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忠【Azeotropia 共沸志】
写饶楚瑜生平资料出入,并非旨在挑马仑这本新马华文作家资料书的讹误,而是要指出马仑五书的重要:我辈总是仰赖这几本书认识马华作家。
《胶林深处:马华文学里的橡胶树》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饶楚瑜的小说〈囚笼〉。这篇小说原题为〈笼〉,原刊1934年上海的《春光》月刊一卷三期,经丘士珍点评后,留名迄今。黄锦树耙梳了方修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小说卷后,认为〈囚笼〉讲一个“南来第一代单身男性割胶工人的故事,在赌与嫖里耗费掉生命,胶林如同囚笼……,见证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堪称小说佳作,故推荐收入本书。
但是饶楚瑜(?-1984)是谁呢?“饶楚瑜”是真名,还是笔名?
马仑的《新马文坛人物扫描1825-1990》说饶“原名胡君苹,原籍广东大埔,曾在怡保培南学校执教,战后移居槟城,旋返原梓教书。……1936年下半年,饶氏改写杂文,并翻译若干日本的反战文学,译笔流畅”(页286)。
于是,黄锦树在刊于《燧火评论》的本书绪论〈马华文学里的橡胶树:我们的情感记忆,我们的“窠臼”〉中写道:“早在方修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四)小说二集》里,就有饶楚瑜[胡君苹,生卒年不详]的〈囚笼〉……”。显然他参考的是马仑的书。
饶楚瑜不是胡君苹
不过,在校订查证本书的“作者简介”过程中,我找到饶楚瑜的老友胡陀1979年8月31日给《星洲日报》的一则“读者投书”,针对稍早刊出的邱子浩〈早期马华写作人一瞥〉一文指出:“饶楚瑜不是胡君苹”,“胡君苹”是其兄胡伟夫的笔名。同时也说饶楚瑜“不是日本留学生,不懂日文,更没有翻译日本的反战文学”。
交叉检阅《新马文坛人物扫描1825-1990》中的“胡君萍”条目,则发现马仑说胡“另署胡君苹……。他担任过怡保培南学校校长,当时饶楚瑜也在该校任教”(页131)。显然马仑写这条目时知道胡、饶非同一人。
〈早期马华写作人一瞥〉作者“邱子浩”,其实就是马仑。该文于1979年8月前后在《星洲日报》连载多期,马仑不太可能没看到该报同日刊出的胡陀回应(就刊在同一版)。但不知何故,1991年出版的《新马文坛人物扫描1825-1990》还是说饶“原名胡君苹”;但“胡君萍”条却又写对。
功业来自单打独斗
《新马文坛人物扫描1825-1990》里头有个“胡佗”,不知是否就是投书的“胡陀”别名?
以上写饶楚瑜生平资料出入,并非旨在挑马仑这本新马华文作家资料书的讹误,而是要指出马仑五书的重要:我辈总是仰赖这几本书认识马华作家。我在另一篇杂文〈马华文学史料〉早已说过,马仑的功业来自他单打独斗,“并没有获得多少机构或建制奥援”。
其实,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或马华文学馆早就该支援马仑人力与经费,协助他修订这几本重要的马华文学史料书,这样下一代才有足够的文学记忆传诚我们的文学香火,或至少有本可靠的工具书。
(商余,17/8/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