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8日星期日

无限挂碍藏侨批

小黑【半张桌面】

几年前受新加坡作家蓉子的邀请,到潮州的侨批博物馆参访。博物馆内展示的正是当年我们的先辈们所经历过的艰辛历程。从清朝末年开始,因为天灾人祸,不少先辈都冒着风险,面对恶劣环境长途跋涉,远离家乡。他们或则翻山越岭,或则乘坐红头巾船只,度过惊涛骇浪,才抵达南洋开始新的生活。
博物馆最令我瞩目的就是从南洋各地寄发潮州各乡下的信笺。这种信笺折叠起来,不过约3寸乘4寸,非常轻便。不知道为何,不管信笺是寄自南洋哪一个国度,它们的格式总是相同。博物馆内除了收集来自马来西亚的信笺,也有不少是暹罗、越南的家书。

侨民多不会书写

对于这一批文物,如今我们都叫“侨批”。我对侨批并不陌生,因为儿时我父亲就是常常替人家书写侨批的人。那时候,我们都管它叫“批仔”(潮音)。父亲在农业合作社当书记,时常有老乡前来拜托父亲代劳寄发信笺给中国大陆的亲人。老乡很多是抵达马来西亚的第一代,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很难与外界沟通。幸好父亲文笔流畅,字体清秀,脾性又好,且不善言辞,是一位深受欢迎的代书。
如今我们也同情印尼、孟加拉外劳,离乡背井干一些高风险的工作。但是比起我们的先辈们,今日的外劳是乘坐飞机入境,而且每天可以用电话解除乡思苦。我们的先辈只字不识,又无电话沟通,写信诉说挂念还要拜托会写信的人。因此批仔中,尽是说不完的挂碍,在所难免。
回想过去,父亲提笔书写批仔的年代,正逢中国大陆掀起惊天动地的文化、政治大革命运动,如:反右运动(1957-1958)、大跃进(1958-1960)、四清运动(1963-1966)、农业学大寨(1963-1976)、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当时中国大陆正忙着搞政治斗争,哪有时间照顾老百姓的生活。凡是有亲戚在海外的老百姓都会写信要求救济。常常来我家要求父亲寄钱回家乡的老乡我记得有几位。他们并不富裕,只是当年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开辟丛林,分给每户人家两英亩土地,他们勤奋工作,省吃俭穿,略有积蓄。中国大陆亲戚误会海外找钱容易,不时来信诉苦,批仔的主题总是有几项。一、家中老母年岁已高,需要补品维持健康。二、屋子的修葺工程至今尚未完成。请大哥再寄银两完成工程。三、所养殖的牲畜因患传染病,损失惨重,血本无归,望兄长多加提携。有时候,在中国大陆给老幺娶媳妇也要海外的叔公来赞助。
随着电子通讯器材的迅速开发,侨批已经走入历史。那是中国人的一个苦难的象征,联系的是乡梓与海外的亲情。国家发达了,人民过的是丰衣足食的生活,是何其安慰呀。

(商余,19/2/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