇关于她和钱钟书婚姻的文章。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她和钟书真挚的感情。从相遇到钱钟书去世都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我相信他们的婚姻是所有人渴望的爱情。一生能遇此知心人,足矣。
百岁的杨绛在写《我们仨》的时候仍然流露出对钟书的绵绵爱意。像刚堕入爱河的少女述说自己心仪的对象。我相信他们凝望彼此的眼神从来没有变过。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同一份爱意。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回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也回,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一见钟情。我认识钱钟书也是透过杨绛。钱钟书是文学家,是诗人。在著作《围墙》,尽显他的幽默风趣的性格和唯妙的写作风格。情才绝世,傲视群儒,笔下以荤见雅的如珠妙语让人莞尔。男女之事信手扎来,说得清新脱俗,只钱钟书。他说过,无亵不笑,绝对是个懂生活乐趣之人。
钱钟书的一句名言让我对钱钟书更加爱慕了。这句话表现出他对虚名的鄙视和风趣的性格。《围墙》出名以后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有位外国学者读了《围城》,觉得钟非常了不起,亲自打电话到府上希望能见他一面。钱钟书却拒绝了,他说:“如果你吃了一颗鸡蛋觉得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母鸡吗?”我说钱先生,您真是太不了解一个崇拜者的心思了。我对钟杨的崇拜之情也是恨不早生,知遇恨晚。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同时生,日日……哦不……后半段不能这么用。
在《听杨绛谈往事》里,杨绛口述了她和钱钟书在牛津如何“相依为命”。杨绛以自习生的身分和钱钟书到牛津。随丈夫到牛津也是为了照顾钟书的起居。要知钟书在文学上才气逼人但在生活上还是个孩子。杨绛爱相随,钱钟书才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时两人已成婚,在校外的小镇租了房间,两位书香门第的才子才女一起研究生活。为了解乡愁,生起灶炉烧菜,一起研发了红烧肉。白天,钟书上课,杨绛自己安排时间听课。周末在小镇上“探险”。一对小夫妻就在牛津里过得如此快活,真是羡煞旁人。
说钱钟书不能没有杨绛一点也不为过。钟书常常口无遮拦,因此常无意间得罪人,也不善应付交际。《围城》出版后,钱家来了好多邀请和电话,都是杨绛帮忙处理的。听说一个女人能够做到“男人不能没有你”就成功了。两夫妇在牛津社交圈子虽小但也常常被请吃饭,与几位中国同学也有来往。众所周知,钟书幽默风趣,常作诗与朋友互亏。在牛津的一位朋友曾说钟书,“人家口密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杨绛的才气
我非常喜欢杨绛的散文,尤其《杨绛文集》里的〈回忆我父亲〉、〈回忆我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等等。她对人物的描述深刻又微妙。对生活的平常和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看得至深。我想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必要的条件,其作品的魅力也在此。在〈回忆我父亲〉,她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与典故细腻的描绘出她父亲的轮廓,词语间流露她对父亲的尊敬。读完以后,我未见其人却又如见其人。她即真实又自然把他父亲带入我的眼帘,让我对他父亲也心生崇拜。其实我的第一部杨绛作品是《我们仨》。《我们仨》里面装载满满她对钱钟书和圆圆的思念,字字句句刺痛人心。第一章带出她如何失去丈夫和她女儿。每看一次就落泪一次。我相信有相同经历的人,读到这里都会心里悸动。不管是新伤口还是旧伤口,总让人痛到深处。接下来的几章,杨绛细细思念与家人片片刻刻的时光。那幸福还是大过悲伤的。
《走在人生边上》让我们见识到晚年的杨绛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更看到一位的睿智的先生对生命的认真和追求。杨绛一生认真得追求人生之最,不管是文学上还是个人修养。并不是每个在世上的人都生活着。但杨绛是一个一生都认真努力生活的人。她一生拉扯生命的张力,把人生彻底享受尽了,也无愧于心。
杨绛的文字辨识度高,她的文笔总是这么实在又真诚,平淡又从容,耐人寻味。平淡里有灿烂,灿烂至极以致归于平淡,然而平淡归真。她的文字不是奢宴,而是淡淡的白粥加上家常菜,味道朴素真实。清淡的白粥不容易饱,吃完一碗会还想再添一碗,而且家里的白粥是吃不腻。她的文章读上一边一定会想读上第二遍。她的文笔让我觉得她的心是稳重、温柔而淡定的。任何事到她笔下也变得柔顺、温驯。
杨绛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翻译的《堂吉科德》被称为翻译作品的佳作。她翻译兰德的诗《生与死》让人记忆深刻。原文: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 It sinks / I am ready to depart”译成:“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用火萎了来形容 “it sinks”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原本压在心里承重的感觉也被减轻了。用“萎”来形容生命之火很容易就让人想到生命的流逝。杨绛形容得恰到好处,让这首激昂的诗进到另一种优雅和潇洒的境界。原本的熊熊之火遇到杨绛也萎了。
在牛津的时候,杨绛是自习生,成天泡在都在牛津图书馆读书。那牛津大学图书馆满书架都是文学经典,大多都是限于18世纪。19、20世纪的的经典被牛津当成通俗书,连入图书馆书架的资格也没有。她只好到牛津镇上图书馆借阅19、20世纪的经典。就这样,杨绛从一本经典到一本经典。在《我们仨》里,杨绛说:“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钱钟书假期时候也沉浸在图书馆,白天外文书,晚上中文书。几年下来,两位的读书量相信在牛津无人能及。那立志把牛津图书馆读垮的精神教人佩服。
钱钟书做诗的造诣比杨绛高。他的生活处处都是诗,虽然常常是生活乐趣开开玩笑而已。钱钟书想教杨绛作诗,杨绛不肯学,但两人会一起背诗。在牛津,钱钟书也念文学,读了一本书后会互相交流心得。两位想必就是这种文学上的交流让两人在精神上和心灵上得以满足。
对杨绛家庭生活的好奇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一个文学爱好者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才气,一个知性女人的崇拜之情。同时也崇拜一个在纷纶时代出身的才女的正直坚强的操持。杨绛,作为一个文学家,对那个时代的纷乱和转变的感悟以及应变,我佩服。作为一个女人,她和丈夫,家庭的深刻情感和生活是我想学习的。2016年5月25日,杨绛与世长辞,享年105岁。一时之间,曾受她文字熏陶的人都悲痛的吊唁。“我们仨”再无生死离别,只是中国又失去一位先生。从此再无女人能被称为先生。

(南洋文艺,12/9/2017)

