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离散: 一个变易居所的故事

张锦忠【共沸志】
陈文平的父亲

 陈文平视自己背井离乡为“一种自己所抉择的流放”,因为离散他乡即选择远离亲朋好友,离开自己出生的国家。仿佛华人历史的重演,离散的后裔“再经历一遍先人的孤寂与困顿”。

亚美诗人学者陈文平的英文小书《客家魂:记忆、迁移与膳饮》写父亲与母亲的离散故事。父亲下南洋,落地生根后在古城马六甲终老。母亲则在晚年“再离散”,从马来半岛飘洋过海,到美国定居。
父亲生于1910年,1935年冬天自广州的麻地凹村下南洋,为“英属马来亚新移民(新客)”。他在中国时就读上海医学院,曾随某位王大夫见习;陈文平说父亲妙手回春,是“马六甲最好的医生”。他下南洋后在马六甲庙堂街落脚行医,起初谋生不易,后来治愈了当地福建籍殷商曾江水,声名大噪,乃与友人合伙在鸡场街租赁店屋设立中医诊所药铺思安堂,后来独资经营。日据时代医生短缺,故看病者多。
父亲为国民党人,参与抗日活动,战后热衷客家会馆事务,荒废医事,加上西医渐多,上门就诊人数下跌,收入锐减,全家生活遂陷入窘境。这时父亲开始借醉消愁、举债度日、出轨,终于病故。尽管家道中落,父亲出殡时同乡旧识故友送葬者颇众,可谓生哀死荣。彼时陈文平在美深造,赶回来奔丧时亡者已入土为安。

拿手好菜“酸猪脚”

陈家每天张罗三餐的是母亲,不过父亲偶尔也会下厨,他的拿手好菜是“酸猪脚”。陈文平说母亲煮的酸猪脚也颇佳,但父亲煮猪脚时加的是玫瑰露,美味更飘香,诚为“客家菜首选”(页118)。
1978年,陈文平成为美国公民,隔年,母亲、姐姐与弟妹也离开马来西亚,以依亲名义移居美国。南洋“那里太热,我喜欢这里的花”,母亲说。 在《客家魂》的“流放篇:粽子”(“The Exile: Leaf-Wrapped Dumplings”)开头,陈文平以写景的散文笔触描写佛蒙特(Vermont)季节嬗变的景色之后,笔锋一转,写道:
如今,这就是我称做家园的地方。这里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家园了,周遭所住都不是跟我同种的人,这些人或友善大方、或落伍、或进步、或可亲、或独善其身、或格格不入。但在这个“自求多福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的国度,尽管方园百里之内没有几个亚洲人, 群山环绕,我们与邻为友,我觉得受到护佑。(页123-124)

自己所抉择的流放

不过,陈文平也视自己背井离乡为“一种自己所抉择的流放”,因为离散他乡即选择远离亲朋好友,离开自己出生的国家。仿佛华人历史的重演,离散的后裔“再经历一遍先人的孤寂与困顿”(页125)。
离散马来西亚之后,她说:“故国变成一个新的、陌生的国家,而对新的国家则近乎习惯成自然”(页125)。再离散之后,新旧家园更替,“新的国家”变成了新的故乡。那是一个“交换的故事”,一种我称之为“变易居所”的现象。

(商余,23/11/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