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2011 南洋文艺年度文人:张​光达 1

2011辛卯年 南洋文艺年度文人:张​光达


评论的工程

诗的艺术



张光达,1965年生于吉打,祖籍福建同安,马来亚大学工程系学士,现任工程师。他中学开始写诗与小说,然而对马华文学更大的贡献则在评论。他从大学时期开始写文学评论,至今近30年,几乎是唯一一位不在大专院校体制之内,而又长期持续从事文学评论且卓有建树者。他以理性的评论工程,探寻精致的诗歌技艺,所评过的马华现代与后现代诗人不在少数。辛卯年《南洋文艺》年度文人特辑特邀被张光达评论过的马华诗人数名,针对张光达对他们诗艺的评论,发表各自的文学观点。




文学Q & A
【问】张永修
【答】张光达

创作与评论两者的取舍和权衡

问:你最早是先写诗还是写评论?你的评论至今出版了三本,然而诗却未有诗集,显然评论是你写作的主力所在。是什么原因令你在诗与诗评之间更致力于后者?

答:我在中学时期就写诗了。评论,尤其是文学评论则要到了读大学的那段时期才开始写,那个时候是诗和评论齐头并进。写诗是我的兴趣,比较是随意的,对某件事有感而发触动心弦,就自然而然地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我很少会主动去计划写一系列主题的诗作,随心境或感觉写,当然写完了会照例修饰一番,脱稿时的面貌可能跟开始的感觉意念很不一样。

而开始写评论,尤其是诗评,是在体验到80年代那个时期的马华文学评论风气,低迷的评论风气兼保守的观念态度,我发现到本地很多在文艺副刊上发表的评论,谈论的焦点都不在文本上或关于文学自身,而是以一种道德观念或泛道德泛社会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论者动辄以是非对错来定罪作品,甚至作者,这种评论方式与现象让我感觉很反感,很不满意,因此那时就有意识的撰写评论来让属于文学的将它归还给文学,这个是我一开始写评论的基本信念。对于评论我比较是有企图的、有计划的针对某项主题来写,写了这样多年,总算累积了三本评论集,当然还有不少不同主题的论文没选进去。
问:你评论过很多诗作,可说大致为自己确立了一套诗的审美准则。作为一个评论者,这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然而作为一个诗人,你的理论对于你的诗创作,会否无形中成为一种障碍,或者约束?

答:我在写诗的时候,不觉得理论对创作会造成任何约束或产生障碍,对我来说,写作多半是基于内心的需要或对外界的某种感触,当然有理论作为基础,有审美准则作为参考,那些多少可以帮助我写作的技巧,会在视野的开拓或思考的深度上带来一些启发性的东西。我想如果对诗创作和理论有正确的观念,懂得两者间的取舍和权衡孰轻孰重,两者间是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不必然会产生写作的障碍或约束力。

问:请再说说你所谓的“基于内心的需要”。在你个人的经验中,这种感觉用其他文体表达过吗?与写评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答:所谓“基于内心的需要”是指一些心灵上或思绪上忽然涌现的感触,浓烈的感觉有如溢出的水槽,窃窃私语,产生一股有话要说的冲动,但是这种感觉可能稍纵即逝,通常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记录整理出一个头绪,通常我的做法是把这种异样的感觉捕捉下来,写下几个断语残句,让它沉淀一阵子,过后再透过个人生活的观察,把这个心灵或情感上的意念与外在现实世界加以调和﹑整理﹑补充﹑扩展﹑修饰,一首诗就这样创作出来了。“基于内心的需要”是一种独白的声音,一个处在喧嚣世界中的静谧存有的状态,是我写诗的基本要求。

写散文就不管这些,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就可以运笔了,不过近年几乎没写散文了。写评论是另外一种状况,要先把论述对象问题化,设定一些议题和拟定论述架构,很多准备功夫要做,比如资料的搜寻和消化﹑理论的运用和辩证﹑前人观点的修正和补充,阅读作品必须从惯例中跳脱出来,摆脱意识形态的盲点,这些种种写评论的必备功夫,一点也不可以马虎,比较是知性的作业,不能只靠内心的感觉或所谓的“灵感”来写评论,虽然也有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家提倡一种用情感驾驭理论的方式来论述创作对象,但那只是个案,对于我来说,写诗与写评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感觉。



九本必读的马华文学论述

问:你从事马华文学评论多年的经验中,碰到过什么实际的困难吗?资源上的?又或者是人事方面的?

答:资源上没有问题。

人事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倒是网络发达以后,偶尔会引来年轻写作者在网络上的冷嘲热讽和言语攻击,这些人多数用匿名的方式,躲在网络后面做护身符,而且留言的遣词用字往往很情绪化,大多没有理性讨论课题的意愿。我把这些看作是年轻作者的“影响的焦虑”的下意识动作。

问:照你看,这些匿名留言者,会是被你所评的当事人,还是……?有没有碰过具名、或者当面向你作出回应的?

答:或许是,还有一些可能是这些人的朋党吧。

除了网络上对我的批评,另外在平面媒体上(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具名或对我的评论作出回响的也有不少,有一些回应很情绪化,通常碰到这种回应,我都不想作出反驳或回应,因为没有多大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五年前某年轻作者对我的论文的肆意批评,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当时即刻作出回应,我无法忍受面对有人强不懂以为懂的写作心态。

目前为止,除了一些研究马华文学的研究生的论文,以学术性的严谨态度来回应我的论文的观点,似乎还不多见。

问:请列出十本你认为有志于从事马华文学评论者必读的马华文学论述,并说明必读的原因。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论述者有其本身的关怀课题和论述对象,不同的论述者所作出的选择必然有很大的出入,很难达成一个定论。我的选择如下:

1)张锦忠《南洋论述: 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是第一本有系统的引用文学复系统理论和离散论述的观点来阅读马华现代文学的马华文学论述。

2)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一部深入探讨当代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辩证的论述著作。

3)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

,一部相当全面对各种文类及文学课题思辨的马华文学论述的精彩论文选集,为欲初步了解马华文学的读者提供了一扇视窗。

4)钟怡雯《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作者另辟蹊径,乃第一本从浪漫主义传统来阅读马华文学的论述著作。

5)庄华兴《国家文学:宰制与回应》,对国家文学与马华文学议题的对话或讨论的一本重要论文集。

6)林春美《性别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一本以女性主义与本土视野来探讨或批判马华文学作品的精彩论文集。

7)陈大为《马华散文史纵论》,第一本论述马华散文现象与书写风格的散文史著作。

8)张永修、张光达、林春美编《辣味马华文学》,一本收集九十年代重要的马华文学定位论争课题的论文选集。

9)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一本有着丰富资料和全面探讨马华左翼文学的论述专书。



张光达简介:

张光达,1965年生于吉打,祖籍福建同安,马来亚大学工程系学士,现任工程师。

曾获全国大专文学佳作奖(诗歌与散文组)﹑韦晕文学评论奖﹑马大中文系诗歌创作赛首奖﹑兴安会馆全国诗歌创作赛佳作奖等。

学术论文收录于《马华文学大系:评论卷》、《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海峡两岸现当代文学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季刊》、《蕉风》、《马华文学评论》、《人文杂志》、《世华文学论丛》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并于多个国内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诗作收入《赤道形声:马华文学读本I》、《南洋文艺诗年选》、《创世纪诗刊》。



(南洋文艺,2011年2月8日及15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