借东风,古晋路

碧澄【诗】

没理由为你立碑呀,惹兰古晋
你还活生生在跳动的心脏边缘
每日每夜让求生的人不歇奔跑
每听到人的夸赞你就咧嘴而笑
你学会做人的哲学一切无所谓

两旁不见一对猫咪在游荡交配
它们不是熊猫,从没季节思维
有人揶揄你不曾听闻“默迪卡”
单借来一抹东风就扬名六十载
世界上没一宗买卖有这么划算

不能违背良心称许你贡献良多
得天天哭着脸排着长车龙践约
只因没有空路、水路提供挑选
私事必须处理,公事不可忘记
为了公司的需要,家人的温饱

总缺乏精心打造,吸睛的事物
当今世界原就回归单纯和单义
谁愿意花费精力心思进行构思
于无生产价值,悖逆功利原则
你笑说,这与我何关亦曷故哉

单调不会引发争议更何来起义
任日子在炭气增添浓度中累积
让岁月在车尾红灯的抗议消逝
反正就是如此,小鸟不来啁啾
猫咪远离这荒漠,狗狗也点头

不论是白天夜晚,并没有分别
见不到人影,都躲到水泥森林
谁人理会干涉他们何为、胡为
生活乃是非曲折的汇集,你说
谁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他就是

水泥森林时刻扮演小丑的角色
不断在空白处添加幽默、趣味
这个突然站立,那个蓦地蹲下
从没有规律节奏逐渐变为形式
人们依然把注意力放在驾驶盘
让思想感情在无垠的空间翱翔
你该了解,你的吸引力在消退

那弯新月和鼠鹿,羞愧地闪避
不得不让路给强词夺理的伟论
沙哑的声音还得支撑一段时候
偏偏土产以及舶来品乘虚浮现
哥呀妹呀尽吐虚假的情情爱爱

人说惹兰古晋不规范,古晋路
那又规范了吗,为何不是猫路
反正借过来,能充分使用就好
你经常以神山路的延续而自豪

(南洋文艺,12/9/2017)

2017年9月7日星期四

「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9/1-9/30受理申請

「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9/1-9/30受理申請

國藝會2016年首度舉辦「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受理馬來西亞籍作家之華文長篇小說創作申請。本專案經費由國藝會「藝企平台」媒合,邀請馬來西亞籍在臺企業家潘健成董事長(群聯電子有限公司)、郭文德先生(前南山人壽董事長),全額專款贊助為期三年。

今年度徵件,201791日至930受理申請。補助名額1,補助創作費新台幣50萬元。創作成果如經考核評鑑通過,國藝會將協助在臺出版及後續推廣。申請資料可採電子郵件、文件郵寄或親送申請。申請需檢附:創作計畫、創作試寫稿(至少15,000)、已發表文學作品(註明時間和出處)或文學著作。補助辦法及申請表格請參附檔或可至國藝會網站(http://www.ncafroc.org.tw)補助廣場/補助申請/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下載,

或電洽:886-2-2754-1122*203 王小姐,emailtszyi@ncafroc.org.tw

「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辦法

    105(2016)913日第七屆第十五次董事會核定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本基金會)
 贊助單位: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郭文德先生
            宗旨
1.    鼓勵優秀馬華長篇小說創作及發表。
2.    促進臺灣與馬華文學交流及發展。
            補助考量方向
1.具文學發展潛力、開創性者。
2.體現時代精神和群體之前瞻思考者。
3.作品具突破性、創新性。
            申請資格、補助名額及補助費用
1.具馬來西亞國籍且從事華文寫作者。(申請者須為創作者本人)
2.補助名額:每年一名。須完成12萬字以上之全新創作。
3.補助金額:創作費新台幣五十萬元。
4.為妥善分配有限之藝文資源,同一計畫如已獲臺灣政府單位或本基金會相關文學創作發表補助,不得提出本專案之申請。
            申請及公佈時間
1.受理申請時間如下:
2016年:徵件公告日至20161130
2017年:201791日至930
2018年:201891日至930
2.公佈揭曉:經本基金會董事會核定後,於受理收件當年12月底前公告。
            申請方式
申請資料可採電子郵件、文件郵寄或親送申請,請於申請截止日18:00送達本基金會(電子郵件至截止日23:59)
收件電子信箱:novel@ncafroc.org.tw
寄送地址: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灣)臺北市仁愛路三段1362202)
申請詢問電話:886-2-2754-1122*203emailtszyi@ncafroc.org.tw
            創作期程
自補助結果公告後,次年1月起,為期2年。得申請延期1次,
至多1年。
            申請書(附電子檔)
()計畫內容須以正體中文(繁體)書寫。應包括
1.現職、作品發表經歷。
2.創作理念(應包含主題、形式、內容大綱)。
3.計畫預期成果(預計完成作品之字數或作品規模)。
完成作品之字數需為12萬字以上。
4.創作試寫稿至少15,000字。
()申請附件
1.已發表之華文文學作品(註明時間和出處)或已出版之著作。
2.馬來西亞身分證影本。(若現居地不在馬來西亞境內者,須另提供國際護照影本)
            評審作業
由本基金會董事會遴選相關專家學者五至七名組成評審委員會,針對所提申請案進行審查,評審結果經董事會核定通過後公告。
            著作權歸屬及配合事項
1.著作權屬作者所有,但須無償授權本基金會及贊助單位,部分內容以非營利為目的,作為公開發表及利用。本基金會與受補助者須簽訂合約,有關著作權歸屬細則、撥款及核銷事宜依合約辦理。
2.計畫結束後檢送成果報告書一份、創作成品電子檔(光碟片)一份、創作內容摘要一份向本基金會核銷結案。
3.創作成果經評鑑通過後,首次出版由本基金會統籌於臺灣以正體中文(繁體)出版發行。獲補助者需配合本基金會推動相關藝文活動,並公開發表補助計畫執行成果。
4.補助外籍人士依中華民國所得稅法相關規定辦理代扣繳稅額。
            本專案經本基金會董事會核定後實施,其修訂時亦同。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

你的男朋友呢?

木羊【香江寄语】

登机的时间到了,大家鱼贯步入机舱。两个空务员站在舱门边迎接乘客。他们的工作一般是向乘客打招呼、查看登机证,并指示乘客座位的方向。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70、80岁的老太太。一个站在舱门边的男空务员突然嬉皮笑脸地问她:“你的男朋友呢?”老太太没料到这样的问题,一时楞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当她走入机舱后,才掉头生气地回应:“我有很多男朋友,你可能是其中一个。”然后她对我说:“这家伙怎么乱说话!”我相信老太太当时真的很气愤。我不知道她稍后是否会向X航投诉还是以后不再乘搭X航。
我不知道那个空务员对老太太的回答有什么反应,因为那时我已进入机舱。但我也认为那个空务员的话题非常无礼和不当。也许他只是开开玩笑而已,但开玩笑要看对象、地点和时间。西方人也许不介意,但一个祖母级的华人老太太,绝不会接受这样的玩笑,因为这是极大的冒犯。
空务员的衣著、打扮、谈吐和举止,代表了航空公司的形象。所以空务员的制服都是以高雅端庄为主。大家见过性感的空姐制服吗?不会有的,因为机舱不是表现性感的地方。空务员的谈吐,也必须庄重有礼。举止更要斯文稳重,不能给乘客轻挑的感觉。所以,刚才提到的空务员,我认为他的谈吐举止都不会被华人乘客接受。假如老太太向X航投诉,我相信他一定会受到处分。
开玩笑是有底线的,不能毫无约束。在服务行业里,客人至上,在语言上绝对不能损害客人的尊严。不然谁愿意花钱受气?几年前某航空公司的空务员在送餐前开玩笑地对同事说:“喂食的时间到了。”没料到被一位乘客听见,并认为这是对全体乘客极大的侮辱,因为空务员把乘客当作是畜生。到达目的地后这位乘客马上向媒介和航空公司投诉。结果航空公司要公开道歉,空务员则被停职。
这件事说明说话要恰当。不论在什么场合,得罪人的话不能说,也不能随便乱开玩笑。

(商余,6/9/2017)

这真是分享吗?

