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星期日

走过一条幼石路径: 观印之旅

张锦忠【共沸志】

陈瑞献作〈石乃久坐之人〉印

 禅静之精进对陈瑞献以静观诗学创作的助益,外人不足道,但说他开解之后获得“最大的自由”,应该是中肯的。


几乎在“冥想画展”同一时期,1972年8月,陈瑞献撰有小说〈内空之旅〉,叙述者说:“这是一棵树/一个月/加一个人/等于一种讲者可以想尽方法讲出来而听者难能起共感的明亮”。“一棵树/一个月”的意象,正是《圆月上寒山》的画境。“一棵树/一个月/加一个人”则令人想起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诗〈十三种看山乌的方式〉(1954)中的二、四两节:
我的心境有三
犹如树
树梢有三只山乌
……
一男人加一女人
等于一
一男人加一女人加一山乌
等于一


最大的自由

“等于一”已道尽一切。三归返二,二返回一,一回归道。内空之旅即归返道之逆向旅程,也是从being溯流回到non-being。
〈内空之旅〉与“冥想画展”之后,陈瑞献有法国秋日行,访亨利·米梭、赵无极、史克力夫。此后3年,为陈瑞献之宗教开解经验, 深入禅静重要时期。1975年,他译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内空之旅”〈知觉之门 〉(“The Door of Perception”),并于是年皈依释昙昕法师,次年拜贡顿老人习密。禅静之精进对陈瑞献以静观诗学创作的助益,外人不足道,但说他开解之后获得“最大的自由”,应该是中肯的,那也是贾可梅提1959年对米罗的赞词,贾可梅提说“这是最大的自由,我从来没有看过比这更飘逸、无造作、轻盈的作品了。从某种观点来看,它达到绝对的完美”。
〈内空之旅〉为小说,〈知觉之门 〉则是赫胥黎在1953年5月某个早晨证道经验。陈瑞献许之为“20世纪西方在心识拓展经验范畴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知觉之门即观看之道;开启了知觉之门,赫胥黎“了知绝顶的静观冥想”,于是悟觉“人应当如此观看,事物的真正面目即是如此”,并“觉知一切事物都是无量无边与神圣”。
陈瑞献印集书影


步步是道场

1979年,陈瑞献出版《陈瑞献印》,“瑞献之印或内心刻石”35枚,乃他观照印石的方寸地的“内空之旅”。戴文治(Michel Deverge)有诗赞曰, “谨集幼石/予叩门者”,故潘正镭说,那是“陈瑞献摆的石子,步步是道场的生活记录,是一条引你回家的路”。说印石的方寸地为陈瑞献的“内空之旅”,我指的是他借由一种观想方法,借用潘正镭的说法,即让“音符没入空无而呈现‘物’之造形”,故这35枚“幼石”印面所现之造形就是他观照内空所显现的“物” 。这内空之旅程走过的是一条幼石路径,固然集中直指“石”的印石仅有4枚(〈石乃久坐之人〉、〈山水〉、〈泉咽危石〉、〈残砾〉),一路所见的,尽是“幼石山水”。
〈石乃久坐之人〉——依陈瑞献的“静观诗学”,选几块石,久坐,人乃进入物境,遂见石,见大地脊柱,不见人,人已转化为石。戴文治诗云:

老狂人/退隐石林/沉思秘岩上。/百年一息/身躯硬化。/究竟一觉/甚而不向/石块点头。

冥想者观石,不见石,因石非石,“石乃久坐之人”,故潘正镭说,“石乃人,是人在不干扰的融入自然景物中”。但人久坐,“百年一息”,自成顽石,但见石非石,人非人,人石已不可分,皆为自然景致。陈瑞献此印,刻的其实是“时间”。

(随笔陈瑞献之三)

(商余,14/5/201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