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评热议波心荡‧创作文论皆成花
———2013年《南洋文艺》回顾
杜忠全
(1)
2013年的南洋文艺,相较于近几年,较明显的是,文艺评论与论述文章之发表,可说占了相当高的比率,其中所涉及的课题,也极为引人瞩目。
首先,整个3月份,有龙扬志博士的〈文学空间与当代马华文坛秩序重构———以90年代马华“两报一刊”为中心〉论述。该文锁定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之文艺副刊及文艺刊物《蕉风》等“两报一刊”为考察对象,以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马华文学,主要的思路是“一部马华文学史基本是一部副刊文学史”,此即所说的“文学空间”,而这样的“空间”除了作品之“显性文本”
堪足关注与讨论,更还有主事者之识见与方针,甚至有关媒体所掌握的资源等“隐形文本”在内,都交织构成了文坛的秩序。该文作者虽来自中国,但针对某一断代之马华文学所作的讨论,也堪为有心人鉴往思来了。
这之后,另一延续成长线条之景观的,是身在台湾的黄锦树在6月之后的频密地“重返”,也引发了一些往复讨论,一些几可视为早年“辣味”的延续。黄锦树之长评短论,自6月25日配合新纪元学院筹办之“理论与马华文学国际研习营”而发表的〈重返“为什么马华文学”〉短文肇其端,后引来林建国回应之以〈文学与非文学的距离〉,黄则随后复之以〈如果我们写作〉。这自可视为黄、林二人近年分道扬镳的行迹之一。
2013年是马华文坛“热闹”的年份,尤其下半年接踵而来的诗坛抄袭事件,都在平静的文坛泛起不小的涟波。黄锦树发表的〈他在诗里生了病———论陈强华抄袭事件〉,是有关事件发生后的脸书喧嚣与烟硝里,马华文学中人第一篇针对这“非常令人吃惊的案例”所发表的平面评述,惟该文在一般的情感与道德以外,进一步触及了局中人的创作观及理论之消化与接受等问题。而在11月中旬,黄锦树发表了〈一种批评方式的终结〉,强调写于近一年前,即前报人及文艺编辑陈雪风去世不久,该文指出“陈雪风过世了,就马华文学批评而言,应可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回顾了两人多年来的争论与差异。此文之发表当然引起了波荡,有心人自可检索各方的平面回应与脸书贴文。
另一涉及马华文学课题的讨论,是张光达发表的〈后/反离散的华语语系文学场域〉,该文从美国华裔学者王德威、史书美等人所主张之“华语语系研究”与“华语语系文学”概念,来讨论全球中文书写世界中的马华文学,类似的讨论应非到此为止,而有待后续之深入的。
此外,还有旅台学人李有成的〈读辛金顺的《台南碑记》〉、〈岛城故事多———读杜忠全的《老槟城的娱乐风华》〉、张锦忠的〈那些文学的前行者在武吉马达让中———陈政欣的《文学的武吉》〉、黄锦树的〈写在《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边上〉、洛夫的〈亡灵的美学———读林辛谦的《五四时刻》〉、刘正伟的〈出入乌托邦———读李宗舜诗集《逆风的年华》〉、邵德怀的〈勿勿微型小说笔法———寻常题材化作神奇〉、陈政欣的〈长中短篇与微型〉、〈微型小说是什么?〉谢娇兰的〈几代人一个梦———读马汉、孙彦庄合集《情牵潮州》〉等等,更有黄锦树在专栏“小杂感”所发表的短制。自年初到年终,本年的论述与文艺评论之发表,可说蔚为可观。
(2)
南洋文艺一年一度趁农历年推出年度文人特辑,今年是原名王昌波的前辈作家雅波。只是,来到这回顾的时刻,其人已于2013的下半年转身离去,虽堪称得其善终,但回看年初的年度文人特辑,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雅波是太平人,自青年时期涉足文艺之后,即长期笔耕不辍,此外,他更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后期甚至参与宗教宣导活动,而上述的多重身分,都在他的文字里留下了印记。就文艺写作而言,雅波既写小说、散文和杂文,也参与童诗创作。在马华文艺出版艰难的年代,他也身兼出版业务,出版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协助其他的作者出书;跟同人出版社不同,雅波创立的是个人出版社,但在不算短的时间里,他经手出版的书不在少数,是马华文艺特定年代的亲历与推动者之一。