周若鹏【若智大愚 】

为什么有的人太喜欢吃榴梿,有的却不喜欢?
这是个谜,我怀疑这是天生基因使然,
就好像左撇子吧,不能硬拗。

小时候我的身体被侵犯过。
有一次长辈们围吃榴梿,一刀砍下,掰开,气味溢了出来。我正要逃开,长辈拉着我:“好吃啊!请你一颗。”我说不要,他拿了一颗硬塞进我的嘴:“要试过你才知道好吃!”
我要吐,他说:“吞下去!”
是的,这样就算是被侵犯了。当年勾践吃屎,至少还是自愿假装的,后来还骗了整个国家回来。这下你硬把榴梿塞到我嘴里,算家暴了。
为什么有的人太喜欢吃榴梿,有的却不喜欢?这是个谜,我怀疑这是天生基因使然,就好像左撇子吧,不能硬拗。我知道长辈是一番好意想分享美食,但他怎不想想他的美食对我来说是大便?

分享喜悦却不领情
啊,我最近又喂过谁吃大便了?我说的不只是榴梿。
生命中总有一些你特别享受的事,很希望和人分享。比方说你很喜欢旅行,硬扯另一半同行;你觉得健身很好,力劝朋友加入;你觉得读书很棒,硬把书本塞进他们的包包。但他们就是不喜欢啊,这样做徒惹反感,敬你而远之,到最后是你自己觉得受伤:哎呀,我只是想分享喜悦,怎么他们都不领情?
除了分享“好东西”,就是分享“意见”。每个人总觉得自己的意见最睿智:你应该创业、应该辞职、应该结婚、应该分手、应该买这款车、应该买那栋楼。对方不听,你便觉得他冥顽不灵,其实冥顽不灵的是你自己。你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为他人设身处地的,他的情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比方说你劝人创业,而其实你只看到他专业能力强,可曾考虑过个性必适合面对风险吗?

享不享由他去
你确定你真的在分“享”吗?
想要分享,是善意没错。比较恰当的方式是,“分”出来就好,“享”不“享”由他去。把榴梿端出来,让要吃的人自己拿。好书介绍过也就算了,要读的人自己会买。有的人天性是宅男宅女,不必拉他们行万里路。也许真有的人享受痴肥,又何必逼迫他们运动呢?
唯一例外的情况是,对方是你的孩子,你有责任非要开阔他的视野、加强他的能力,那么你还勉强有理由把意见加诸其身。但就算是孩子,最后还是得让他自行发展的。起初他听你的话吃了一口榴梿,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再逼下去,就要和你脱离父子关系了。如果对方不是你的孩子,且让别人好好以自己的方式过日子吧!
如果有机会再见到那长辈,我会请他买完我的诗集,然后陪他一页一页、一句一句地读。我有3本,共约300首作品,第4本来着,我看他在第几首诗开始呕吐求饶。

(商余,2/9/2017)

我们也当过游客

欧宗敏【庇能风情】

车子排长龙和游客如潮水状况,伴随旅游旺季出现,
确实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通勤和生活作息。

每当学校假期或者连续公假来临时,马六甲、金马仑和槟城是目前国内游客选择前往游玩的三大主要地点。如果有幸在所谓旺季时前往这3个地方旅游的朋友,应该也有幸见证所谓“游客淹没旅游景点”的盛况,而轮流排队等候更成为旅途中最常做的事(也是烦躁的事)。
有时候烦躁的情绪不只是游客特有而已,居住在旅游景点一带的民众,或多或少也会有类似情绪,当旅游旺季到来的时候。作为槟岛居民,我们和金马仑、马六甲居民一样,或多或少有着同甘共苦、难兄难弟的情怀,当车子排长龙的时候。

游客多时发怨言
车子排长龙和游客如潮水状况,伴随旅游旺季出现,确实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通勤和生活作息。我们在岛上生活,虽然已经习惯调整与更改外出时间、用餐地点和通行路线(抄小路是老槟城的强项),可是遇到车子堵塞、脚车挡路,也免不了碎碎念几句。
其实最多也是碎碎念几句而已。我们不会也不应该指责游客到来扰乱了我们的生活,毕竟在这个now everyone can fly的年代,无论在国内外,我们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有了当游客的经历,当然也有了同理心。既然我们常去人家的地方走走看看、吃吃喝喝,又怎么可以对前来游玩的游客指指点点、呼呼喝喝,感觉不爽呢?
当然,游客当中也有大声喧闹、举止粗鲁、礼貌尽失的,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是吗?
几年前在京都旅游时,向路边一位妇女询问锦市场地点(让她看地图),她二话不说就领着我和太太往前走,不到20公尺就到了。我们向她点头致谢,她一面鞠躬一面快步走回去。我们才发现她是停车场的员工,有车子来了,她赶紧回去工作岗位,她的热心与礼貌令人难忘(一般人只需举手指出前方,我们就感激不尽了)。

帮游客当回馈
几年前在土库街行走遇到一对男女询问如何去香格里拉酒店,正想告诉他们如何前往时,天空下起毛毛雨,我要他们等候我驾车过来。他们上车后,发现他们讲华语,原来是上海人(之前用英语交谈,还以为是日本人),刚刚从浮罗交怡乘船来到槟岛。抵达酒店时,女生要付车资表达谢意,我笑笑地拒绝,反正顺路嘛,临走前还告诉他们,只要看见这座高耸摩天大楼就能走回酒店,古迹区很近,不需要花钱打滴(那年Uber尚未出现,德士乱收费)。
在国内外旅游,常常受到当地人的协助与恩惠,因此在岛上帮忙游客解决小小困难,算是同理心或者回馈吧。

(商余,1/9/2017)

树胶研究院与 园丘管理

马来亚树胶研究院。(照片提供/冰谷)

冰谷【人生风景】
马来亚树胶研究院各项专家云集,同时长期免费为橡胶种植业者提供各种服务,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控制,随传随到,非常尽责与有效率。

