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凌 |
(优大中文系系主任)
马华作家许友彬在80年代曾以瘦子为笔名,著有《大学生手记》和《教书匠手记》,以幽默笔调描写执教生涯。从事出版行业后,他注意到新生代的阅读兴趣普遍下降,但却因魔法小说和电影系列所掀起的“哈利波特效应”而喜爱阅读西方少儿小说译著。故他相信,只要写出好作品,本地少儿小说也会得到青睐的。
少儿小说属于广义儿童文学的一支,是以少年为本位的作品。马华文学虽发轫于1920年代,但儿童文学并不受重视,投入少儿小说写作者更是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马华儿童文学作者在文坛上受到歧视,常被评为江郎才尽者的小舞台,更被戏谑为“小儿科”。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写作人对少儿文学的认识不足,故在从事相关写作活动时难免有心无力。
广受少年读者喜爱
2006年10月,年届50的许友彬发表了少儿小说《七天》,陆续出版的《十月》、《闪亮的时刻》、《55年》、《消失在醒来后》,直到《大风吹过少年时》等等,无一不上畅销书榜。这些作品中自然不造作的本土元素和独特的幽默文字可说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广受少年读者和陪读家长的喜爱,一度形成所谓的“许友彬现象”。
许友彬在多次的演讲中提及他创办红蜻蜓出版社和投入少儿小说写作的初衷,是希望新生代重拾阅读兴趣,故侧重故事性和叙事文字的流畅,严肃意义的文学性并非他最关心的元素。待阅读风气成熟,销售市场稳定后,许友彬开始调整方针,设立少儿小说奖,发掘写作人材,推广创作活动。他还为得奖人出版作品,以约聘方式培育优秀的青少年作者,这也改变了一般人认为写作行业难以为生的刻板印象。
时至今日,红蜻蜓已成功栽培了一支创作团队,进军国内外市场,更与中国青岛出版社和浙江少儿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红蜻蜓出版品与红蜻蜓少儿小说奖的出现可说是马华少儿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捩点,其影响不止于生产大量少儿小说、提升阅读风气和栽培本土写作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参与了当代马华少儿小说与出版文化场域的建构。
红蜻蜓的出版事业与奖项活动之成功,掀起一股少年阅读长篇小说的风潮,并在同业界起着连锁反应。出版社纷纷扩展少年文学此一项目,出版同类型读物,网罗新生代作者成为特约写手,以供应大量的市场需求。红蜻蜓出版品和少儿小说奖引发的市场效应,可说是活化当代马华少儿小说的推手。而许友彬的著作和经营理念,尤其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较起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文少儿小说之发展,马华少儿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如今已臻至欣欣向荣的盛况,而许友彬的勇敢尝试在这过程中可说是发挥了一定的领航作用。
(商阅,23/2/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