这之外,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后期在未正式出版的情况下,透过剪报来整理及编制一系列弥足珍贵的马华文学史料,除自费影印来分赠友好,也为后代留下了一份文学遗产;这些自编自制的剪报复印本,除了极少数已结集刊行之外,其手编复印本,依然是唯一留存的本子。按其理念,那是直接呼应了马华文艺与报章副刊长期结合的悠长背景,而雅波强调他“很重视副刊文学的作品,但其寿命只有短短的24小时,一眨眼,即成了明日黄花”,这催生了他的使命感,觉得“具有文史价值的作品,都应该保留下来,以供后人或他人做为研究之用”,于是以个己之力为之,“除自留一份,其余全寄给了认识的文友”,而这些文艺副刊之剪存影印本在文友圈流传,其口碑早已得闻,堪称为保存部分文艺史料作出了具体努力。
雅波出道颇早,早年也参与文艺活动,近年则成文坛的“神隐族”,除了作品频频见报,以及维持与同辈文友的交游,几不曾见其现身。
“2013癸巳年南洋文艺年度文人特辑”除了刊出相当篇幅的的“文学Q&A”,留下雅波晚年的“夫子自道”外,更邀得李锦宗与陈政欣两位南北马的文坛前辈,分别就雅波其人与其文留下了所见所思。
自1972年以降,雅波陆续出版了逾20部各类著作,而这些尚不包括他近10年来的近作,尤其自2003年南洋文艺主编张永修倡导300字极限篇小说以来,雅波是其中最为投入的作者之一,10年来持续创作与发表了“以小制大,以弱制强”的作品,累计的篇数自是不少,惟迄今不曾结集,甚至在作者骤逝之后,遗作里仍有一定存量的极限篇作品。
2013年之后,雅波10年致力耕耘的极限篇小说应有总结了,如无遗著正式出版,能有另一个雅波来制作剪报影印本传世吗?
本年的另一特辑,是6月份配合诗人节推出的两期〈周天派专号〉。
8字辈的周天派是槟城人兼留台人,有关特辑发表了诗人的新作,包括“读画诗”系列,强调“读画诗并非画作的文字再现,而是艺术潜隐的对话与探索”,也邀得同辈诗人邢诒旺和谢明成针对诗作发表诗评,编辑之用心即可见一斑。此特辑以外,周天派的诗作也不时见报,是创作力极旺盛的年轻作者之一。
(3)
马华文学作品之出版,比起早前虽大有改善,但仍未可言“副刊文艺”时代已结束,而副刊的文艺空间逐年萎缩,却已是不争事实。目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编辑面对各方来稿,在竞争愈发激烈之下,如何让有潜质的新人作品得见天日,是煞费心思的。
2013年的南洋文艺,依然发表了不少优质创作,包括了老中青的文艺花园常客,也出现了一些新面孔,这是可喜的现象。
以个人作品发表量而言,黄锦树在散文、小说等方面,皆占了相当的篇幅,包括含旧摄影在内的小说〈如果父亲写作〉,甚至有诗小说〈当马戏团从天而降〉等,让检索南洋文艺,成了重温黄锦树2013年作品的特殊经验。此外,近年退出职场了埋首创作的诗人邢诒旺,其诗、文每每结合作者绘制的插画一起发表,让文字与图像互相穿透,也连成了2013文艺版的一道风景线。
尚值得一提的是,较之前些年的印象,2013的小说发表量颇丰富,中短篇和微型乃至极限篇,都有不同年龄段的作者投入耕耘,包括了翁迪民、陈政欣、温祥英、勿勿、牛油小生、棋子、雅波等。散文与诗,也都包括了新旧世代的作者,如近年来积极“回归”创作的中生代诗人马盛辉,今年依然新作不断。还值得一提的是,刻正养病的前辈作家何乃健,今年不时以诗现身,除了印证宝刀未老,也是以此来向关心的文友报平安,读来特让人感到欣喜。
(2013年12月18日完稿)
(南洋文艺,7/1/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