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瓦兰格遗址/薇达摄影 |
在十字路口等了近一小时,行经几台电单车,吹起尘土。没有站牌候车亭,我开始怀疑那些打包票巴士绝对会停经此处的邻里有多靠谱。就在我快放弃时,一台老旧的巴士姗姗出现。付了5000瓜拉尼币,一路停停走走抵达塔瓦兰格的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遗址。
耶稣会传教区
略述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的历史背景。公元17到18世纪,来自欧洲各国的耶稣会传教士纷纷进入阿根廷热带雨林,传播福音,并为给当地原住民瓜拉尼人进行文明教育,改变瓜拉尼人一夫多妻制等文化习性。他们聚集起不同支派的瓜拉尼人,建立社区。社区主要设施有住所(一家庭一房间),工作室(木雕及纺织)、植物园(种植传教士及访客所食用的香料蔬果)、教堂、学堂(当时只有男子有权接受教育)、墓园、监狱、牧场,及独身女子之居(让孤女、丈夫出任务而落单之已婚妇人、单身女性、寡妇居住)。传教士教导瓜拉尼人听说读写,种植纺织雕刻工艺,传授他们来自西方的绘画音乐。据历史记载,瓜拉尼人最喜欢的部分是来自西方的歌曲及乐器。
一旦进入传教区,瓜拉尼人就得听从传教士的吩咐及指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改信天主,虔做弥散。历史也记载爱好自由的瓜拉尼人,受不了这般周而复始的生活型态,常常整个支派逃回雨林,但也常因饥饿或受敌攻击而回返社区。
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及巴西等,社区内居住人口从4000到8000人不等。对此,后世甚至实行当下产生诸多争议,认为只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理想主义。尔后战争频起世界政局危急,各国纷纷把传教士招回。随着传教士离去,瓜拉尼人开始分崩离析;加上葡萄牙及周边部落不断入侵,传教区最终被废弃。
逃过被摧毁的命运
塔瓦兰格遗址因深藏丛林里,逃过被彻底摧毁的命运,保存得非常完善,经过小幅度修整后更几近无瑕,是所有我到过的废墟中最齐整的一个。烈日当空,我穿越坚厚石墙,手抚过上头的坑洞。入口处地图标示某处为某处,从石墙里残留的痕迹,古罗马托斯卡纳柱、祭坛、圣碑、雕刻等,可隐约看出也不难想像昔日面貌。
我在草地上坐下,想像有月的夜有人轻轻吟唱一首瓜拉尼歌谣。遗址外有嘈杂引擎声飞驰而过,大声播放时下正红的雷鬼舞曲。
在遗址外招了一辆嘟嘟车。司机说他不载客到关口,把我放在一个他保证巴士一定会停经的破旧候车亭,嚣然而去。
一个小时之后。
我望着空荡荡的公路。距离我必须从巴拉圭离境的时间还有一小时半。
(商余,4/11/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