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马盛辉:在文字中沉溺下去


马盛辉2007(杜忠全摄影)
 在文字中沉溺下去
文学Q&A
问:张永修 答:马盛辉



Q 感觉中,您写诗比其他文体多。您在多年前自资出版过多本小说和散文集,为何不见诗集?


A你说我写诗比其他文体多,那也是最近三四年内的事。这三年来,我在文艺副刊上刊登的次数,几乎超过了我过去二十年的总和。而且几乎都是诗。说来还是相当辛酸的。至少对我自己来说。因为我开始尝试创作时,几乎都不曾接触过什么现代诗。也没认识任何一个写诗的人。那时1980年代,资讯也相当贫乏,加上自己还在念书,根本没什么零钱去买书,更不必说买诗集来看。只是偶尔看一些图书馆中的五四新诗、外国翻译诗。事实上,我就是看很多翻译文学长大的。因此文字的基本功和纯粹性自然是远远落后于人的。刚开始写作投稿时,也写了许多诗。可是当我看到同龄青年作家们的那些现代诗,我感觉到很羞愧、自卑。

如果说很多写诗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人的重大影响、指正、启发或鼓舞,那我就完全没有。而且还受嘲笑、讥讽和不屑。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都没有参与任何的文艺圈子。我一直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不值得一提的。即使到今天也是一样。参阅任何一本近代的马华文学史,都不会看到我的名字。

因此我只有散文集、小说集,而没有诗集,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好好整理过自己的诗作。一直都是这么乱糟糟地写着。
 
 
Q您之前的书都自资出版,这一情况相当特殊。请问当年自资出版情况如何,销售如何?如何发行?有何困难?

A其实,你所谓的“情况相当特殊”,说穿了,就只是自己胡乱搞而已。第一、没有门路也不认识任何出版社。第二、人家也不会替一个默默无闻的作者出版。发行更是不必说了,就只是这里托朋友卖几本,那里又托学校卖几本,如此而已。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很有才华的年轻作者自资出版、自行设计什么的,他们一定会说“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即没有能力也没有人缘。”

想想下,也确实如此。我一直都是像村上春树所形容的:那种无论干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虽然知道自己写了这许多年,也没什么长进,但除了继续在文字中沉溺下去,我也找不到其他面对生活的方法。
 
 
Q您诗的主要调子相当低沉,常给人孤寂的失落感(当然,您也有鬼马的一面)。您认为,好诗需要怎样的条件?



A没错。孤寂一直是我酝酿的主题或情境。个人以为,孤寂是每个人终须面对的精神面貌。不论你有多少朋友,生活多热闹,你都无法抗拒与生俱来的孤寂。只有在孤寂中,一个人才会回到存在的本原。很多人什么都没缺,就是缺孤寂。因此,孤寂是好的,珍贵的。

“好诗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个问题,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以前认为诗最重要的画面的呈现。现在倒认为语调读起来舒服比较重要,就算整首诗的语言非常白,非常散文。我从来都不在意一首诗好还是不好,我只在意喜欢不喜欢。写,是这样,读,也是这样。因此不存在什么条件的问题。

Q您有文学偶像吗?您常看谁的书(包括其他文体)?

A我没有文学偶像,看的书也相当杂。又有许多阅读癖好。譬如看了原著,就要去找简化版本来看。同样的一本书,认真看了两次后,再重看时,就一次选一种东西看,如对白、场景描绘或只看某个特定人物。一般上,我看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入书中的世界。即使看的不是文学类,也会想象自己是该作者,在跟朋友说话。看书比看电影好,就是可以想象,如此而已。
 
 
马盛辉 简介


1965年生于槟城,祖籍广东普宁。理大人文教育系毕业,现任职中学教师。大学期间曾多次获得全国大专文学奖诗歌及小说组等奖项。


马盛辉 著作

散文:
《轻烟是一种美丽的叹息》(1990)
《青草巷》(1992)
《孩子说》(1993)

小说:
《赞美一座城市》(1994)
《向虚无致敬》(1996)
 
 
(2012 南洋文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