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寺石庭 |
张锦忠【共沸志】
1979年5月释昙昕法师与6位弟子,带了6颗佛舍利子赴日;其中一位弟子即陈瑞献。
1980年5月,陈瑞献撰〈华严觉受:晚春旅日记〉一文,记1979年5月释昙昕法师与6位弟子,带了6颗佛舍利子赴日;其中一位弟子即陈瑞献。昙昕法师一行访日的目的地是京都妙心寺丛,他在欢迎茶会致辞中说:“寺本境内的一檐一树一石,均与时俱老,且都涂上历史的芬芳”。昙昕法师所说的,乃观者对(观)物与时间性的体会。妙心寺丛有以石庭闻名于世的古寺(建于1450年)龙安寺。
石庭之岩石的配置与结构独特:5x1、3x2、2x2,共15块石,合为5群石组,散置于一大片白砂地上。陈瑞献观龙安寺石庭,用的是“缩心成一点再放大至空蒙的观法”,他写道:
陈瑞献纸刻《造庭》 |
“人真是不大不小,天地有界线又无边,毫不含糊的跟着幼砂的波纹游入内,从推拥着石堆的苔绿植物的浪花冒出头,复化为石,最后才由这些春润夏旺秋瘦冬白头、但永愿一动也不动的死硬结体袅袅散入空中,我们把心思拣回来的那一刹那,这个石庭又已经历了一场物来则现物去则灭的经验。”
在完美中有缺陷
故在陈瑞献的观想中,石乃久坐之人,游入幼砂纹道入走迷宫,天地悠悠,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复化为石”,刹那即永恒。但白砂尤似白茫茫大海,钜石如岛屿,海面寂静,有风初起,故波纹兴。陈瑞献后来作纸刻《造庭》, 以“暗夜的艺术”化白茫海面为夜境,波纹流转,观者午夜弋航,静静航过诸岛,但见海上生明月(“月光刚推向全圆的那一刹那”,陈瑞献写道)。
《造庭 》画面仅现一组及两个半组,那是因为观者的肉眼视野的局限:“不论你选择哪个角度,……都无法把全部十五块石尽收眼底。每个角度都是一个死角。在完美中有缺陷”,当年龙安寺的主持木下玄隆禅师说。对陈瑞献而言,解决这个空间的“完美中有缺陷”的方法是时间。纸刻《造庭》钩描出无数水平线般的横向线纹,形成了视觉的流动,而流动的视野不会停驻在画面这一组及两个半组的石群;内空静观无垠无涯,没有死角。另一方面,明月的运动到了“圆月上寒山”的高度,天地尽收“眼”底,值此,天地人已合而为一。
静观诗学观想冥思
陈瑞献的静观诗学以观想冥思,既观物又内观,故观物内观皆内空之旅,跨油画、胶彩、水墨、纸刻、金石、小说、诗、散文等多元媒体。他的静观之道有二“原型”:一为“鸟声婉啭”,一为“圆月上寒山”。借此二静观方法,陈瑞献穷究内空,超越外物的表象,在诗境与艺境呈现他的内空心象,例如“鸟声婉啭”,化为内心刻石,即成“鸟鸣串珠”,观者经由此径进入诗境,“煤匠”亦縁此道创作鸟章。
(商余,11/6/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