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星期六

初会文坛宿将

冰谷【文坛烟雨】
苏清强(右起)、冰谷、王葛、洪建兴摄于王府。(冰谷/照片提供)

晚年的王葛虽然没有遗弃文艺,仍在写作,惟与报章副刊和出版界尽乎脱节,这导致他的作品绝迹于文坛。

发现隐居高渊近50年的文坛宿将,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也带点迟来的意外惊喜。说起来倒应该感激高渊的老报人洪建兴,在他与邓长权多次接洽沟通之下,我们遂有高渊拜访作家王葛之旅。也因为借这次的初会,使到退休的王葛有许多作品获得机会出版与面世,让马华文坛增添光彩!
时间回到1910年3月13日,苏清强校长载着我南下高渊,邓长权从高原北上,与素来蛰居高渊的建兴在咖啡店会合,然后一起拜会王葛。王府位于圣陶沙花园门牌3360号。那是一间角边平房,外间的草坡空间蛮宽阔,王校长端坐在停车间的靠背藤椅上,看来他已经静候多时了。
我们4人之中,只有洪建兴因派报关系认识王校长,其余都是第一次会悟。那时王葛前辈已经88高龄,身形魁梧、微胖,他脸上的斑点刻满岁月的印记。但他精神还好,思路敏捷,谈吐清明;惟高龄关系不能自由活动,行走靠扶架。他一男一女留学英伦,毕业后留居当地,自几年前老伴弃世后,他孤家寡人独居整幢房子。
我们从他的生活起居开始谈,然后谈文坛往事。他于1953年来到高渊培德华小执教,从教师升任副校长,最后掌校至退休,在培德总共度过了24年悠长的教学岁月。他说,“我很喜欢这个淳朴幽静的小镇,它带给我很多写作的题材。”这是他退休后不愿回去武吉大山脚,而留在高渊的原因;他继续敲扣灵感的大门,把小镇的地理特色、风云变幻化成含生活哲理的美文,填在方格子上,字体端正,显示他的书写之用心与专注。

诗文编篡成册

说王葛前辈生活寂寞吗,也许是的,他孤居一宅;但他能把时间注入读书与写作,继续向文学的艺海探索,晨昏乃弹指之间的事,我想他时间过得充实。闲话过后,他杖着扶架走入室内,拿出几叠厚厚的文稿让我们览读,诗文兼具。他把所有未经出版的诗文都编篡成册,连书名和目录都拟便了,只等待着安排出版事宜。
从阅读文稿中,我对王葛的写作过程和文稿出版有深一层的认识。原来他的《路上》所收录的散文全是他在李汝琳主编的《南洋商报》副刊〈世纪路〉上发表的作品,创作时间从1950—1955。其实他1940年即开始执笔从文,而且写得比《路上》全文还多。这些前期的作品加上1955年之后,到他退休后所写的,总共文字是《路上》的几倍。
晚年的王葛虽然没有遗弃文艺,仍在写作,惟与报章副刊和出版界尽乎脱节,这导致他的作品绝迹于文坛。王葛的散文风格一路走来都以文字简练、词语优美见称,同时文短精悍,每篇游漓于千字之间。
于是,我向他建议,把未曾刊登过的作品交由我处理。回来之后,我再次览读他的手抄本,选了5、6篇通过扫瞄传给〈商余〉主编,不多时即见报了。辛勤耕耘,且几十年沉寂文坛,而今作品重新出土,文稿见报,令王葛无限欣慰,惊喜自不待言;同时还特别致函,并附寄多篇新作让我处理,于是催生了由杜忠全组稿而刊于〈文艺光华〉的“王葛纪念特辑”。

(商余,5/2/201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