有位银发新交,某次互聊过往,我向他吐露我曾落脚一个橡胶园长达25年,有点坚守原职的得意心态。“我大学毕业后在一间电子厂服务35年,直到退休!”我听后楞住良久,在职场上像这样从一而终的例子,的确难得也很罕见!
胶林远离城镇,有人听到就退避三尺,我竟在密植郁林中生活了25个年头,这不但令许多亲朋戚友深感惊奇,连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些被固定距离、站立像兵士的橡胶树,值得如此长时间作明察秋毫地研究吗?
从基楚种植到品种认识、驳接技术到秧苗培养、土质概念与肥料管理等等,其实3年学习就很足够了;树胶研究院的实习课程也仅3个月而已!当我懵然耗费了人生最珍贵的青春时段,从橡胶丛林中抽身而出时,几乎已白发苍苍了!
我国以农立国,尤其橡胶产量曾经雄居世界首位长达一世纪。这期间,园丘业需要大量胶工与管理人才。本土巫裔、华裔与印裔填补了割胶的空缺。管理人才方面,马来亚树胶研究院(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简称RRIM)在陪训胶园管理人才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设立了短期的训练课程,门槛不高,3种语文及格即可申请受训。我何其有幸,既无农业学院的一纸证书,复无树胶研究院的通关宝卡,竟昂昂然走进一个大园丘当起管理员,执行割胶、秤胶和计算工资的任务。这说明了当年的确渴才殷切。

免费提供专业咨询
不过,当时心胸却也忐忑不安。作为一个从小在胶林长大的孩童,拿过胶刀,割过胶树,但这只是一些割取胶液的技巧和保护胶树免于受伤的皮毛体验,然竟促成我通关的大本钱。
橡胶种植说难其实不难,说容易也非全然容易,这要看你站在哪个位置办事。如果你身为主管,当然懂得愈多,办事就愈得心应手,事到无求品自高。然而,纵使你对橡胶种植与管理一知半解,也可以控制胶园,大问题由树胶研究院代为解决。
卓越的马来亚树胶研究院不只闻名我国、甚至也是世界研究树胶的最高机购,各项专家云集,同时长期免费为橡胶种植业者提供各种服务,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控制,随传随到,非常尽责与有效率,令种植业者十分安心。

落叶病引起恐慌
橡胶虽然容易种植,但凡农业若大面积栽培,虫害发生的机率就增加。记得约在1985年间,很多大园丘的胶树发生了严重的落叶病,在种植界引起一阵大恐慌,树胶研究院即刻派遣飞机到患区喷射农药,为园丘业解困。
研究院的另一项贡献为不断研发胶树高产量新品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工资与生活费也水涨船高,园丘业不断面临成本提高的挑战。因此研究院为了平衡园主的利润收益,不断研发高产量、低病害、树围健壮的新树种,让园丘业提高胶液产量,获得双赢成效。
马来亚树胶研究院可以誉为橡胶业的支柱。

(商余,7/9/2017)

木偶

陈美枫 /摄影

陈美枫【四海兄弟】

很久没看木偶戏了,在越南首都河内,我和美英去看了场水上木偶戏。
仔细想想,其实我这一生人并没看过几场木偶戏。这种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民间艺术,似乎经不起时代潮流的冲击,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被民众淡忘了。我在海外旅游时,偶尔在纪念品店发现个造型惹人喜爱的木偶,把玩之余,往往爱不释手,非得把它买下来不可。木偶带回家后挂在客厅或书房,确是增辉不少,唯独遗憾不懂如何拉线舞动那小木头人。
河内仍然有木偶戏上演,而且是独树一帜的水上木偶,的确让表演艺术爱好者惊喜,即使一般游客也都不会轻易错过观赏这种独门艺术的机会。
进入剧院之前,我满以为木偶戏之所以称为水上木偶,皆因戏台建在水上,让观众有隔岸观火的感觉而已。看过表演后才恍然大悟,我的想象和实际情形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原来木偶戏是真的在水里表演的呢!控制木偶的人躲在帐幕后面,观众看不到他们,只看到各种人形木偶和动物木偶在水面上活动,维妙维肖,有时还弄得水花四溅,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差点忘了它们全是木偶,直到最后操控员出现在帐幕前谢幕的时候,大家才如梦初醒,一时掌声如雷,台前台后的演员皆获得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互联网上看到大师级的中国书法家,靠操控执笔的木偶写出龙飞凤舞的毛笔字来,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师不仅书法一流,连操控木偶也一流哦!
这世界,既有不少玩木偶的高手,同时却也有不少自愿降格为木偶的人,他们放弃自己的原则、价值和思维,任他人摆布,有如行尸走肉,走狗不如。生为人却自甘堕落成傀儡,是可怜乎?可悲乎?抑或可恨乎?

(商余,31/8/2017)

小白

照片提供/庄若

庄若【椰子物语】
小白娇娇柔柔,陪伴了我近乎10年,
却不呈老态。只是记性已经不好。
起了床,到浴室里刷牙洗脸。心血来潮,伸头看看,床头的小白已醒了,与我对望了一眼。
猫儿都有个奇妙的本能,是什么时候都马上可以察觉你窥望它并且回望,脸上出现一种奇怪的表情,好像是“为什么你动作那么奇怪的”的样子。网络上也可以看到的类似视频。我从门缝中窥望出去,不管什么时候,至少有一头猫回望我,跟从我的移动转移视线。

猫耳朵更灵
从多人都说猫儿的眼睛好,可以望见很远的东西。我怀疑他们的耳朵更好。以前爱伟曾经跟我说,我摩哆在屋后另一条街U转的时候,猫儿已经蹲在门口等了。如今我下班回家,开了铁门木门,或蹲或站,小白总温静地在门口徘徊,等候。
小白,是我们家里12只猫的大家长,其他猫都是它的儿孙。小白样子生得柔柔小小的,并不显老——说起来,也差不多有10岁了。它是从前在32 Square开店时,一只自来花猫在餐馆生下来一胎4只的仅存硕果。自来猫把小猫生下不久就离家出走,置孩子不理。当年每到下班的时候,我和猫儿隔着一个玻璃门,4只小猫嗷嗷妙妙地叫,依依不舍。
那是3白1黑,3公1母的猫儿。小白是唯一的母猫。其中两只公猫,毛松松白白的,很漂亮,一头“弯尾巴”,因为店员不小心拉开闸门,让它跑了出去,不到半小时就给停车场的车撞死了(据说街猫平均只得两年寿命,不是给车撞,就是生病或给野狗咬死。)另一只“长尾巴”则是失踪了。我从商场的闭路电视中看见它从半掩起来的窗口爬出去。商场员工跟我说看见有越南人抱走,我只希望不是真的吧。
剩下的猫儿,是小白和小黑,后来都给我搬回“城市之光”公寓。小黑是一头漂亮的虎纹灰猫。健硕高大,虎虎生威,有一天看见它蹲在猫盆里,脸容严肃,我还拍了一张照片取笑,把照片放上脸书。下班后却发觉它倒在地上死了,可能是小便不出中了尿毒。所以后来我间中会买一些利尿通便(Urinary)不会生石的猫粮,免得重蹈覆辙。

