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上可以找到一张“张国焘夫妇与儿孙合影”的照片, 站在张国焘后面的应该就是“大儿海威”。 |
香港有小思与熊志琴孜孜不倦寻访香港文学人与事的记忆,马华文学除了马仑、李锦宗之外,不知还有哪些有心人在为我们的文学记忆存档。
1948年11月,中共创党元老张国焘一家从上海迁居台湾,一般文献都说他备受冷落排挤,台北居,大不易,故约一年后即举家离开台北,栖身香港。
张国焘的大儿子小说家方天(张海威)在港的事迹,知道的人不多,但知他1951年在某校教书(哪间?),1953、54年在《中国学生周报》当编辑,1955年寓言剧集《黄鹂与杜鹃》与短篇小说集《一朵小红花》由友联出版。当时《周报》社长是申青(余德宽)。
张国焘抵港后与顾孟余等人搞“民主战斗同盟”,创办《中国之声》杂志(李微尘主编),不过这些活动大概就是一两年间的事。杨子烈写信给留在中国的张国杰(张国焘三弟)的日期为“1951年4月”。 信上说“只靠大儿海威教书糊口”。
申青、方天帮竞选
1955年,方天下南洋。我们不知道他在1953左右进入友联的经过,也不知两年后他南下星洲,是友联派往拓展事业(彼时友联有“南向政策”),还是自己有意谋生海外。马仑的《新马文坛人物扫描1825-1990》说他“在华侨中学任职”,白垚说他在写《烂泥河的呜咽》中那些短篇的同时,“正和他的《蕉风》朋友申青、燕归来、陈思明深入联合邦的新村,在马来亚独立的路上,搬沙运石,开路搭桥”。
参演《秋海棠》
白垚写的就是友联人王健武回忆《周报》时说申青、方天“当时帮他们竞选……,结果帮我们所认识的梁宇皋成功当选议员”一事。“他们”,指的是华巫印“联盟”。王健武南下新加坡后,搞“艺联剧团”、演话剧,方天参与演出的《秋海棠》 就是艺联制作。
到了马来亚新邦独立那年,白垚南来,方天北往。这位《蕉风》创刊主编为何没有像他的“纯马来亚化”小说那样扎根斯土,南下一年余即再离散,缘由文学史论者并未交待。
如果方天“1958年移居加拿大”的说法无误,那么他1957年北返后,应该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港。小说家宣仲弘(孙述宇)1955年就有文章在《周报》刊出,不过他说自己是“1956至57年加入《周报》当part-time”。1956年,方天已在南洋,二人在友联短暂共事,或许是方天返港那一年吧。
孙述宇在小思与熊志琴编《香港文化众声道》第一册提到方天,说“我不记得他是不是随父母移民去了加拿大”。1958年,方天离港那年,孙述宇新亚毕业,在《周报》全职做事半年。
姚拓在1957年初南下星洲时,方天还没北返,故看过方天演《秋海棠》。 2005年出版的姚拓回忆录 《雪泥鸿爪:姚拓说自己》说友联搬到吉隆坡时“方天先生随着张国焘移民到加拿大去教书”,显然不实。
无法解决方天生平略历
1968年10月,张国焘夫妇移居加拿大,方天与三弟张渝川早在多伦多安家落户,二老其实是前往依亲。网路上可以找到一张“张国焘夫妇与儿孙合影”的照片,站在张国焘后面的应该就是“大儿海威”。
写了几篇方天,并没有解决方天生平略历问题。方天下南洋,演戏、写小说、编《蕉风》,不过一年多就离开了。五十多年后,我们(包括他的同辈)只剩下模糊的文学记忆,文学史料则几乎付之阙如。
香港有小思与熊志琴孜孜不倦寻访香港文学人与事的记忆,马华文学除了马仑、李锦宗之外,不知还有哪些有心人在为我们的文学记忆存档。
(商余,12/10/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