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报章与文学的E关系



题目:报章与文学的E关系
日期:10-6-2005/
时间:9。00AM-10。00AM
主办:作家协会


文学,是千秋大业;报章,却只有一天的寿命。文学与报章,如何“发生关系”呢?它们又是在哪里“发生关系”呢?

文学最能与报章发生关系的地点,就在副刊。

文学藉着副刊这个地盘与报章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回事,其实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1897年,那个时候还是晚清,上海的《字林沪报》增设了一份文艺副刊,叫作《消闲报》,每天出一张,随报附送。过后,大部分的报章都仿效,纷纷增设文艺副刊。当时的副刊多数以连载小说为主,而文人学者也在副刊里发表文学主张,以期达到社会改革的作用。

到了进入新文学的五四时期,报章副刊更是当时所谓的“文学革命”这个概念之能够实践的重要媒介。就这样,文学藉着报章 来达到 传播思想的目的;而报章,则藉着文学--或者说藉着文学副刊--,来为自己 这仅有一天寿命的新闻纸,获取附加的、并且也是恒久的价值。

这就是早期的、文学与报章的亲密关系。至于文学与报章的E关系呢?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全世界开始E化。报章当然也必需顺应时代潮流,我们从“E DAY”、“E机棒”、“E家大小”之类的版名的出现,就可以知道了。

《南洋商报》在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了她的E时代,她可以说是马来西亚最早采用电子科技的中文媒体。在1977年,《南洋商报》开始采用中文电脑打字。1985年,记者开始用电脑写稿;1990年,编辑开始桌面电脑排版。

1996年1月11日,《南洋商报》正式上网,她的网站就叫“南洋网”,至今有9年的历史。“南洋网”被很多网民认为是一个方便搜索的网站。

为什么说报章也与文学发生E关系呢?那是因为除了国内外的新闻,南洋网也将南洋副刊每天上网,其中当然也包括主要的文艺版《南洋文艺》。

《南洋商报》是马来西亚唯一一家将文艺版准时上网和更新的华文媒体。这样一来,尽管是在一个《南洋商报》没有发行网的国家,只要那个地方有电脑,只要那个电脑可以上网,那么当地的读者只要在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六登陆“南洋网”,就可以看到当天在马来西亚发刊的《南洋文艺》上的所有文章。通过与报章的这层E关系,文学于是可以传播到更远的角落去。

另一方面,E化了之后,在报章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更方便、更长久的保存下来。举个例子,比如你要找几年前的某月某日在《南洋文艺》发表的某篇文章,只要你知道日期,那你就可以在“南洋网”上找到有关的文章。这样的E服务,给国内外的读者--尤其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管道。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传达我们报馆总编辑钟启章先生对“E关系”的回应:

钟先生表示,南洋商报为了方便各界使用历年来《南洋文艺》的文档资料,已经答应授权给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 收藏、并公开使用有关的电子资料。

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的搜索系统到目前为止,共有《南洋文艺》从1996年至今的电子文档一万八千一百笔。大家不妨进入南方学院的网站,以了解进一步详情。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艺城》新任编辑周新利曾经问过我,《南洋商报》将文艺版上网,不怕读者只在网上看文艺版而不买报纸了吗?我说,习惯在网上阅读文章的人,一般上是不看报纸的;而一向看惯报纸的人,一般上是不喜欢在网上看文章的。所以,把文章上网,不但不会减少读者人数,反而可以吸收远在国外的读者。

我认为,即使电子网络再发达,电子依旧无法取代报章。我们不要忘记,E虽然是指electronic, 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是指emotional;而E之后是F,F, feeling ;我想,不论将来科技再进化到如何XYZ的时代,emotional和feeling是我们人类--尤其是热爱文学的一群人--永远都会有的一种感觉。而电子阅读与白纸黑字的阅读,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报章上的文学作品,虽然会日久发黄,但是那种握在手里的感觉,那种因为版面设计的不同而有的不同感受,还是比冷冰冰的电脑荧幕更能触动人心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