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舜在科幻题材的取径/经上,不但想象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对话沟通,期望自我与他者(或人类与异类)能够产生和谐可以信赖的关系,利用了一个替代的现实,借科幻素材叩问和省思自我的身分属性和离散认同的议题。
读天狼星诗社成员的《天狼星科幻诗选》,我认为有一个问题相当重要,那就是出于什么动机,重生的天狼星诗社诸人,如此大费周章的书写科幻诗,在短时间内集体打造出一部科幻诗选,作为彼等复出江湖/文坛的试金石?为什么是科幻诗,而不是其他文类模式,成为他们试图重现诗坛的试金石?科幻诗的书写究竟让天狼星诸诗人看见了什么新的表达形式/方式?
这个问题部分的回答,可参见温任平在诗选的序文结语的一番说辞:“科幻创作最能测量作者的幻想能量,诗人被迫在极限处境用各种平时不用的意象、符号、语码写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戳刺读者的神经末梢,唤醒沉睡的老灵魂。诡奇怪异(grotesqueness)并非天狼星同齐(同侪?——编按)的写作标的,把我们的触角伸出大千世界才是我们的企图。”这一段话毫不含糊地把写作科幻诗的意图和动机,向广大读者作出交代。
这里温任平看重的是科幻诗的幻想(想象)层面,写科幻诗可以测试诗人的写作潜质和才华,挖掘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因此,对温任平/天狼星诗人来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诡奇怪异倒在其次,那是奇幻文类的界域,科幻的大千世界才是书写重点,如此才能开拓文学的更多可能性。或许可以这么说,天狼星诸人抒写科幻诗是复出诗坛,试图“求新求变”的试金石,创作科幻诗作为一个起点,以便与之前70、80年代的书写题材和文体作出划分。以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如果再以现代主义时期的语言结构看待之,恐怕有欠允当。
如果根据加拿大学者苏恩文(Darko Suvin)对科幻文类的观察,科幻文学具有抽离(estrangement)与认知(cognition)的双重特质,前者表现在科技与时空的落差,后者展现出反省并批判现实。换言之,科幻文类的幻想,并非是刻意表现诗人/作者的诡奇怪异,也不是刻意脱离现实的空洞幻想,它有意建立一个与现实具有不同历史时空的“替代的现实”。
透过这个抽离的角度突显现实社会秩序的虚构性和荒谬面向,读者借此得以用崭新的视角来衡量当下的“现实”,并对此有所省思和作出价值判断。苏恩文因此把科幻文类定义为“认知上的抽离”(cognitive estrangement)。为了达到抽离的目的,求新求变的幻想/虚构特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是新的发明,不同的时空场景,或新的人物或异于人类的生命体,以及不同于作者时代的新人际关系。”
由此观之,对应温任平上述的看法,正因为科幻诗具有抽离与认知的双重特质,让天狼星诸诗人可以运用科幻文学所提供的幻想空间,摆脱现实世界的限制与束缚,表达诗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呈现书写主体的自由视域。
身为诗人,以科幻诗作为书写对象,他们的世界观(扩大来看是宇宙观),题材由现实社会的地球人、太空人、机体人,一路扩展到外星人、外天空、银河系、对黑洞的想象、地球与星球的未来趋势、地球人的兴衰史、人类与宇宙系统的关系。这些时空场景与人物(包括地球人和星球人)成为科幻诗的叙述架构的特色。出于对科学(天文学)的新知识,这类科幻诗往往把书写的时空场景,扩大到浩瀚无垠的大宇宙,或天外有天的银河星际。其中人类不完美的主题与对现状的超越渴望,是由对(后)现代的科技科学知识的努力探索与反向思考来表达,这一点在《天狼星科幻诗选》中的大部分诗作,形成一常见的叙述结构。
张光达似有意反向操作
一般的科幻书写里,这些抒写外太空星际的宇宙世界的诗作中,叙述者/人类的命运是由人与宇宙间更强大的力量关系来探讨。代表这强大力量的是不同于人类的他者/异类,典型的异类为外星人或太空生物怪物,往往对地球人造成重大的破坏杀伤力,或形成人类认知上的惘惘威胁。但天狼星诗人之一的李宗舜似有意反向操作,在〈用心电图观察〉里借心电图观察气象,在21世纪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另类观系:“人类相信/外星人可以信赖/平息洪水的天灾/神话的翅膀纷纷飞过来/把已知的现在装在裤袋/让残缺的未来掉落井底”,甚至兴起思古之幽情:“混沌未开六千年/没有重型机械/古埃及人会敲削/吨重岩石和汗水/堆迭砌成无缝金字塔/天衣无缝的旧世代”。
这个另类的人类与异类的和谐关系想象,在〈星空莲座〉一诗中,进一步以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形式深刻表达出来,外来客乞讨的是一杯水,而诗人/叙述者喝的则是白咖啡,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
诚如温任平在序言所说,它成功消弭了吾人对外太空异类的恐惧想象。我还要指出,它利用了一个抽离的角度,替代的现实,让自我与他者近距离面对面的遭遇(encounter),却以一个现实里日常生活的语言,成功缝合了这份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和裂隙。
〈鞋子〉一诗,虽然利用了科幻的叙事框架,有意造成抽离的视角,或另一个替代的现实,但其实科幻的成分不高。但我以为这无损于此诗的素质,它相当难得的混合了科幻叙事框架与自我身分认同问题的思考。诗人要表达的中心题旨,毋宁是身分认同追寻,叩问个人与族群的离散史。科幻的太空航行情境与(后)现代的人类/族裔离散历史,这两者于是吊诡地形成一个可资对照或对话的辐凑点,前者是此去茫然未知的处境,后者则是现实宛如梦境的历史场景,两者交织缠绕出一则动人的离散与再离散的历史。离散的身分、流动的身世、继续远航、不舍昼夜的航行:“我始终不舍,始终得离去”是诗人对身分属性思考的认知差距,亦是〈继续远航〉、〈航行,加速心跳〉诸诗的一份不得不然的心境写照,展现了科幻在地化的具体成果。
李宗舜在科幻题材的取径/经上,不但想象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对话沟通,期望自我与他者(或人类与异类)能够产生和谐可以信赖的关系,利用了一个替代的现实,借科幻素材叩问和省思自我的身分属性和离散认同的议题。这种种对科幻诗的书写尝试,实则成功开发出科幻诗的更多可能性,在其中运作一个不同以往的人类社会与太空异类遭逢的关系想象,让读者在阅读这些诗作后,能够扩大视野,以全新宽广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现实社会环境的问题。这样对传统典型的科幻叙事的反向操作,既符合上述苏恩文对科幻文类理论的定义,具有认知上的抽离的双重意识,同时也达到了天狼星诗人孜孜以求的求新求变的创作目标。
可以这么说,李宗舜在《天狼星科幻诗选》中的6首科幻诗,成功运用抽离的视角,突破传统对科幻诗叙事的定型书写,科幻作为框架,其中的微言大义,对人类身分和命运作出省思,引人深思。
这是讨论人类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思考人类过去未来的身份探索与演进过程中,同时把诗人的生活观/世界观/宇宙观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
(南洋文艺,5/4/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