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2014年《南洋文艺》回顾

文星隐现添悲喜·世事浮沉化沧桑


杜忠全 




(1)
2014年无疑是多事之秋,文艺界或非文艺界的故人离席,乃至举世关注的重大事故,都挤在过去的一年里相继发生,其中既有引人喟叹,也有迄今不得其解的疑团。这些年度大事,在过去一年的文艺园地,都留下了痕迹。

3月5日,诗人陈强华在一场突发事故中离世。此前约半年,黄锦树以一篇〈他在诗里生了病〉(20/8/2013)论定其诗艺,而今诗人走了,纷纷绕绕的公案无论了结或不了结都好,文人、诗友莫不将哀思与感怀形诸文字。在这方面,南洋文艺发表了评论人张光达的〈人生如此:悼诗人陈强华〉一首,而在其他园地,则更为丰富,但已不在本文范围了。

下半年的9月3日,同样来自半岛北端的诗人何乃健弃世。在这之前的上半年及过去的两年多期间,诗人虽在病中,却持续有新作———尤其在南洋文艺持续发表一系列反映诗人病中潜思的小诗,也出版了病榻书写《百颗芥子》(大将,2014),甚至直至8月间犹在半岛北中马多地巡回讲演。然而,9月初就传出诗人骤逝的噩耗。

9月18日,傅承得率先发表了〈笑终:送乃健先生〉;同时发表的,还有王德龙的〈归去来兮:诗悼何乃健老师〉;这之后的连续几期,都有相关的诗或文见报。同一世代而远在台湾的学者兼诗人李有成,也以〈伤悼:怀念何乃健〉一文来写出两人间的长久情谊;此外,因动地吟而与乃健先生同处一个舞台的年轻诗人邢诒旺,则以〈天行健,何乃健〉给前辈送行,与诗人私交甚笃的苏清强,也发表〈风雨诵故人:送何乃健〉一诗。待到重阳节,南洋文艺更推出《重阳节:悼何乃健》特辑,结合了吴薇倪〈遍插茱萸少一人〉、黄琦旺〈我的稻穗比浪涛高:“乐”读何乃健《百颗芥子》〉及吕育陶〈赤道平原上的海棠〉等3篇文论,分别就乃健先生3个人生阶段(少年、中年、晚年)的诗文乃至人情交际,进行了理性论述或感性回忆。

这之外,4月17日,国内政治强人卡巴星车祸去世,草风赋有〈我心中的关云长:悼日落洞之虎卡巴星〉一诗;5月1日,台湾传奇性诗人周梦蝶以90余高龄去世,早年留台的诗人李宗舜,则有〈诗人的孤独国〉一文,叙述诗情与人情。

2014年让举世瞩目的,首推马航在半年内连续发生两起航空事故,尤以3月8日之MH370失联事件,其究竟为何,迄今尚为一大疑团。反映到文艺书写,尤其是诗作方面,可说颇有一定的累积量,如方路〈印度洋不一定适合置放飞机〉、碧澄〈期盼:致MH370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孔方兄的谜题诗〈问君归期未有期〉、黄龙坤〈坠落〉、陈伟哲〈坠落:记MH370班机〉、〈17:纪念坠机〉、李宗舜〈失联的记忆〉、陈奕进〈天使回家〉、黄子扬〈当你飞行而我沉潜〉、戴大伟〈七不成声:MH17〉、甘雨〈不寻常的游戏〉、刘育龙〈雨中的风筝〉、〈七月〉等等,为数颇丰,恐未尽录。

就此方面言之,前者大体含怀人与论事,因而兼有诗与文,后者则在事件之追踪与评述以外,反映的是文字中的潜思,多呈现为诗。诗之与史,固非差之千里的。


(2)
南洋文艺的“甲午年南洋文艺年度文人”特辑,是小说家贺淑芳。贺淑芳即早年《椰子屋》、《青梳小站》时代的“然然”,但她在马华文坛占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位置,应是2002年以〈别再提起〉获台湾第25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自此引起文坛的注意。该特辑邀得她大学校友,也一度为报界同事的周泽南来写2002年“平地一声雷冒起”(特指〈别再提起〉得奖并引起瞩目)之前的小说家,另也有台湾的李有成、黄锦树及本地的杨邦尼分别评述其作品。李有成在文中将她类于〈别再提起〉的作品归为“议题小说”,包括较近期在台湾发表的〈湖面如镜〉在内,李有成指出,“贺淑芳的小说正好印证文学是个事件,由于文学具有指涉性,我们也因此不得不面对,思考,乃至于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李有成〈贺淑芳的议题小说〉)。黄锦树则从文字经营层面认为,贺“写小说近乎苦吟,文字反覆打磨、挖、改、删、削,钉钉补补的,唯恐找不到确切的词语”。黄文按教育背景以论,指出贺“采取的路径也许与温祥英相似,都是艰苦的和语文搏斗,但效果有异有同”,在异方面,贺“却似乎力求一种简洁明净”(黄锦树〈在语言里重生〉)。贺淑芳的作品量不多,这似与前述以社会议题为关怀点的潜思与细节构思不无关系,尤其更与黄所说之文字经营的推敲与苦吟有关吧。

