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周天派专号 2

思索沉淀 维护更好的文字

周天派


文学Q&A:

张永修【问】周天派【答】 


【问】您对“诗人”这个身分,好像有特别的要求,请问您心目中的诗人应该是怎样的?

【答】一个人不免有许多身分,涉及职业,国籍,理念等等。其中职业栏填写的即代表从事的工作,那是一种常见的简单划分。然而也有一些身分,犹延伸丰富涵义,如教师、厨师、作家、导演、艺术家等。此类身分背后蕴含的,往往涉及技艺或理念,亦为从事者自己与他人,对此志业的定义与要求。虽则诗人与艺术家历来颇受人调侃,甚有将此身分披挂为名牌者,这些屡见不鲜的现象,亦意谓人们重视且不断审视。

仅论从事职业或志趣时,简单概括确乎方便。然而,若认真看待诗歌艺术,无论自称或称呼他者,提及时愿意更审慎,会增进诗歌意义的理解与探索,亦更为尊重诗。身分问题是其次的。诗人首先也是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其次才是他的各种身分等。诗、人、诗人,前二者无疑更为重要。

广义而言,诗人更近似一种状态,并非诗艺拔萃者方能名之。有些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的作品,同时展现诗人质地;非文学领域中,亦有令人惊叹的诗人,如达文西、马格利特、导演阿巴斯(近年也曾出版诗集)等人,以他们擅长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座诗,一幅诗,一部诗。
有些,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穿梭流动。近几年返回槟城,喜欢在街巷漫步,观看这座陪我长大的岛屿城市,常会发现诗人隐身其中。他们或是烈日下的小贩,海边的垂钓者,计程车司机,更常见的是老人与小孩。他们不写诗,兴许言语表达也不精巧,然而他们凝视世界的眼神,确是诗人的目光。诗人观望世界,以其独特的眼睛和心。世界各处,皆存在不写诗的诗人。
能洞视或让人领会“诗的真实”,即是理想的诗人。

【问】对于回应时局变化,时效性较强的“灾难诗”、“时事诗”之类形式的写作,您的态度比较不一般,请说说您的看法。

【答】身处资讯时代,自然无法忽视日常发生的远近事件。创作者有各种表述的选择。艺术并非完全反映现实,更为关注诗的真实、普遍性与永恒。当天灾人祸或其他社会事件发生时,或应思及撰写评论文章甚而走上街头,会否是更好的介入、参与、发声方式?写成诗的必要性有哪些?副刊或期刊策划此类专题有其考量与意义,偶尔也会见到佳作,中外亦有相关作品选集。可若仅为仓促交稿发表,未察落入不当消费情境,以致会否形成另类“灾难诗”,皆值得深思。诗中的大地震与另一次大地震,有任何差别吗?所批判的社会事件,以诗表达是否最适宜?此外,时效性强亦容易架空作品深度。

确实,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亦有涉及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者,然而那毕竟仅是少数,且主要因其艺术价值。创作者具有介入时代,参与社会的创作意识是良好的,如此能展现更深广的关怀,作品不致长期为私事所禁锢,或因追求艺术表像而受制约。只是,处理相关题材作品之际,宜多思索沉淀再进行,以维护与创作更好的文字、艺术。

(南洋文艺 4/6/1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