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2010年 南洋文艺回顾

前行者携笔回归 ·诗运动网络延烧
——2010年《南洋文艺》回顾

近年来,网络社交网网罗天下,虚拟的网络世界相互链接,除了原先的社交、游戏等等的功能,社交网其实也具备把文人集结起来功能。
2010年的年度文人特辑,即反映了马华文坛这延烧到虚拟世界(或从虚拟的网络社群延烧而来)的“诗运动”。

杜忠全【文学观点】



(1)

2010年的南洋文艺,首先引人瞩目的,是马华文坛隐身已久的刘放重新“出土”了。

刘放原名麦留芳,学术专业是东南亚华人研究,然马华文坛的过来人,应该更熟悉作诗兼为文的刘放或更早期的冷燕秋才是。

作为文坛的前行者,刘放搁下文艺,专志埋身学术几近三十年之后,此次在写作上“再次上路”,自言“不打算写严谨的回忆录”,而拟“以文学传记的体裁来写”(19/10/2010,《自我定位》)。因此,除《致敬前行者·刘放专号》中的《自白》一文,刘放夫子自道地“回顾来时路”及交待其“文坛息影”期间少数几次与文坛中人的接触,以及最终何以“再冒出土,重见天日”之外,自今年(2010)年初以降,其读来略有“快意恩仇”之况味的回忆录式长文,已陆续发表了好些篇章。<从观音山到十八尖山>、<鸿飞雪泥:留学加拿大>两篇长文分别写了后期供职台湾及早年负笈加国的两个段落,但愿能如其所言,时而“心血来潮,写一篇算一篇”,后续篇章陆续有来。

除了老一辈的学者文人刘放,六字辈的李恒义,也在沉寂多年之后重现身影。李恒义是1982年槟岛天蝎星文友会的发起人之一,稍后也在1987年参与《清梳小站》的核心筹划与编务工作,诗与小说皆极受看好,唯自90年代的稍后期,即鲜于发表新作了。此次夹诗笔回归,长构与短制皆有所表现,只是未晓得是否还将涉入小说写作?
 
(2)


就马华文学过去90多年的历史历程而言,报章副刊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文人结社并推出同仁刊物或在报刊增辟专页等,都对马华文艺的发展多所推动。然而,近年来,网络社交网网罗天下,虚拟的网络世界相互链接,除了原先的社交、游戏等等的功能,社交网其实也具备把文人集结起来功能。除了早年个人化的网志书写与即时回应功能之外,栖身面子书、推特等社交网的文人,有见及这“无网弗及”的当下时空,乃萌意善用网络一呼百应的功能,而在社交网络推动创作。2010年的年度文人特辑,即反映了马华文坛这延烧到虚拟世界(或从虚拟的网络社群延烧而来)的“诗运动”。

南洋文艺推出的庚寅年年度文人是诗人陈强华。陈强华自台返马并任职报界期间,风云际会地成为激荡歌曲创作坊的其中一位主要推手,随后投身杏坛,自身创作不辍之余,更还积极推动学生文艺。陈强华先后以魔鬼俱乐部与《诗杂志》以及《向日葵》人文杂志等以校园为基地的文艺结社或刊物,而成为北马大山脚学生文艺的鲜明旗帜;前年供职亚罗士打之后,也着手筹划并推出了《北吉光》校园刊物,对学生文艺的推动热心不减。因诗人教学有年,毕业离校后继续耕耘文艺或埋身职场的学生,后来逐步经由社交网串联了起来。以网络世代的形成为背景,马华文坛的“网络接力诗运动”于是焉出现。

社交网“面子书”上原生态的接力诗,经由特定的剪辑人按特定的构思与手法来裁剪,而凝定成平面副刊上的发表作品。这里头,网上的同一贴接龙诗,在不同的剪辑人手里往往呈现为不同版本的诗作。这种自原生态的接龙诗剪辑而出并呈现为“一题多写”的“同宗”作品,评论人张光达说是“接力诗游戏最值得开发的一扇思(诗)维交感之门”,此说诚是。

陈强华等人的“接力诗”之剪辑与发表(连同年度文人特辑合计4期)之外,方路“面子书散文”的出现,也是虚拟与现实的两个书写空间互为穿透的另一产物。过去大多的创作者,多是在作品经由平面管道发表之后,才予以转为网络贴文,今后这种现象或将出现逆转,或是预示了一种新趋势:创作人在网络的喧嚣里让创作意识闪现的同时,编辑人其实也在重新思索并接纳网络世界派生的作品;平面发表之外,原生态的网络书写,今后或将成为写作人或作品存在的另一种实存面貌。平面与网络,除了网络书写实体化之外,这两种存在或将互为依待,孰真孰假,其界限将不再那么判然清楚了。

上面说得或许太玄了,再说得具体一些:2011年,是不是该出现“面子书小说”了呢?
 
此外,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刚届满,而2010年的南洋文艺,也在11月份副刊的全面改版之后,版面有所萎缩了。除了循例喟叹之外,我们是否也该体认得当前的趋势,而在思索让马华文艺仅只寄身为“副刊文艺”之未来处境的同时,也得进求完善或拓展其他的可能空间,比如纸本出版或电子书乃至上述的网路书写等等?



(3)

2010年的南洋文艺,特辑的策划与读者来稿的发表都有一定的看头。将《古月照今尘:张尘因诗专号》(2期)、《致敬前行者》与《端午节诗人特辑之推荐诗人:谢明成》对照而读,一种文学传承的意味油然而生;《国际诗人节特辑:问候苦难大地》则以诗笔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各文体方面,小说的发表量略少,除雅波继续耕耘极限篇之外,温祥英、杨嘉仁、张柏榗等,都交出了短篇与微型新作。散文依然是大宗,佳作也颇多,可见老中青的马华作者依然倾心于此,兹不一一列名了,惟李宗舜(黄昏星)以过来人之笔写当年“神州诗社”之<因为,没有遗憾>,将会是一笔文坛史料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文艺论析成果堪称丰收。林春美关于马华女性作家作品论析的系列发表之外,杨邦尼之论流亡诗人北岛、钟怡雯论马华地志散文、何乃健写黄建华散文新著等相关文章,无论是源自学术课题研究或是文艺评析,都具备一定的深度,对读者乃至作者,或都有一定的意义。
(2010年12月15日完稿)
 
(南洋文艺 2011年1月4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