2014年马华文坛的“文学事件”,恐怕还有天狼星诗社之重新现身[年终2014年12月14日,天狼星诗社正式重新立社,并选出新一届理事,温任平为首任社长,此是后话。]。相较于前些年之从回顾层面来谈天狼星诗社,这一年该社是以“重现”的姿态回归文坛的。

6月诗人节的4期诗特辑,“天狼星重现”居半,由温任平组稿并作序,邀得新旧社友计19家交出新作,其中既有停笔30、40年了重新提起诗笔的旧社友,也有新加入而开始写诗的成员[“天狼星重现”也不光在南洋文艺,而是“遍地开花”,国内各大报都陆续辟有专版,此是题外话。]。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现”之诗特辑外,不少隐迹已久的旧社友,更陆续在文艺版持续发表新作。

6月诗特辑的另半数档期,是去国后长期在台的李有成———即去国前的诗人李苍。“李有成专号”有主编邀得发表李氏写于70年代的“出土旧作”〈祭南海之神〉,以及两首当月的最新诗作。此外,尚有辛金顺按2012年的访谈写下篇幅颇长的专文〈学术与创作的淑世关怀〉,畅谈学术与创作。


(3)
2014年的发表作品,散文方面,前半年颇多“留台散文”,包括王润华〈重返台湾〉、淡莹〈让种子萌芽的土壤〉、李宗舜〈10月凉风〉、施慧敏〈水中月〉、杜忠全〈台北‧华冈‧文化梦〉、谢明成〈漂流书店〉、张锦忠〈福尔摩莎与马来半岛之间那道弧线〉等等。此中相当的一部分文章,即7月正式出版之《我们留台那些年》(有人,2014)一书所收,黄锦树的〈沙上足迹〉就是该书的序文,而高嘉谦写〈宛如青春的“那些年”〉,则是针对该书而追溯半个世纪以来“留台”的谱系了。此外,尚有温祥英的〈出国〉、贺淑芳〈柴薪〉、方路〈时光公路〉等等。小说方面,极限篇与短篇,都有一定的发表量,前者包括勿勿、方路、刘育龙、艾斯、周天派、昆罗尔等等,后者则有黄锦树、菊凡、棋子、梁放、翁迪民等。诗作方面,诗家众多,吕育陶、辛金顺、游以飘、陈伟哲、邢诒旺、沙河、胡坦、张玮栩等等,都持续发表新作,兹不一一罗列了。

这里头,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新人展”之设,包括了在籍大学生黄子扬和中生代之赖国芳,也包括了七字辈的戴大伟。文艺版推出新人展,以近似特辑之规模来突出某个新进作者,对于极具潜力之写手,无疑予以极具分量的肯定,当然也考验了编者之洞见与用心。黄子扬近年来积极参加文学奖,也颇有斩获,“新人展”之后,子扬获台湾怀恩文学奖,让此“新人展”更显意义。赖国芳其实是中生代,惟30年前已停笔,近年开始在网路世界恢复书写。就平面媒介来说,此前已绝迹于任何园地,如今开始冒现,算得上“新”。但是,如将虚拟与平面媒介结合以观,此一“新”则有待辩证,或者它更像一种“穿透”或“过渡”:眼下有人将文字园地转移到虚拟世界,而在平面媒体隐身,也有人从虚拟空间穿透到现实而成其“新”。这,也是颇足玩味的现象。

最后,2014年的文艺园地,黄锦树的“小杂感”专栏自去年延续而来,夹论夹叙,抒情或说理交互出现;温任平的“澡雪精神谈诗”专栏,也在下半年推出,从〈突破诗的惯性思维〉开始,“天狼星重现”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一定的计划与延续性的。

(2014年12月16日完稿)

(南洋文艺,6/1/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