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林语堂故居



文化城市系列(4)

张永修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的阳台就很西化。典雅的铁花,圆角围栏,螺旋白柱子,半椭圆拱门,而且宽阔,摆几张台子,谈心观景,一大乐事也。往里头走,原是林语堂命名为“有不为斋”的客厅与饭厅。“有不为”者,说明世上有些事是他所不屑做的。


林语堂故居给我另一种的情调的感觉。

1966年兴建的中国四合院架构建筑,由林语堂亲自设计。白色粗面墙,罩着亮亮的蓝色琉璃瓦,上圆下方的窗棂,螺丝纹的柱子,西式典雅的壁灯、拱门,屋旁的露天揽景雅座的木椅与阳伞,给人中西合璧,现代与古典结合之感。一层半的独立式洋房,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林语堂晚饭后常去的阳台。他曾写道:

“饭罢,即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林语堂故居坐落在通往阳明山的山腰上。后园是低低的天母盆地,从阳台俯瞰,视野辽阔。

林语堂的阳台就很西化。典雅的铁花,圆角围栏,螺旋白柱子,半椭圆拱门,而且宽阔,摆几张台子,谈心观景,一大乐事也。往里头走,原是林语堂命名为“有不为斋”的客厅与饭厅。“有不为”者,说明世上有些事是他所不屑做的。如今改为茶餐厅,年轻时穿唐装的林语堂坐在书架旁的照片放大在整面墙上。使茶餐厅主题鲜明。黑面四方餐桌上都有一个绿色的四方浅碟,放着庭院里采下来的山茶花。茶餐厅柜台旁,摆卖林语堂的著作。林语堂编著丰富,曾创办过3本杂志,即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他也是20世纪将中国文化精神引介到西方的重要人物。他的英文著作有《吾国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及被译成中、日、韩、德、法、意、西、葡、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12国语文,广被推崇的《生活的艺术》。在入口出左边的阅读研讨室及史料特藏室,就收藏了林语堂中外著作八十余种。

除了展示,此处也定期举办讲座、学术研讨会、读书会及其他艺文活动。上述活动,常避开游人繁忙的假日与周末,停车位不足是个原因。活动安排在平日,好处是清净,也让空间得到善用。根据导览说,参与者有不少是家庭主妇,她们通常是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空挡到来参与。

由于林语堂故居前屋屋身不高,入口处右侧是书房。书房窗口都拉上了厚厚的窗帘,从明亮的外头钻进来的我,顿感阴暗压迫。一面黑压压的玻璃书架摆着黑压压的书籍,面东的窗口下还有无门矮橱,堆满了藏书与手稿。林语堂爱书,看书是他的一项重要的生活乐趣。他说,当他拿起一本书,就会摆脱周遭环境的监狱,“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还说,读书有两个功能,其一“面目可爱”,其二“语言有味”。

书桌是作家伟大创作工程的基地。著作等身的林语堂书桌却小了点,摆在向南的窗口下,桌上有一台英文打字机,一个桌灯,一个放大镜,一个锡制的烟灰缸,几枝钢笔几枝毛笔和几本书,已经把窄长内凹的半个桌面占据了。3台黑色皮质沙发及树身横切面的小几则摆在书房当中。

以幽默文学著称的林语堂的另一个身分是发明家。他为其夫人廖翠凤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坐椅,1947年在纽约发明了中文打字机。他也以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以及他改良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在1972年出版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

书房后面有一张单人床,是林语堂读书写作累了时的休息站。他说“人生一种最大的乐趣是卷起腿卧在床上”。他这样写道:“我相信最佳的姿势不是全身躺直在床上,而是用软绵绵的大枕头垫高,使身体与床铺成30角度,而把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在这种姿势下,诗人写得出不朽的诗歌,哲学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科学家可以完成划时代的发现。”

林语堂生于1895年10月10日,福建龙溪人。1976年3月26日病逝香港,享年82岁。其遗体葬于故居后园。



南洋商报【新视野】200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