老猫患健忘症
如今小白娇娇柔柔,陪伴了我近乎10年,却不呈老态。只是记性已经不好。下班之后,我坐在矮桌前用笔电,回头总是见它温静地蹲着看我。哦,想吃猫粮呵,可是刚才开给它吃,还未吃完呵。只好抱它到粮盆前面,它看见了,便低下头继续吃。有我陪它,好像吃得特别平静似的。我摸摸它的背。
每一日要上班之前,我只要跟它说一声(小白,要出去了),拍它一下,它都会马上跳下床,走到房门前,开门径自走出去。有哪一只后辈在外面挡路,它气一来,即刻“吼”一声扫一个巴掌,再扬长而去。

(商余,31/8/2017)

大士爷高高在上

小黑【半张桌面】

在大山脚这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小城,七月份膜拜大士爷的传统,已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庆典。

大士爷的节庆来了。
每年的农历七月,全马各地的大城小镇都会有善男信女在街头巷尾的旷地上矗立起来一座纸扎的大士爷塑像。大士爷的塑像有的高不及10尺,有的20尺以上。大山脚的大士爷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高度年年增长,是一个不可言说的传奇。
在大山脚这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小城,七月份膜拜大士爷的传统,已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庆典。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在巴刹附近玄天大帝庙边上,一定会准时搭建一座纸扎的高大、威武的大士爷神像。这一地点的大士爷是最早的一座。其他街巷的大士爷还是后来才扎起来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大士爷,玄天大帝庙边上的这一座是每一年都在成长的。以今年为例子,今年的大士爷就长了2英寸。全高27英尺2英寸。

怀念小说家宋子衡
看见大士爷的塑像,一定会怀念小说家宋子衡,因为子衡就是以扎纸为生的。子衡的手艺扎实完美,办事认真。他一生有两项坚持,其一是从事扎纸的生涯。生命就在扎纸中流失。但是他很坦然接受,因为这是他糊口的手艺。他说过:“如果没有人老去,那么我就死了。”这是宋子衡的黑色幽默。当然大家度知道,子衡的第二个坚持就是创作,而且独沽一味,专心写他的小说。
宋子衡的小说写得好,马来西亚的作家都会认同,但是国外作家不知道。1992年我受邀到新加坡出席一个评审会议,刚好子衡的新书《冷场》出版不久,我向他拿了10本,到会场分赠作家,其中包括龙应台、阿盛,还有莫言。会议结束,龙应台北上吉隆坡,她在会场说,还未来马来西亚之前,还以为马来西亚人是住在树上,大家当然哈哈大笑,觉得她很幽默,那时候她的《野火》烧红半边天。
莫言当时也北上,经过怡保,到达槟城。在讲座会上,他说这几天读了本地作家宋子衡的小说,写得不错。听后我为子衡感到高兴。

学生卖彩票捐助学校
我们的学校和大士爷还有一个因缘。30年前,我们的学生就在大士爷的旷地前面售卖彩票捐助学校。谁不知道,独中的学生是要自力更生的?每一年的中元节还未到来,我们就开始向善男信女募款了。我们的方法是,每一次乐捐10令吉,就回馈一张彩票。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到大士爷坛前募捐。这样子不但可以募得一笔款额,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胆识。我的学生,办大活动都绰绰有余,敢于敲大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都是每年的爱校筹款训练的胆子。30年前,我们只推出3000多张彩票,时光荏苒,托大士爷的福,今年我们的学生可以推出去7万张彩票。
山不转路转,独中虽然面对种种障碍,我们还是能够在夹缝中寻获生机。

(商余,6/9/2017)

2017年9月4日星期一

火种


邢诒旺【诗/图】

树是未燃之火
有一种阅读,是回到
火的子宫

(南洋文艺,5/9/2017)

童年

谢双顺【诗】

光阴是吹奏的倍低音长笛
小雨,在低沉的音阶簌簌划过
羽状复叶,和外婆陈旧的杂货铺
后巷的童年直立,余甘子树下
野生的余甘子
色泽平庸,少人青睐
熟透的余甘子像金黄色的雪花
飘落,满地
冬天,童年的甜点
腌制的余甘子蜜饯
先苦后甜, 那是外婆教导
做人的道理
口中尚余的甘香
足以回味经年

窗外雨丝,稀稀落落
簌簌划过,外婆慈祥的笑容
青涩多情的余甘子
刀光剑影的童年

(南洋文艺,5/9/2017)

香自苦寒来的梅花 ——纪念无神论者唐和裕及其一班挚友

唐林【诗】

岁月已经过了80多年
饱尝了亲朋凋零滋味
在中国4月4日清明节
央视播清明节风俗习惯
有生者对死者思念祝福
热闹得像人间真有冥界
使我想起今年3月4日
新加坡逝世的无神论者
84岁唐和裕及其一班挚友
早逝的林清祥刚逝的刘钦衮等
他们置身神鬼泛滥社会
50、60年代“紧急法令”时期
身心多次被拘押和煎熬
始终不渝坚持无神论者
勇敢为人生写下了名字
在历史转折的黑暗时刻
以自己平凡而坚毅生命
为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
确是香自苦寒来的梅花

4/4/2017稿于广东东莞
15/8/2017修于积罗新村


(南洋文艺,5/9/2017)

内伤

 周瑞康【极限篇】

他在建筑工地工作,天气热得快要把皮肤给掀开。
午餐时间到,工人一窝蜂躲到阴凉处吃午饭。其中一位工头开口说话:
“昨晚我的宿舍进贼。半夜醒来,看到一个黑影正要偷米。我慢慢走到他的身后,用铁支打他左脚。虽然没抓到,但他应该痛死了。”
待工头离开后,他才慢慢地坐下吃饭。他掀开裤管,左腿出现一条长长的瘀青。

(南洋文艺,5/9/2017)

