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星期一

藏了哪些珍宝?


作者与李锦宗(右)合影。
杜忠全【悼念李锦宗】

早在还是报刊文艺读者的年代,就知道李锦宗前辈的大名了。那时一年一度的特备年刊借文字回顾过往一年各领域的大小事件,马华文坛的这一块,总印上“李锦宗”3个大字。没有太多的评述,但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看似账本,如今回看,那是马华文学的备忘录了。
李锦宗是马华文坛史料的代号,近在国内的,如是研究或编辑工作所需,一旦需要核查或征求相关年代的资料,总会想起他。远在国外而前来搜集文学史料,见了他,也会收获满满而去:那些散佚在时间里的文字,哪怕是一张纸,到了他手里,都珍而藏之;说往事如烟,在他那里,却能找到对应的时间证物。“如果李锦宗都没有,那就几乎没得找了!”文坛中人是这么说的。
锦宗前辈究竟藏了哪些珍宝?他是怎么藏的?多年以后,却是多年以前,那时文坛刚传出前辈患癌休养的消息。因政欣南下都门看望老友,碰巧那年头我也在八打灵寓居,一问才知道,原来就相隔一个地铁站了,于是应约前去,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拜访前辈。到坐落在花园住宅区里一个双层排屋单位的李家,当时留下的脸书文字是:“马华文学史料家李锦宗住家,屋外是砌高如墙的旧报,客厅和走廊都是新书旧籍堆积如山,楼上和工作间的就不说咯。拍下存证照时,政欣说:以此为鉴。”
什么叫“坐拥书城”?人在锦宗前辈的家,登时就明白了。但是,政欣向病中的老友寻开心的“以此为鉴”,却反映了事实:他一个人做了整个文坛该建构机制来做的文献保存工作,奉献的不只是文学生命(如为投入史料搜罗与整理而放弃了个人创作的文学初衷),还有一整个的生活空间!
更尤其是,这满屋子的书报刊物,除了少部分是文友间的交换与馈赠,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掏腰包买来的!倘若不是有心人,谁能将这一重责担在身上,独力且无怨无悔地埋首去做?这之外,还应该看到,最难得的是,他数十年的生活伴侣,对此也是全心支持,进而成就了数十年来马华文坛的“李锦宗传奇”,“难得”二字,显然分量还轻了些!
锦宗前辈走了,回看脸书,我的目光停留在政欣的“以此为鉴”上头:祈愿前辈走好的同时,也不希望还有第二个人继续如此的苦差,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事啊!
(20/6/2017完稿)

(商余,24/6/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