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美散文集《过而不往》 |
散文是一种艰难的文体。一方面被预设了无技可炫,另一方面却又被期待以最本真的条件展示所谓文学性。可是,即使自五四起它即与诗、小说、戏剧并列为现代文学体裁之一,百年的历史进程却可能也没如何改变它不时被置于文学与非文学类之间的暧昧定位。即连散文写得很好的张景云先生,晚近也曾经表示散文之于他不能算是“文字艺术“(这真让我有一点难过)。
然而对我而言,散文之艰难或许还更在其让作者无可匿藏的文体本质。它与作者距离太近,暴露性太强,而我从根本上抗拒生命经验的裸裎以对。有意抒发,但更在意逸隐,不知是否足够作为我的散文数量稀少的藉口?
写散文,不管作者愿不愿意,某个程度上都是生命书写。凡是可写的,都已在生命中过了一遍。书写即是忆往——自己的往事,或者他人的往事。而过往之事未必就随时间烟消云散,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什么因缘之下又被召唤回来,因此是“过而不往”。
这本小书共有5辑,每一分辑皆志年份。有些年份与内容相关,然而多数却与所写事物无涉,仅为该辑书写、记忆、思考的时间起点。“槟城”2辑写作时间相隔16年,我与槟城之间再多拉开了16年的岁月。而感觉中我依旧是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只是少年槟城的日子终究不可归返,时间已毫不迟疑的翻过了20世纪的短墙。2000年以后,我突然对年龄感觉恍惚起来,常常得费事的用20XX减掉出生年份,方才确知自己年岁几何。人到中年,意欲快意黑白,却也益发感知人情世事往往虚实相缠。这一辑文章,于是称为“虚岁”。而白驹过隙的虚幻之感乘电子之势更变本加厉,记忆有抵御狂澜之力吗?“记忆”一辑,始作于2007。最后一辑,是“结局”。虽收于书末,可内里事件发生的时间比本书前几辑文字写作的开端都更早。那是别人生命的过往。而早于自己故事开始之前即已终结的他人的故事,换个叫法,也许就是历史。在中文散文的传统中,史传,不也是散文的开端?
这本散文集中,除了原为序文的〈雨树很美〉,及有点报道文学意味的〈历史不透光的书页〉两篇,其余皆为千来字的短文。“槟城,1994“诸篇之前曾收录在一些选集里,什锦一般编汇成一篇,题为〈我的槟城情意结〉,是我极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如今还它们本来面貌。我的“千字文“,在这个文学奖的时代,肯定是不符合审美规范的。与许多同代作家出身于文学奖不同,我出身于专栏。千字篇幅固然与专栏相关,却也是我有意为之。千字之地,能行多远?我还无法确定,但我是如此尝试着的。
11/9/2018
(南洋文艺,1/11/2018)
*** ***
《過而不往》目录
序‧記憶的書
——讀林春美的《過而不往》 ◎ 李有成 005
檳城,1994
風車路 018
報攤 020
垃圾堆旁的人家 023
天公誕 025
檳城光大 027
人車伯 029
五盞燈 031
聚寶樓 033
檳城,2010
檳城,2010
告別聚寶樓 036
隔壁藥店 039
拿督公‧代議士‧地主婆(上):借道 042
拿督公‧代議士‧地主婆(下):聲音 045
路與過客 048
浮池荷花 051
我的吉靈仔 054
輔友社 057
山色蒼蒼 060
陽光惶惶的遲午 063
媽嬸 066
夜晚的聲音 069
咖啡店民意 072
鄉音 075
最遠的地方 078
最遠的地方 078
回味阿媽姐 081
說起我祖父 084
同宗 087
窗口 090
異國摸拉 092
記憶,2007
過往的時光 096
記憶無磁卡 099
老去的方式 102
過不去 105
重讀歐陽修 108
手抄本論文 111
幻燈亮起 113
雨樹很美 116
青春宛在——代序,兼致故人 124
虛歲,20XX
正題 128
在我靈魂的窗口 131
遇見福音 134
翻過觔斗 137
師說 140
黑點 143
幻入,幻出 146
同行 149
日光 152
結局,1988
歷史不透光的書頁 156
作者简介
|
林春美,檳城人,祖籍福建福州。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文學雜誌《蕉風》主編,現任博特拉大學中文專業副教授。 著有散文集《給古人寫信》、論文集《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編有《鍾情11》、《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青春宛在》、《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我的文學路》、《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等書。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