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名人故居纪念馆:钱穆故居



文化城市系列(3)

*张永修

名人故居纪念馆

林语堂、钱穆是国际著名的两位学人,但吊诡的是,在“去中国”与本土性情绪高涨的台湾,“政治橡胶擦”把他俩擦掉了。林语堂被忽略,是因为林的大部分文学写作是在美国,台湾走本土化,就不能凸显国际部分。钱穆被遗忘,是与钱穆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晚年的遭遇有关。


台北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这些蒙尘的珠宝,长期闲置。将名人故居改为纪念馆,是将老文物转化为文化资本,让文化产业化的具体表现。林语堂、钱穆两位大师的故居,在龙应台的争取下,终于重新开放。

林语堂、钱穆是国际著名的两位学人,但吊诡的是,在“去中国”与本土性情绪高涨的台湾,“政治橡胶擦”把他俩擦掉了。林语堂被忽略,是因为林的大部分文学写作是在美国,台湾走本土化,就不能凸显国际部分。钱穆被遗忘,是与钱穆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晚年的遭遇有关。

1967年,钱穆应当年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身分自香港赴台,并选定离故宫博物院不远的士林外双溪作为定居之处,以便往返故宫做学问。1990年,当时的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当年任总统府资政的钱穆占用市政府土地,后来当时的立委陈水扁以书面质训方式强烈要求政府收回。时96岁高龄的钱穆,目盲体衰,仓促搬离居所素书楼,两个月后辞世。

对于“加害者”台北市政府重新开放钱穆故居的建议,旧痛未愈的钱穆夫人胡美琦的反应相当排斥。经过龙应台多次的接触与剀切表达,胡女士才放下心防,接受建议。2002年3月29日,钱穆故居正式开放,台北市长马英九向胡女士鞠躬,表达官方的歉意,为钱穆平反。

而林语堂的后人——旅居海外的次女林太乙女士,对父亲故居改为纪念馆,态度积极。相比之下,林语堂故居的开放,就顺利得多。



*****钱穆故居*****

钱穆故居位于东吴大学校园,大榕树郁郁的树荫下,白墙被岁月染灰,深红色木门如新,偏左上方,黑木板上刻着楷书“素书楼”3个金字。素书楼之名,源自钱穆母亲无锡居所“素书堂”,钱穆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而命名之。

入口处有二路上山,右为斜坡车道,左为60级高的石阶。石阶是钱穆夫人胡美琦以石块砌成,两旁枫树槭树夹道冒新绿。山上是古松黄竹,山茶杜鹃的庭园。走道尽头,红白有致古朴的双层独立式房子,房子的构图设计也是出自也是画家的胡美琦女士。

一楼左侧是客厅,大圆桌是钱穆讲学授课的地方。有人连听20年,从学生听成教授,再带同学生听课,曾师生五代同堂,教化无数。靠窗处,是钱穆供奉的朱子雕塑,顶上横联“静神养气”,两侧直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皆朱子所书。而右侧厢房,原是胡美琦女士的画室,如今转换为阅览室,可办讲座、研讨会。厨房目前在装修,已经有了咖啡座的雏形,将方便雅聚的文人雅士。

转上楼梯,右侧是钱穆书房,书桌大而高,案上置着毛笔笔架、笔筒、石砚、几枝毛笔,和摊开了的钱穆著作复印本。钱穆晚年著述,多在此完成。书桌左侧是一大片明亮的玻璃窗,窗外古松婆娑。书桌后头,是一壁落地白色书橱,藏书丰富,不过大部分已经赠送友人或捐赠文化大学图书馆。目前摆放的,都是钱穆的著作与相关研究。另外,纪念馆也陈列了钱穆闲暇时自娱的箫管与围棋。

楼上有个简朴的小露台,名“望月”,是钱穆夫妇赏月乘凉的地方。衔接望月台与书房的是楼廊。其特别之处在于翻修之后的窗下的墙脚。钱穆晚年行动不便,常居二楼,胡美琦女士便把墙脚格成一个个方形玻璃墙,方便钱穆坐在楼廊的藤椅上观赏庭园里的花木。鹣鲽情深,教人感动。听说早年周围环境还没发展,此处还可以听到山下的流水声呢 。旁边的卧室有单人床两张,设备简单朴实。

钱穆1894年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96岁,遗骨次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钱穆迁台之前,1965年曾来我国马来亚大学讲学,次年因病提前返回香港。钱穆著作等身,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学题纲》等56册,学说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儒宗。



南洋商报【新视野】200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