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南端的喀什一景。(照片提供/李忆莙) |
李忆莙【驻足红尘】
一提到喀什,最主要的还是人身安全问题,总听到说“不能去哦那里有恐怖袭击”。
今年以来,阿富汗遭恐怖袭击不断。人肉炸弹、引爆汽车炸弹自杀式袭击、冲进清真寺向着正在祷拜的信众开枪扫射,甚至是在同一天内在不同地区发动袭击,造成惨重的伤亡人数,而且大部分死伤者是无辜的平民。最严重的一起是5月31日早上在首都喀布尔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当天是斋戒月的第5天。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至少造成90人丧生,460人受伤。出现在网络视频上的现场被炸出一个巨大深坑、墙壁坍塌、玻璃碎片满地;浓烟、火焰飞窜、爆炸声和哭喊尖叫鼎沸成一片……,然后镜头一转,我看见全身被烧得焦黑的尸体横躺在地上,一个满身鲜血的男人走近尸体,他蹲下来,一脸茫然地平视尸体的脸。一个怀抱着孩子,惊慌失措的妇人尖叫着从他的身后狂奔而去。场面是躁动的,且极度仓皇,而我心却一片惘然。也许,惘然是接纳人生伤痛的最无奈反应吧。
文学能否抚慰哀伤?
阿富汗,几十年来战争不断;苏联军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塔利班也是来了又走。而美国,来了好久了,什么时候走还不知道,但总统特朗普一上任即授权增兵倒是事实。人们都说这是个硝烟的年代,战争此起彼落总没个太平的日子……由此我又想起《追风筝的人》。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部小说就像是引子,引发出许多想法,让我思考文学是否能够洗涤心灵,抚慰哀伤,带领受创的心灵走出风雨如晦?
无论如何,书真的是好东西。多少年来,书中的故事,书里的风景,作者的心境,不但让我感动,更觉得温暖。
后来《追风筝的人》拍成电影,我第一时间就看了。当然不比小说好,这是意料中事,而意料之外的是,我从中觉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除了人物,出现在镜头里的一座座山、那些白杨树、房子、厚厚的土墙,还有门前的小水沟,尤其是蜿蜒而幽深的巷子,是多么地眼熟啊——那,不就是喀什吗?1992年春,我曾到过那里。
上网一搜,果然是喀什!美国人要拍《追风筝的人》,没敢跑到阿富汗去,那就到中国最南端的喀什去吧。
维吾尔族发源地
喀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氛围浓厚。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坦接壤;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靠帕米尔高原,一路连贯欧亚,离欧洲也不远。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文化已在这里相遇、交会、碰撞出南疆特有的伊斯兰风情。其实,喀什是维吾尔族的发源地,是维吾尔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集中展现地。
25年过去了,我最记得的是被温暖对待的美好记忆。那时没有所谓的“局势”,去哪都没想那么多,也没人身安全的疑虑。而现在,一提到喀什,最主要的还是人身安全问题,总听到说“不能去哦那里有恐怖袭击”。不能说世界变了,人类的战争从来就不曾停止过。比如阿富汗,以此作为战场的国家来了多少?他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还有以巴问题,几十年了,和平在望了吗?曙光在哪?苗头都没有。
(商余,16/8/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