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文化建设



文化城市系列(5)


张永修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在于点缀一座城市的升平面貌,而是提升它的生活素质。台北市文化局对“文化”的了不起的认知,在我而言,还不是那些硬体的建设或繁多的节目,而是一个理念、或说理想:文化就在巷子里。


马英九在竞选市长的《文化白皮书》提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和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它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跨世纪与提升竞争力的要求下,文化建设的良窳,势将居于关键的地位。”

三年来,台北市文化局提出了六项革新观念,从多方位去推动文化建设,包括:提倡文化平权,推动艺术扎根;重视历史记忆,再造文化资产;强调庶民传统,创新人文城市;推动文化产业,创造城市竞争力;提倡“台北学”,开拓城市文化交流;释放政府资源,厚植民间力量。其中所谓提倡“台北学”,即是推动以“台北”为主题的历史创作与研究,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并激发海内外人士对台北的研究,提高台北的国际能见度,再由实质的认知与互动,扩展城市外交及促进文化交流。

台北市前后三年的文化支出预算,从86亿成长至 143亿新台币,其中3亿新台币用来辅助 700个艺文团体及个人。文化局页筹到 3亿新台币,带动企业赞助文化风气。

期间,文化局创造了多项“台湾第一”:例如创设第一个官邸艺文沙龙,创设第一个专业艺术电影院--台北之家,创设第一个说唱艺术馆--红楼剧场,创设第一个古迹专业演艺厅--中山堂,制定第一个全面性的“树木保护自治条例”,成立第一个公共艺术审查委员会,成立第一个古迹审查委员会,建立第一个文化指标系统等。

我在台北的时候,观察了一些台北的建设。台北市府对文化的认知及其实践文化城市理想的积极态度,足以作为我们参考的模范。


##台北国际艺术村

位于台北北平东路的“台北国际艺术村”,占地440坪,楼高4层(另有地下层一层),是提供驻市国际艺术家从事艺术研究创作的空间。除了十间提供驻市艺术家居住的套房,这艺术村里还有练琴室、排舞室、画室、多媒体剪辑室等工作室。受邀艺术家在驻台台北市的两个月中,将住宿于艺术村的小套房。期间,他们将被安排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与台湾艺术家交流。文化局每天亦津贴驻市艺术家一些生活费。这三年来曾经在此住市创作的艺术家有55位,包括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及《红高粱》的作者莫言。

国际艺术村的前身是捷运局废置的办公大楼。是龙应台在任时的文化建设实例。


##台北之家

龙应台另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是将自1979年1月1日便弃置的前美国大使馆建筑,改建为电影艺术为主题的艺文空间“台北之家”。

座落在中山北路二段的台北之家,设计极具现代感。正门左侧有几个小橱窗在不停的播放电影的蒙太奇;右侧的小橱窗,则重复播放有关台北之家开放前后的纪录片。迎向二楼的楼梯转折处,整面墙都是荧幕橱窗,同时闪动着光影斑斓的不同电影画面。梁朝伟、李嘉欣、刘嘉玲等正透过侯孝贤《海上花》电影巨型海报,从天花板俯瞰拾级登楼的到访者。

台北之家有一间放映非主流电影的88席位电影院、一间多功能演讲厅和一间艺文展览室;楼上楼下各有一间设计高雅的咖啡餐厅。一楼还有一间以售卖电影书籍为主的诚品书局,电影VCD/DVD、电影原声带CD等也是卖点之一。书局墙上,摆置了蔡明亮、张艺谋、王家卫、李安、杨德昌、候孝贤等的华裔导演像。当时电影《此时此刻》正在台北上映,书局也将主角吴尔芙(Virginia Woolf)的系列著作摆放在挡眼之处,她的巨型照片更是高挂其上。
当时,适逢第五届台北电影节正在举行。放映地点之一即台北之家。我在参观台北之家时,碰巧遇上中国导演田壮壮带领《小城之春》的女主角胡靖钒到访。侯孝贤带领田壮壮等参观之后,避开传媒,与田壮壮单独在咖啡座交换心得。中台两大导演的碰头,台北之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市长官邸艺文沙龙

位于徐州路的市长官邸艺文沙龙,1949年后一直作为台北市官邸之用。前市长陈水扁任期间开始废置。龙应台上任后,于2000年将它改为目前的艺文沙龙。它是一间日式房子,柜台前一个三面书架的小阅览室,书架底下就有一排长凳让人自由阅览摆卖的书籍。旁边有个展览室,正在展览孩童制作的工艺品。餐厅里正办着讲座会,听众的反应热烈而欢快。我绕道后院,发现还有数间厢房及容纳百人的小剧场,在微雨的傍晚散发昏黄的暖意。最后一间厢房,晚间还有一场有关历史的讲座会。


##红楼剧场

红色聚光灯照射下,位于西门町成都路的双层八角形红楼,在夜色里格外耀眼。由日本建筑师近藤十郎于1904年兴建的红砖建筑,是台湾第一座公营市场,曾是说书与表演艺术的重镇,电影娱乐的中心,70年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2002年,文化局将这九十多年的古迹加以改造,重新启用后,以“咖啡、展览、表演”作为新红楼的卖点。一楼的咖啡座将旧照片旧文物包装布置得很现代,中厅八方都围绕着长方形鱼缸,周围另有摆卖工艺品。楼上是表演艺术空间,周四至周六晚间都有剧场演出的节目,星期天则有亲子剧场时间。此外,该场地也作喜筵,会议等多元用途。

#####

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在于点缀一座城市的升平面貌,而是提升它的生活素质。台北市文化局对“文化”的了不起的认知,在我而言,还不是那些硬体的建设或繁多的节目,而是一个理念、或说理想:文化就在巷子里。他们明确指出文化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是仅供欣赏的艺术表演。《文化白皮书》的起草人兼现任文化局局长廖咸浩就主张文化应经由日常生活表现,与生活密切结合。文化的扎根必须回到庶民当中、本土之上。从巷子出发的本土文化积累成一定的厚度时,自然就也积累了一定的能见度。这时,一座城市就不会是单方面的“走向世界”了,它也可以让看得见它的世界走向自己。



南洋商报【新视野】200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