候机室的胖男人

朱广邦【极短篇】

即使昨晚太太已帮我网上报到,到了KLIA机场,挂行李的柜台还是挤满人。我想起太太交代,挂了行李马上通关入内。不久前比利时机场才发生恐袭爆炸事件,死伤惨重,人人自危。
第十号登机匣门的候机室,已坐了不少旅客,我找到位子刚坐下,一个皮肤白皙且肥胖男性洋人,紧跟着在我身边空位子泰山压顶般坐下,且在另一空位子上重重甩下随身肩包。肥胖男人看来50岁上下,顶上金髪已显得有点儿疏疏落落,他脸色红润,身躯圆滚滚,顶着个啤酒桶肚子,身着高级有领休闲T裇和短裤,脚踏一双夹趾拖鞋,怎么看都不像搭乘国际航班的旅客,倒像在浮罗交怡,或是其他海滨渡假胜地五星级酒店游泳池边,常可看到的富豪级西洋游客。
他在我身边坐下,手机便响起,他按下接听钮,声音低沉柔和,用英语说道:“ 甜心,我已在候机室,再过几分钟就要登机了,宝贝,你还好吗?甜心,你别又哭了,你已怀孕,要好好保重身体……”
我并非想窃听,然候机室偌大,男人却选择坐在我身边,他嗓门大,说话率性,旁若无人。我尝试专心滑自己手机,不去窥探别人的隐私,可我彻底失败了。
“甜心,我一定会回来的,一个礼拜,最多10天我就会回家来。别哭了,我不是告诉你了吗?吉姆士在悉尼已帮我把文件弄好了,珍妮要什么我都可以答应,小约翰和安妮可以跟着她,我不会跟她抢。宝贝,请你相信我,签了字我马上回来。”
电话那端的女人是否停止了哭泣,我无从知晓,我低着头继续装着在滑手机。
胖男人专心聆听了片刻,屡屡点头,“嗯,好,我知道,我会按时吃药,我不会有事的。宝贝,我快要登机了,到了悉尼机场,我会马上挂电话给你,我也交代了那印尼女佣─她叫什么名字?说我回来之前她不准请假。宝贝,你得照顾好自己,我爱你,我得挂电话了。”
胖男人打开随身行李袋,取出一个看似一个星期份量的,粉红色半透明的塑胶药匣子,晃了一下,侧耳听听药匣里药丸碰撞的声音,我眼角扫瞄到他打开几个匣子的盖子,用手指搅拌里面各式各样、多种颜色的药丸,似乎在清点药丸的数量,却没拿出来服用。接触到匣子里的药丸,听到药丸相碰的声音,似乎给了他好好活下去的信心。他脸色愉悦,把药匣子关好,又在耳边轻轻晃了两下,才满足地把药匣子收入行李袋。
      胖男人的手机又响起,他瞄了一眼手机银幕,按下收听键,声音有点不耐烦,说话的声音已没有刚才的柔和:“什么事?”他听了片刻,用近乎怒吼的嗓门嚷道:“我早就警告过你们,不要听信阿尔法公司那王八经理的一派胡言,你们就是不听,好呀,现在出问题了……” ,他这才想起自己在大庭广众,稍为压低嗓门,继续说道:“要怎么解决那问题,你该去请示张副理,我被调派到这鬼地方分行两年,我的约期已满,张仔他应该可以作主处理这些你们自找的问题,真的解决不了,等我回悉尼总公司再说。”他姆指一按,气呼呼挂了电话,口中念念有词,似乎还在咒骂职员的无能。
       候机室响起英语播报:“各位旅客,吉隆坡飞往悉尼的MH141班机即将登机,我们先请有需要帮忙的旅客,及头等舱贵宾……”胖男人步伐蹒跚走到登机匣门,出示机票,在两位马航服务员躬身哈腰招呼下,臃胖的身影消失在登机通道。
      我迫不及待按下太太的手机号码,告诉她“我出差完一定会马上回家来”,听到太太娇声责骂我“你在说什么神经话”,我才高兴且放心收起手机,等待经济舱登机的呼叫。

(南洋文艺,5/9/2017)

通道/出口

无花/棋子【一图二文系列】摄影/无花

通道
无花【诗】

且慢
黑暗的尽处或是埋藏更庞大的
黑暗。隔空取暖
怀着神似的斑斓梦境
彼此狭长的过道直冲
唯一的出口
有光的境域终将孕育我们的影子
我张大口
流逝的时间回吐成河
在河的彼岸等
你张大口
贪婪地吞咽如时光之兽



出口
 棋子【极限篇】

“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但是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非常抱歉,在我的世界里,人是没有秘密的。”
“那该怎么办?想说又说不出口,憋在心里好难受。”
朋友递给我一张照片,吩咐道:“有什么秘密就对它说吧。”
半信半疑,当晚看着照片中的那张大口,把所有秘密和盘托出。
没多久,感到头晕恶心,赶紧跑进厕所吐出难闻的液态秽物。
我不解,打电问朋友。
“你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照片是寮国琅勃拉邦寺庙里的排水设计。”

(南洋文艺,5/9/2017)

阿多尼斯:流放、语言、诗

阿多尼斯著《暴力与伊斯兰》

李有成【文学观点】

阿多尼斯(Adonis)自1980年代起即旅居巴黎,离散数十年,却未因此而自视为流放者。在他看来,流放涉及“政治、民族主义及意识形态”,职是之故,在2015年出版的对谈录《暴力与伊斯兰》(Violence et Islam)中,他对精神分析学者阿德罗赫(Houria Abdelouahed)表示,在自己的祖国叙利亚他反而会自觉是位流放者,因为在叙利亚,话题经常不离“政治、民族主义及意识形态”;而在法国或其他欧美国家,他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虽然身在巴黎,而且法文流利,但是他主要是以阿拉伯母语写作。
语言是根植的地方
他说:“我的语言就是我的国家,我的地理,我的空间,这是我根植的地方。”这也正是已故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Mahmoud Darwish)所说的,“我是我的语言。”
就像千千万万巴勒斯坦人的命运,达尔维什一生颠沛流离,失去土地,失去家园,失去自己的河流、自己的树木,唯一剩下的,而且无法被剥夺的,就是自己的语言。他的语言证明他的存在。
阿多尼斯对语言有一套独特的看法,这个看法影响了他对阿拉伯诗歌的理解。简单言之,他把语言分成父性语言和母性语言。前者是文化的语言,后者是自然的语言。这种语言观又与他对伊斯兰教的了解有关。他推崇母性语言,由于这种语言是自然生成的,具有普世性,就像泉水从土地喷涌而出那样。在与阿德罗赫对谈时他还指出,“是宗教限制了这个语言,并将之去普世化。诗仿佛泉水那样涌现。就像风,像光,或者像沙漠的动态,像一棵树或棕榈。伊斯兰之前的诗完成于所有教条与理论论证之外。这样的诗自然,因为这样的诗是纯粹即兴自发的女儿。”这就是宗教介入之前的阿拉伯诗歌。他认为当代阿拉伯诗人多半缺少勇气,动机不足,他们“害怕与宗教文化适当地切割”。
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一样,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仰赖的是阿多尼斯所说的父性语言——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已经受到重重屏障,背负过多外加的使命与要求。以这种语言创作的诗重点不在语言,而在那些促使诗人下笔的事物。阿多尼斯的结论是:“此之所以最接近创造性的人类的语言是与母性关连的语言。此之所以这种语言被称为‘母语’。”
在谈到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时,他特别强调前伊斯兰诗歌的重要意义;在阿多尼斯眼中,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波斯诗人努瓦斯(Abū Nuwās)的作品,就远比20世纪的许多阿拉伯诗人还要现代。他说:“他创造了另一种语言与另一个世界”,一旦跟宗教世界或宗教视野中的世界切割,“他的表达工具就不一样了”。
诗的载道目的不同
从上述简单的论证不难理解,阿多尼斯何以坚持要以阿拉伯母语创作,何以他无意将自己归类为流放者。政治、宗教、意识形态,乃至于商业主义与诗的追求大异其趣。诗求真,属于阿多尼斯所说的真的知识。“诗如果停止求真,诗就毫无意义。”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说,诗的载道应该与政治、宗教及商业的目的大不相同。
在阿多尼斯2003年的诗集《预言,盲者啊》(Prophesy, O Blind One)中有一首长诗,诗题〈我想象一位诗人〉(I Imagine a Poet),其中一节这样叙写诗人创作的情形:

