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忆戴君仁师

【零七八碎】 碧澄 


戴君仁的编著华马对照《巫文报纸钥》上下册
对我来说,求学是一条不很平坦的路,幸好一直保持“适龄生”的地位。7岁入学,19岁高中三肄业。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11年多,是我小学与中学崎岖挣扎上路的时期。
自小对华文深感兴趣。中学的华文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黄学钧、卢道群、刘慕虞几位老师;小学华文老师当中,戴君仁师最令我难忘。受了这些老师的熏陶,他们的谈吐、举止、书法成了我效法的楷模,投稿、编写也在我混沌的思维中得到引导、启发而发酵。

任教于陆佑路中国小学

1953年,我从吉隆坡苏丹街的侨南小学转入陆佑路中国小学就读六年级。戴君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那时他该有四十多岁。人长得不高,皮肤略黑,身体略胖,脸颊带点臃肿。浓密乌黑的头发经常梳得服帖,衣着简朴但十分整齐。外表看来很严肃,然而说话时总会现出一丝笑意,让人觉得和蔼、亲切,却又不怎么敢主动去接近他。
他平时住在学校后面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没人注意他的课后生活。那一年,他没请过假。上华文课,他先抄笔记(课文大纲和词语解释),然后讲解。他是客家人,不过所说华语不带客家腔,可说很难得。其声调不徐不疾,声量也适中。班上不乏超龄生,都很守秩序地听他讲解。我很欣赏他在黑板上抄笔记的情形:左手卷压着书(该是教师用书),右手不断书写,速度很快,字小,却不难辨认。为了快,他把“口”字写成“○”(心知不应效法,后来我当了老师,并没依样画葫芦,加以传扬)。

华马对照书

忘了是在学校的时候或是离开学校以后,听人说戴老师来自印尼,华文根底好,会写文章,还精通马来文。心底对他十分尊敬,却一直没机会亲自向他讨教。1960年我在书店见到戴老师编写、吉隆坡立德图书出版社印行的华马对照《巫文报纸钥》(上册,下册于次年面世)。稍后发现同一个时候还有同中有异的英华对照《How To Read Malay Newspaper》出版,心中无限欣喜,更兴起要拜会他的念头。

英华对照《How To Read Malay Newspaper》

我日间师训毕业后,机缘巧合,得知戴老师住在离我家不远的陆佑路与新街场路交界处一家店铺的楼上,一个星期日特登门造访。由于彼此有共同的话题,谈学校、谈马来文、谈编书,师生没有隔膜。他和师母两人住在一厅两房的楼上住家单位,好像没有子女,生活清淡。
后来,我每逢假期从外地回吉隆坡,一直到调职回到吉隆坡附近的甲洞,总不忘去找戴老师闲聊。我结婚那天,他两夫妇也是座上宾。
通过戴老师,我“认识”了马华作家、电影导演易水。而戴老师的几种华马、英马对照的供华校中学生学习马来文的作品,则给我提供了编写双语或三语参考读物的灵感与圭臬。

(商余,1/9/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