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著《无调之歌》(照片提供/张锦忠) |
1972年9月号的《皇冠杂志》刊出江玲长达6万字的小说〈无调之歌〉,小说中不仅引述卜狄伦的歌,角色也取名“狄伦”,向歌者致意之情不在话下。
1970年代初台湾的《皇冠杂志》改版发行东南亚版,编印颇见用心。新版杂志除了琼瑶小说外,其他名家作品不少,其中,余光中介绍摇滚民歌的系列散文〈听,这一窝夜莺〉,分期刊出,图文并茂,比后来收入《听听那冷雨》里头只见文字的版本好看得多。〈听,这一窝夜莺〉没专写卜狄伦,但论琼拜斯与朱迪·柯玲丝及60年代的美国民歌运动,怎么可能不提到狄伦?于是,狄伦在“夜莺”系列与在写“孟加拉音乐会”的〈苦雨就要下降〉里头频频现身。
江玲以小说致意
余光中的那一窝夜莺原本要写6人,后来不知何故只写了两只夜莺,而他说“久拟撰写的巴布·狄伦(编按:本报译卜狄伦)的评论才是真正的考验”的狄伦论也没有下文,殊为可惜。倒是1972年9月号的《皇冠杂志》刊出江玲长达6万字的小说〈无调之歌〉,小说中不仅引述卜狄伦的歌,角色也取名“狄伦”,向歌者致意之情不在话下。
依60年代台湾文学的说法,〈无调之歌〉是一篇“留学生文学”。小说写某美国大学英语系台湾留学生何容容,嫁了家世良好的丈夫叶全中半年后,在山风与狼嚎的夜晚回想3年多来的前尘往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主体性。
话说某日,还在当英美文学研究生的容容因指导教授不让她论文写沙白罗(Saul Bellow)而顿感挫折愤怒,于是哭着跑到墓园沉淀心情,劝慰她的美国男孩狄伦让她动了情。这时夕阳西下,墓园下的公路疾驰而过的车飘来卜狄伦的歌声:“趁早随夜走开, 我不是你要的人,/我心里每一方寸都是石头/……/你说你在寻找/摔跤时扶你一把的人,/……/──然而我不是那种人,/不,不,不,/我可不是你在寻找的人!”歌声飘逝后,叙述者写道:“狄伦突然一把松开她。棕绿色的眼睛里闪着夕阳兵刃样的反光”。
那首歌,正是卜狄伦1964年写给前女友苏夕·罗多洛(Suze Rotolo)的《宝宝,那可不是我》(《It Ain't Me Babe》)。〈无调之歌〉里的狄伦尽管情不自禁对容容表白,却是那个“趁早随夜走开”的人;他不甘心牺牲自己的自由。3年半后,在一个山风咆哮的夜晚她才似非而是地领悟:“人要甘心牺牲自己的自由才能获得真正无止境,不叫自己厌憎的自由”。
别想太多,没事的
〈无调之歌〉里还有另一首卜狄伦的歌。有一回狄伦约容容去夜店一游,像味吉尔带但丁游地府一般。容容在幽黑里听某个瘦瘦的歌手苦涩地唱起卜狄伦1965年的〈一如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小说里译为〈滚石之歌〉):“你进最好的学校又怎样?/现在那知识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可没有人教你如何在街上讨生活,/现在你也得自己设法度日。/……/那滋味如何?/嘎?独立谋生,/无家可归,无人顾问,/一如滚石的滋味又如何?”歌声骤停后,“容容看见一团团从尸布中解禁出来的尸体……”。
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能摆脱的枷锁与束缚,像那层裹尸布,“非得借酒意不敢撕开”。那也是卜狄伦的“滚石启示录”《一如滚石》给容容的启悟。
领悟了之后呢?“闷声不响的直奔山下”的容容说她只要“做个不为人调遣的小兵”。卜狄伦呢,他会说“不过别想太多,没事的”(But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商余,5/11/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