诗人写一首诗,描述那个场景
……
别忘了提及现代性   你因而可能被归入
先驱者中,但在这之前,别忘了描述场景,
老旧的鞋子孤零零地摆着   在挂钟之下,仿佛
等待其所有者的归来,同时要想想那些大问题:
必须捕捉的——不是那些事物——而是事物的碎屑。

这几行诗颇能呼应阿多尼斯的基本诗观,仿佛是他的诗观的演绎与实践。他认为诗要关心的是生活的细节与平凡的事物——不是那些伟大的事物,而是“事物的碎屑”。显然,只有在这些“碎屑”中他看到了诗的本质——诗所追求的真与真的知识。

(南洋文艺,5/9/2017)

石头

张光前【诗】

终于,走了六十个年头
我在废弃的采石厂
找到了你们
想归还自由
但你们个个,早已石化成
三千万颗坚硬的头颅

无论形状体态,切面棱角
甚至肤色
虽不一样
却也没什么不同
只是个个狰狞的面容
咬牙谨守
意识形态的拳头
无性裂殖
破碎的五官
唇角还嗫嗫嚅嚅
种族宗教宗教种族
没完没了

啊,一堆乱石
无法崩云
只懂你埋我,我埋你
深陷彼此
粗砺的诡计
构成一幅
严峻的旷野
一路砂砾下去

唯风孤行,妊娠呜咽
被要胁的寸草
只好梦中彳亍
飞翔,沃野千里……

(南洋文艺,29/8/2017)

花与诗

曲陵【诗】

昨夜梦里
我偶然走过你的旧居
却惊讶于你
正在沉吟
我俩初识时的词句。

今朝春日明媚
我循着梦境追寻
只见红墙内
桃花摇曳生姿      
似是笑我
尤是如此多情。

我带着一丝惆怅离去
却抬头望见
野白合,开得漫山遍野
朵朵瓣瓣
都是你的名字。

思念,终于冲破了回忆的隧道
我停下脚步 ,
轻轻的,在风里再念一遍
当年那首
未曾寄给你的诗。

(南洋文艺,29/8/2017)

作家心态与创作——《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读后随笔

叶斌【文学观点】

作家的心态如何与创作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作家生活在社会中,总会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因此他对社会就会有自己的特有的心态,从而必然会以此心态为视点来看生活;视点不同,其所看到的和判断的也就很不相同。
然而什么是作家心态,作家心态又是怎样构成的?有论者说:“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的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是由客观的生存环境与主体生理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显然,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每个人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环境而存在。因此,社会环境无疑是影响作家心态的第一要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生理机制,如体质强弱、气质类型甚至体征、血型之类,也都会直接影响作家心态之形成。而重要的是,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起作用,只有在作为整体的心态构成中才起作用。因此,可以说作家的心态在多方面因素的薫陶和影响下,它必然是复杂的,具有其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异性的。
而正因为作家心态的具有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异性,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决定了他们创作道路的曲折,也决定了文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在对文学研究中,也只有结合作家的复杂心态,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评价作品,也才能更好地总结和探讨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
基于此,在这部由杨守森教授主编,并由十多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的巨着的绪论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在这个电闪雷鸣、大浪淘沙的伟大世纪,一代一代的中国诗人、作家,以各个不同的个性心态,在文学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或怀着民族新生与祖国富强之梦,以笔为武器,投身革命大潮,高歌猛进,英勇奋斗;或悲愤于时代与个人的苦难,抒发不平,长歌当哭;或出于守旧心理,为封建传统文化的衰落唏嘘不已;或固守心灵的宁静,在爱与美的梦幻中聊以自慰;也有的则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人格,苟且钻营,成为历史败类。”所以,这样的一部《心态史》,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史、演化史、发展史。
《心态史》书共724面,论述内容广泛扎实,论点具独创性,富启发性。内页除了序、绪论及后记外,此书从1901年论起迄至2000年长达一个世纪,全书共分9章。
展读了《心态史》这本著作,让我们更坚信,在新的世纪里,不管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将与人类共存!”希望广大的诗人、作家们“更该有信心地调整心态,放眼未来,努力攀登人类文学艺术的高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独诗的贡献。”

(南洋文艺,29/8/2017)

时差

吴小保【小说】

父亲似乎有恋物倾向,格外疼惜安置在客厅墙上的钟,不准人轻易碰触,每逢初一十五必搬来梯子,小心翼翼从高处取下清理,奉如神像。

上小学后他才发现原来家里的钟慢了半个小时。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改过来就对了,却偏偏遇上一个异常固执的怪咖父亲,坚持说是别人家的跑快了,死活不肯改正。
  更甚的是,父亲以这个慢钟为法则,创造一个奇异的时间飞地,把家人的日常作息都圈在里头,逼迫大家过一个比外部世界慢的生活。
  于是,第一天上学就迟到。班主任抓了送他上学的父亲念叨几句,以为不会再犯,却没料到接下来竟然天天迟到。
  学校召见家长,父亲在约好的半小时后姗姗来迟,气得老师呱呱叫,责备父亲不守时,给孩子立下坏榜样。父亲却一脸委屈的表情说,我哪有迟到。
  父亲的固执,差点害他被踢出学校。后来不知用了什么办法,竟说服了校长,放任他天天迟到。但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经常性的迟到成为了被霸凌的原因。同学欺负他,冠以各种难听的花名。他无法忍受这些耻辱,跟人起冲突,被老师惩罚,复又起冲突,又被惩罚。
  仿佛不小心掉入一个循环不已、因果相扣、无法逃脱的怪圈。
  他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了,鼓起勇气挑战父亲,命令他调整家里的时钟,却换来父亲的几个愤怒耳光。他尝试改变策略,平心静气地以传销人员的口吻,跟父亲分析每天提早到学校的各种好处。父亲金睛火眼,一眼看穿背后把戏,又赏几个耳光。偶尔也想过要趁父亲不留意时爬上去把钟给改过来,无奈手脚太短被迫放弃。
  于是,他仍然天天迟到,被嘲笑、打架、被惩罚,回家后把怒气宣泄在家人身上,又被父亲责骂。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日子竟也这样过去了。
  有一天,他突然灵光一闪,问了个过去没想过的石破天惊问题:为何我的父亲这么古怪?
父亲与周边的人格格不入。没一份工作做得长久,因为没有老板能够忍受不守时的员工。父亲唯有靠自己,不懂农耕捕猎,只好当小贩。身旁也没几个朋友,大家认定他是怪人,不想多往来。除了开档做生意,都呆在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空闲时间多就特别多把戏,对家人的管控也特别细致,每个人都无法逃过他的天罗地网,得乖乖呆在时间飞地里安排日常作息。
  他曾大逆不道地想,父亲会不会是个疯子啊?
  疯子大概都是因为对某些事情太过执着,或者因为什么创伤而发病,父亲显然符合这个观察。
  父亲似乎有恋物倾向,格外疼惜安置在客厅墙上的钟,不准人轻易碰触(挂得高高的,也没几人有能力碰),每逢初一十五必搬来梯子,小心翼翼从高处取下清理,奉如神像,只欠没烧香膜拜。
家人都厌恶这个老钟,陈旧、深褐色,像是从哪个垃圾堆捡回来的破烂,有着永远清理不掉的污迹与霉味。底部有个笨拙的摇摆锤,仿佛越老越沉重,得费劲力气才能摇动躯干,推动时间之轮。正因此,时间的步伐越走越缓,早已偏离原本的轴线。而父亲从来没意识到这点。
  哑巴,早已无法报时。只能发出滴滴答答的作响声,让人心生疙瘩。
深夜里,漆黑客厅只亮着神台上一盏微弱油灯。半夜起身屙尿,常会被那忽明忽暗的光影和幽灵般的滴答声吓着。然后被鬼魂附体似的,好像突然被拖曳到某个恒古以来,一切时间高度浓缩于某个扭曲成球状的空间,给人一种难以承受、让人窒息的压迫感。
  它仿佛有什么魔力,使人与超越自己生命的过去以及未知的未来,建立起某种神秘的、无法分割的关系。
他最害怕这种感觉。
  “这是祖上传下的古董。”父亲在某个初一早上,心情特别好,例行地把老钟取下清理。“你看你看,”指着钟的上方边缘椭圆处,“这是阿公刻上去的。”那是个漂亮的花纹。可是,经过时间洗淘图案早已蒙上一层薄薄的时光皱褶,多少有点模糊不清。
  像是一叶秋海棠,又像一朵红扶桑。
  有次在学校吃了同学的亏,回家后找父亲出气,指着钟说:那是阿公刻的花纹?哈哈哈,就一堆枯枝败叶吧!父亲如预料的发飙,抓着他暴打一顿。他得偿所愿,却从此后即便再斗胆、心情再不好,也不敢开父亲的钟的玩笑了。
心中对父亲的恨,也渐渐明确起来。
  上中学后,他努力逃离父亲的监视,偶尔能够在那时间飞地外,偷偷过上逍遥生活。但也常常被父亲狠狠地抓回来,丢进飞地的牢笼中。
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上班时间自由,让他既可以继续呆在父亲的飞地,又不会被外人排斥。薪资不高,工作辛苦,也还算是满意的。
为了奖励自己,用第一份薪水偷偷买了个手表。这在过去不可能发生。因为缺钱,父亲给的零用非常有限。而且,父亲禁止家里出现第二个钟。没他同意,即便手表也不行。
  但父亲毕竟眼利,很快就发现他的手表,命令把手表扔掉。他不依从,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母亲介入,折中办法是把手表的时间调整得跟老钟一样。但这么一来就没意思了。
  父亲竟固执、野蛮得如此不可理喻。
手表后来按父亲的意愿,随便送了给别人。
那是他相当喜欢的表,也因此心情低落了一段时间。
有几年,经济萧条,到处闹失业,年轻人都逃到国外去。朋友拉他一块,他想着既可以开眼界看看外边世界,又能多赚些钱,就答应了。
但母亲不舍得,阻止孩子离开。
出乎预料的,父亲从母亲转述中得知后,却没说什么。
  父亲早年因为局势动乱而逃离老乡。当年离开时,身上带着的唯一贵重品就是那个钟。他常说是太祖留下的,阿公精于雕刻,在父亲临行前,刻了朵花,让老旧的钟更显雅致。
  母亲偶尔在背后小声骂,不知带这家当干嘛,又没带来好运。
  好几次半夜上厕所经过客厅,看见父亲对着墙上的钟,默默不语。他百思不解,眼前的父亲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像个陌生人多过像父亲。
  父亲知道他将离开,把多年辛苦挣得的钱,大钞小钞捆绑成堆,不动声色的放在桌上。在他离开的那一晚,也仅是点了个头,用眼神相送。
  他想起第一天上学,老师因为他迟到而把父亲带到一旁问话,父亲头低低看着脚趾的情景,十足做错事的小孩。
  第一次上学的那个清晨,父亲骑着摩托,庞大身躯遮挡了迎面来的冷风,他在父亲身后,两只小手紧抓父亲的衣摆,偌大的钢盔盖掉大半视线,头依靠着父亲的背。
  两只小脚够不到脚踏,在空中悬挂,摇摆。
他后来就像小鸟般,起飞,双脚在空中悬挂,着地时,已是离开家的另个遥远国度。
人在外头,如释重负。他为自己添了手表,且随着时尚潮流,频频更换不同款式。
  秒针追逐分针,划了一个又一个圆满的圈,时针向前踏一小步。
  时间是个怪圈,生命仿佛迷失其中,找不到出路,困死于此。
  初到异地,他无法适应时差带来的生理痛苦。日子久了,却又面对心灵煎熬。他经常想起老家几点钟的问题,以致后来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表给调上家乡时间——那个比父亲时间飞地快的时间。
  于是,手表是他在异地保存的最私己之物,用长袖谨慎掩饰,不让人轻易发现自己私藏另一个国度的时间。他从别人口中、墙上的公共时钟、或自行从手表加减之后,掌握时间,过一个与当地人无异的生活。
  然而,由于工作所需,他必须不断移动,从一个时区跳到另个时区,手表与当地时差越大,内心越不踏实。
  他想要回去,他也终于回去,在接获家里的噩耗后。
  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时间终止了。
  病房里,插入父亲身体的针筒,就如时钟上的秒针、分针与时针,延缓他的生命,数算他的生命。
  父亲离开后,针筒撤除,时间的针也遗弃了父亲。
  父亲成为一个没有时间的人。
  在很多个失眠夜晚后的一天,他好像走进父亲的梦,看见父亲梦见他,而他则在客厅里低着头看着手上的表,沉默不语。忽然,整个空间被一股强大力量强行拖进一个大漩涡中,所有的物都被抽走。
  父亲眼见他被拋掷到一个不知怎么形容的地方。
  黑暗中出现很多双不断眨呀眨的眼睛盯着他看。那些好像都是父亲的眼。又好像是自己的眼。
  意识越来越模糊,开始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父亲还是自己。
  他想喊叫,却发现喉咙不见了,手也没了,全身各个部位都消失了。
  他无法感觉到任何东西。
  (这是时间的尽头?)
  然后,他从梦中醒过来。手脚还在。太阳升得高高的,把房间晒得发烫。
  书桌上的闹钟显然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拉回现实。
  他摸了摸自己的脸,全是泪痕。

(南洋文艺,29/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